•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体味情节深处的细节]很污很黄的小说情节细节

    时间:2019-04-25 03:33:5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情节是小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指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的。同时,小说是由细节组成的,把握细节是解读小说的钥匙;小说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小说,其实就是通过对诸多细节的解析把握全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把握情节与细节的关系,直接影响我们对外国小说的正确解读。
      一、 从情节深入细节
      由于长期的阅读习惯和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高中学生在读外国小说的时候,第一阅读仍然是阅读故事,追赶情节。然而现状是,在了解小说的大致情节后,有好多学生会失去继续阅读、深度阅读的兴趣,显得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阅读、阅读些什么。而一些外国小说,特别是现代主义小说,从情节上来说根本就没什么好探究的。事实上,很多作家已经把叙事的重点从情节转向了人物怎么想、想什么。比如《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喧哗与骚动》《百年孤独》《等待戈多》等经典作品,要从中提取出一个完整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是徒劳的。而选入教材的伍尔夫的作品《墙上的斑点》也是如此。如果纯粹是为了看故事情节来学习小说,那肯定会有许多不足。因此,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教材在单元后面设计了话题,以8个话题为侧重点来开展阅读教学。可见,阅读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追求情节、理解内容这一层上,进行纯情节内容的讲解或课文结构、层次的分析,就容易将教学和阅读割裂开来。教师所要考虑的,是在话题基础上,如何将外国小说的阅读引向深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和兴奋点。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促使学生在小说的天地中自由飞翔,从而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更需要关注细节。绝大多数优秀小说都在细节上精雕细琢过,经得起时代考量。我们知道,细节描写能更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写景时能烘托气氛,解释人物情感,从而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养成自觉关注、品读细节的阅读习惯,进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抓住细节,潜入文字背后,含英咀华,与文本对话,体会到语句之精微。
      二、 细节与情节的密切关系
      情节与细节的关系非常密切。细节和情节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细节其实也是情节——细小的情节,或者说是情节的一小部分。细节从属于情节,为情节服务。在整个小说的情节里,这个细节只是情节的很小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细小”的,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对情节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事实上,教师有时会忽视对细节的把握,存在盲目追赶情节的表面化教学弊端。有些小说由于是长篇,选入教材时只节选了一部分。但即使如此,篇幅也仍然较长,比如《炮兽》《安东诺夫卡苹果》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时教师不自觉地过滤了细节,侧重于对内容情节的教学。其实,许许多多的细节构成了文本的生命,让我们在细细品味中勾起敏感的神经,这样的作品才显得鲜活。如“打猎图”中塑造的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的形象和性格(野性、豪爽、不拘小节、有男子汉的阳刚气质)及其出场后的场面描写,就具有这样的特质。
      《清兵卫与葫芦》写清兵卫“喜欢”看葫芦,只用一个“错看”的细节(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就把这专心的程度写得生动毕现。所以,有人说:“读过一部小说,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往往不是情节如何曲折怪异,而是富有表现力的动人的细节。”有的小说中,细节不仅从属于情节,而且还往往与情节主线相关。比如,在《炮兽》中,写到了伪钞,而且特别强调“船上满载着这种伪钞”,表面上看,好像只是闲笔,顺带提一提英国人的“卑鄙”,但实际上,这一细节在后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将军抓起一袋随处可拾的伪钞,迅速扔到大炮的车轮中间,才终止了这场灾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一个典型情况。曾经有人这样概括传统的叙事文学,说如果在开头看见有一把枪挂在墙上,那么看到后面,这把枪一定会有打响的时候。可见细节与情节主线的关联程度。
      三、 细节的局部意义
      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况:细节只为局部情节服务,不与情节主线相关,有时干脆就没有情节主线。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问老人“鸽笼没锁上吧”,老人回答“没有”,这是一个非常传神的细节,但是它与情节的关联程度就很小。这时,整体的情节主线不突出了,细节实际上是统属于一个整体的氛围,即用情绪和氛围来代替情节主线,以统摄全篇。我们看到,《安东诺夫卡苹果》也是如此。它的细节可谓密密匝匝,却仿佛一地碎银,读者如果只追随故事,也许会觉得这些细节很烦琐,只有当我们跟着作品的情绪,一点一点地体会,才会发觉,这些细节没有一个是多余的,它们被一个大的情感场凝聚在一起。
      所以教《墙上的斑点》,我们也须引导学生解析细节。“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这样的分手细节很常见,联系我们的人生,也就像火车,跟很多人相遇,跟很多人分手。我们所遇见的大多数人,都只是匆匆过客,只在我们的生命火车上作了短暂停留。所以,细品这个细节,会感觉到墙上的斑点也会很快与“我”分手,成为“我”思维中匆匆而过的事物。
      教师就该引导学生沉潜、体味这样的细节来深入文本,而不是为了理解内容,在追赶情节中,将其匆忙搪塞过去。教学《素芭》,我们可以注意第五章:“听说素芭要出嫁到加尔各答去的时候,素芭的朋友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说罢,他又凝视水面。”如果注意到这个细节,就会对素芭的朋友有了比较深的体会:这个朋友并不真正关心她,一点也不了解她,而且对她非常冷漠。
      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教师做得多的往往是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加以推荐,学生起初会迫不及待地买书、翻阅,但最后总持续不了太长的阅读时间,并且也未必从阅读中汲取很多。试想,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在阅读外国小说名著时,更注重审视细节,于精微处发掘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独特魅力呢?细节描写虽然“细小”,但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用,往往超过一大篇笼统的叙述。好的细节描写确能起到以微见著的作用。
      我们的阅读教学,很多时候,习惯了在把握情节中了解内容,却忽视了细节。如果把情节比做骨架,那么细节就是血肉。如果我们忽视了细节,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会很无趣,观察力不会敏锐,思维就会僵化,情感得不到支撑点。以这样的阅读方式累积、沉淀或运用到课后写作,那么,学生的作文也会呈现叙述简单、情感空洞的情况。
      因此,笔者以为:在浅层次的追赶情节之余,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多的还是要体味情节深处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这才符合语文阅读、阅读教学的规律。而学生在关注了细节后,会更深切地体味到小说的味道。只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体味、推敲细节中的重要语言因素在文本中的意义和作用,才能真正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他们的语感,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形成。

    相关热词搜索: 体味 情节 深处 细节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