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寻找语文教学本真之“道”】 语文教学,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时间:2019-04-24 03:23:0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大道至简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正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一门技术或一门学问,弄得很深奥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搞得很复杂是因为没有抓住程序的关键。武术高手在搏击时总是一招制敌,击中要害;高明的医生总是一针见血,药到病除;精明的商人一招领先,步步领先……
      面对当前许多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堂,笔者常常反思:学生在这一堂课上收获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成长?这堂课的学习对以后学习语文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让人茫然。个中原因,是因为语文老师没有寻得语文教学本真之“道”,即语文学习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因此总背上“模模糊糊一片”的“黑锅”。这本真之“道”,就是那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手段。
      一、朗读
      常听有的老师说:“读一遍文章要用5分钟啊。课堂上哪有这么多时间去浪费?”是的,语文老师脑海中装满了繁重任务:大到思想内容、写作方法,小到一字书写、一个标点运用,哪里还有更多时间去朗读?
      小时候我从武侠小说中得知,习武之人只要打通任、督二脉,内功就能突飞猛进,成为武林高手。我想,朗读就是打通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任、督二脉”。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古人也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经验之谈。学生如果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如果把课文读出自己的感觉与想法,这就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我常在听中学语文课时看到许多学生面对那些思想内容更加深奥、语言结构更加精妙的文章时的那种吃力、那种艰难,真想让他再回小学把基础垫垫厚。
      怎么读?我认为语文课要做好两个读:“疏通读”与“精选读”。第一课时“疏通读”。当前许多语文课第一课时教学,疏通读常常成了少数朗读高手的表演时间,其结果是大多数人在原地踏步。“疏通读”就是逐字逐句地“过”,严字当头,“一字未忽宜”,把读正确、读流利作为“硬任务”“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第二课时“精选读”,即“精读”,就是围绕课文目标,师生共同确定探究的主要问题,精读重点段,读出字面背后的真正意思,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这期间,离不开教师的范读。把书读顺了,读出点味儿来了,理解感悟就水到渠成。
      二、品味
      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披文得意”,体悟思想;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品悟语言。“意文兼顾”,才能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品味,就是从这两个角度出发。
      《诺贝尔》一文中有一段描写诺贝尔做测试威力更大炸药的实验,当读到“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我问学生:你从中这句话中读出什么近了?有的学生说:“我读出危险近了,死亡近了,说明诺贝尔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的学生说:“我读出了诺贝尔的内心,他想的是成功近了,诺贝尔心里充满了激动与兴奋。”我这样引导:“这样的句子给人一种真实感、现场感,使读者为诺贝尔的精神所震撼。那么,该怎样读?把你的体会与感情融入进去,读出来。”品味不能与朗读分开,应该水乳交融。通过品味,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体会与情感读出来。最终落脚点仍是“读”,这时的朗读就生动而感人,学生已经实现了情、智、意、理等各方面的“立体生长”。
      三、积累
      大凡成就大学问者,莫不在积累上下过苦功夫。国学大师章太炎,十三经、史传、诸子、说文,21岁前读之殆遍,所以写文章时可以摇笔即来,一肚子都是典故。诚所谓“积学以储宝”“厚积以薄发”。可以说,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占有着根本性、决定性的地位。我认为语言积累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掌握最基本的文字符号,积累大量的词汇等。二是语言规律的积累。各种经典的句式段式、语言的修辞、匠心独具的写法等等,需要老师精心发掘。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等。
      重点讲一下语言规律的积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一文中有几处写景的语句,都蕴涵着离情别绪。尤其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借景抒情的经典,我意识到这是语言规律积累的“生长点”。于是问学生,在李白眼中,这仅是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吗?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高明的作家常用来抒情寄怀的手段。我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读一读下列诗句,你体会到“景”中蕴涵着怎样的“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训练,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语言规律,反复雕琢,学生的语文能力怎能不提升呢?
      四、运用
      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李政涛教授说得好:“不要让学生的积累沉睡,要让学生的积累沸腾!”国外有一个统计资料很能说明问题。人对任何一个词汇或句子,都须要300遍以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才有可能终身不忘。而要想运用自如,其实践必须在1000遍以上。当实践次数达到3000遍以上时,这些词汇或句子就会被认定为母语。然而,在我听过的许多大型公开课中,“运用语言”并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语言?首先,从一篇课文看,可以抓好“四造”:抓词语造句,抓段落造段,抓结构造文,抓语言技巧造话。这是最基础最常用的运用语言。其次,要从模仿、想象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如学了《黄山奇松》“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特点一联想(拟人)”的写法,尝试练习片段“母子松”“蒲团松”“黑虎松”。学生就学会了景物描写中运用联想的方法。再其次,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表达与运用的兴趣。学语言干什么?用来交际,用来更好地表达!平时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课本剧创作表演、作文擂台赛、写循环日记等等,来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能力必能长进。
      五、拓展
      有人认为,课外拓展会影响课内学习。其实不然,适度的拓展和智慧的拓展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大法宝。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拓展最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在教《林冲棒打洪教头》前,就让学生交流“风雪山神庙”“野猪林”等故事,然后才引入课文,学生不仅兴趣极高,而且了解了林冲与洪教头交手时为什么一味忍让,并非有人说的宽容,原来是不愿再横生枝节。学习《黄鹤楼送别》后,我们开展“文包诗”创作比赛和故事会。学习《推敲》后,我们开展“推敲的故事”搜集活动。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要以广泛而大量的阅读为重,带动听说读写思各种能力的提高。仅教材中数十篇课文,学生是无论如何“吃不饱”的。由此,语文阅读不能再呆在狭窄的圈子里,而应恢复鲜活的面目,还它以本真、生动与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本真 语文教学 寻找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