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后现代道德观对“80后”道德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装修风格

    时间:2019-04-17 03:32:4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从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以既定的道德规范和概念为内容、以“完人”为教育目标、以灌输为基本方法的道德教育模式,并没有摆脱现代性的客观理性主义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模式里,社会以道德监护者的名义规定了其成员的所有行为的客观标准,规定了每一种活动的正确程序和方法。”我们的道德教育,一开始便用“所谓的正确的方式”来指导学生,以既定的社会基本价值观念和行动准则来改造学生,使其成为教育者预先设想的样子,成为君子、圣人、完人,而不是他们可能成为的样子。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里,对确定性、客观性、普遍性和一元基础的追求已愈发不可能,所谓客观的道德标准也只不过是一种期望,所以,道德教育必须摆脱客观理性主义的束缚,走出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去寻找新的生长点。
      1.后现代主义对“80后”青年道德教育的启示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这样做的话,中国实际上就已经是后现代了。”当今,多元、开放、自主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对后现代主义全盘接受不是明智之举,我们既要吸收借鉴后现代伦理观中独特的道德价值和教育意义,同时,还要突破后现代道德观中的局限性,来弥补当代道德教育的不足。
      1.1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尊重差异
      后现代认为知识是被人们建构出来的,他们不承认理性的客观性和正当性。单一或绝对正确的道德观是不存在的,连“正义”也只能是局部的、多元的、暂时的,随所处的背景和条件的转变而转移。社会政治体制的变迁对“80后”道德观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是影响“80后”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人们在道德选择上不再是单一的、封闭的和僵化的,这些变化使“80后”的道德观念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他们对待社会现象不再以单一的眼光来看待,而是多角度地看待、分析和评价。这种不断变化的观念才真正体现了人性和道德的本质,所以,后现代伦理观主张坚持多元性。
      1.2倡导道德对话
      “80后”道德观的形成,与学校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学校教育的弊端最直接的体现在高度的统一化即: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方法、统一时间,这种统一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个性特征被禁锢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但后现代主义恰恰反对等级观念,反对道德权威主义,他们追求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而改造道德权威主义的最好途径就是道德对话。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道德评价的唯一性与至上性已经不存在,道德好坏的非此即彼的界限已经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教育如果仍然只是简单地从属于权威,或者进行方法单一地灌输,最终只能导致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与自主性的泯灭。道德对话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境况与需求,更容易理解他人;在平等对话中,通过对话双方的反应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通过道德对话,使所有参与者的意见都被认知,并最终达成共识。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道德对话是道德非权威化的重要历程。
      1.3关注道德自由与体验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真正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忽视受教育者的道德自由与真实的道德情境的。因而主张道德选择,应由真实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来决定,道德规范也应由不同的情境赋予其不同的意义。因此,以对道德准则与标准的遵守为主旨的道德教育,如今也必须回到真实的道德情景中去。事实上,道德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含在人类各种活动体系之中,因而是不能从真实的生活整体中剥离出来而独立存在的。道德规范也是人在实际活动中生成的,他与个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生活并不直接统一。真正的道德教育绝对不是道德规范的简单转移,普遍的规范也是无法取代个体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真正的道德教育是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道德自由与真实的道德情境的,它必须将道德规范与具体的道德问题相结合。
      2.后现代道德观的局限性
      2.1过分强调多元论
      “道德就其内涵的各种价值和道德命令在趋向上必须是统整的。都是为某一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所统摄,都可以用一种意义系统去作出解释。”也就是说,多元化是建立在共同目标,相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多元化并不是简单的“分裂行为”,在这种“分裂行为”的背后有的是一种用于支撑这种多元化的根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的现时代,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发展都将连为一体,人类历史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己进入世界历史,这也必将使全世界遵守某些共同的规范、共通的基本的游戏规则。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求同的势力如此之大,以至于任何的多元都要建立于基本的共同性之上,也就是“求同存异”的前提,是在有“同”的情况下,才会被个体理解出不同的“异”。
      2.2夸大个体的道德能力
      “任何的道德规范都不可能在瞬间确立,瞬间为人们所认同,不可能与历史、与传统、与文化彻底割裂。”文化和传统才是形成道德价值观的根源。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没有道德标准的道德教育才是真正的道德情境,在这种情景下的主体才能真正自主自由的做自己的选择。这显然又掉回到了现代主义对主体性过分强调的矛盾中。现代道德教育的极致是当事者自行判断,而自行评判的前提是个体生活在群体之中,并在交往过程中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不断的反思调整。单个的个体是不会存在所谓的道德能力的,因为用于支撑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的基本条件都不存在,又何谈个体的道德能力。我们不得不承认,后现代的社会比以往任何社会要来得更多元,所以,以往在正常情况下遵守规范的道德将受到更多的挑战。后现代所强调的多元化和个体自由,其意义并不在于否定人类的基本道德准则,而在于抵抗那种对道德规范的简单化的解读倾向,给人们提供的一个全新的认识视角。
      参考文献:
      [1]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1999.
      [2]冯玉华.后现代伦理观及其道德教育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2003.
      [3]鲁洁.道德危机—一个现代化的悖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1.
      

    相关热词搜索: 道德观 道德教育 后现代 启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