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努力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努力促进机遇

    时间:2019-04-01 03:14:1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提高农牧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实现“富民强区,富民优先”目标的核心所在。201 1年初,自治区政协把“促进我区农牧民收入增长”列为本年度的重点调研课题。在盟市调研的基础上,12月初,笔者与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行15人,深入到巴彦淖尔市4个旗县进行了调研座谈并走访了农牧户。今年1月,又召集6个盟市政协和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研讨。通过“上下联动、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的调研和座谈,初步了解了我区“十五”以来农牧民增收的状况,并分析了我区完成“十二五”农牧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几条意见和建议。
      农牧民收入增长情况
      全区农牧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据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调查结果,2001至2010年,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3元增长到5530元,年均递增10.49%,比全国平均增速高0. 36个百分点,其中“十一五”时期比全国平均增速高0.4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我区农牧民收入增速快于“十五”时期。在“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带动了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拓宽了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渠道。与此同时,国家和自治区加大了惠农惠牧和支农支牧的政策性补贴力度,使农牧民政策性转移支付收入逐年增加。从全区看,“十一五”时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3. 1%,比“十五”时期高5.5个百分点。
      全区农民收入比牧民收入增速快。“十五”以来的十年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均快于牧民人均纯收入,有的盟市农民收入增速更快。
      农牧民收入结构有所优化。一是收入形态货币化。随着农牧业生产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不断增长促使农牧民现金收入迅速增加。2005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现金纯收入为2462.5元,2010年达到4575.1元,五年增加了2112.6元,年均增加422.5元;2010年现金纯收入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达到82.7%。二是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近年来,工资、转移等非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农牧民收入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等转移支付政策的陆续出台,拓宽了增收渠道。
      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受全球气候影响,我区降水量逐年减少,加上我区生态脆弱,草原和农田再生产能力有所降低。加之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缺乏相应的科技支撑,难以推进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销的现代农牧业进程。
      二是经济发展同农牧民收入增长不协调。据统计,2000年至2010年我区GDP年均增速超过18%,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速高达30%以上,但同期的农牧民收入增长却明显低于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速。
      三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额差距为170元,1990年为508元,2000年为3091元,2010年扩大为1216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也由1978年的2.3:1扩大为2010年的3.2:1,接近全国3.3:1的数值,而国际上合理的范围是2:1左右。
      四是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确立。目前,非农产业发展受到资金、技术、人才及市场的制约,劳务收入增长受到人口素质、观念等因素的制约,转移性收入增长面临财力的制约,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
      五是农村牧区经济发展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当前,我区农村牧区无论是组织形式、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流通销售以及城乡统筹等方面都需要制度创新和改革。
      六是从全国看,“十二五”目标确定为年递增7%,而我区12%的目标高于全国的5个百分点。即到2015年农牧民收入将达到9750元左右,基本达到全国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在高基数基础上保持高速增长显然难度加大。
      意见和建议
      调结构、转方式,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渠道。从我区农牧民收入结构来看,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当前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有效保证农牧业增产增效是今后一段时期农牧民增收的首要措施。为此,首先要加大农牧业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积极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转变农牧业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牧业,走以提高质量、提高产出为主的质量效益型内涵式发展新路子。实现种养良种化、适地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产业化,产品绿色有机化、品牌化。其次,坚持“适度收缩,集中发展”的原则,促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农牧业人口向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域集中,加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步伐,逐渐解决二元结构、城乡差别问题。
      落实中共中央2012年l号文件精神,强化农牧业科技服务和科技创新手段。一是尽快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四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搭建直通村嘎查和农牧户的科技服务平台。二是要加强基层科技服务队伍的建设,重点建设好旗县市、苏木乡镇和嘎查村的各类站所(室),切实解决好人员编制不足、经费紧缺、科技设备简陋、办公条件差、科技服务缺失等困难。三是要加大农牧区的科技投入力度,把农牧业科技推广、科技服务、科技研发、基层科技站所建设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逐年增加资金额度。要采取优惠政策激励各类金融信贷部门加大对农牧业科技信贷投入力度。特别要支持鼓励科技性企业、科研院所到农村牧区投资兴业。四是要大力推进农牧业“种子工程”建设,集中人力财力,着力新建一批农牧业种子繁育、研发基地、种子推广服务基地。五是要推动科技创新与生产应用相结合,强化农牧业科技服务,创新农牧业科教、产学研紧密衔接的机制。
      进一步强化农畜产品流通手段。流通不畅,价格背离价值,会使农牧民增产不增收。比如,去年一些地区马铃薯、葵花子等农畜产品滞销,都警示我们要提高农畜产品流通效率、创新流通服务方式、完善市场调控。一要建立大宗农畜产品最低保护价机制。除国家对粮、棉、油、糖实行最低保护价外,建议国家及自治区对草原畜牧业区域所生产的牛羊肉、绒毛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制度,解决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二要健全农畜产品产供销市场预测网络体系。为农牧户提供农畜产品生产、销售和价格预测等服务。三要练好我区农畜产品绿色生态化的坚实功底,尽快建立符合我区区情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和认证体系。制定配套扶持政策,从根本上保障我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稳定、持续地经销到国内外市场。   建立农村牧区公共服务制度,多渠道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积极实施农牧民劳动预备培训,使农牧民免费得到职业技能培训。二是根据区内外市场需要和就业需求,与用人地区单位联系对接,摸清楚用什么人,用多少人,签订供需合同。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并跟踪管理服务。三是多渠道促进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扶持从事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的中小企业和农牧民专业户;推进农村牧区文化发展,扶持一批从事民俗文化和休闲旅游业的农牧民季节性转产就业,增加现金收入。
      加大改革力度,扶持农牧民合作社的发展。根据6个盟市调研情况看,凡是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牧民收入比未入社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0-45 %。建议因地制宜的引导、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一是本着“先发展、后规范、多支持、重抚育”的原则,采取组织引导、教育培训、政策扶持的措施,培育和发展一批新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民专业协会,不断拓展合作内容、项目和领域。二是加大资金和信贷扶持力度。财政可用以奖代补形式扶持合作社建设;各级涉农涉牧部门的专项资金应划出一定比例,扶持合作社项目,金融部门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建议在适当时候专门召开一次“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经验交流现场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使全区15%以上的农牧户加入到合作组织中来。
      发挥财政杠杆的调节作用,稳步提高农牧民的转移性收入。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快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水平逐年提高,政府有能力在调节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增加农牧业生产、科技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性投入外,重点方向为:一是进一步提高农牧民医疗、教育、五保、养老等方面的保障标准和覆盖面,通过减轻农牧民在社保方面的负担使农牧民增收;二是建议财政状况好的盟市,可以直接开展农牧民收入补贴,以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三是研究制定“以工补农、以工补牧”政策措施,创新资源开发的利益调节机制,通过提高资源开发对当地生态和土地等方面的补偿标准,建立“返利补农补牧”等补偿机制,规定资源开发企业在当地解决用工的数量等措施,提高资源开发对当地农牧民就业和增收的贡献。
      总之,“十二五”时期,我区要进一步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富民强区,富民优先为导向,多措并举,稳中求进,确保把“三农三牧”工作和民生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积极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作者系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相关热词搜索: 农牧民 收入 努力 增长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