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文化根植心田扩句【观山水以凛然植芳菲于心田】

    时间:2019-03-31 03:13:0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默契自然,涵盖天地,刷新眼球,涤荡心垢,这就是具有美术史意义的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院研究员许占志先生笔下的山水花鸟画。  依动情、移情、定情之审美过程为绳,占志先生的书画予人以:
      映象感知——畅游八荒积健长白,返虚入浑逶迤松江;闹花趣鸟,酣畅淋漓,飒爽神姿,伟然笔力。大视野、大容量、大气度、大手笔,一个大字了得。
      印象感觉——气蕴苍穹,神魂内敛,天马行空,入里出外,梅弄兰庭,空灵典雅。雄伟、雄壮、雄奇、雄劲,雄贯笔墨,浩气袭人。
      意象感悟——非梦化蝶,得意忘形,六欲无尘,心定物外。静、浄、净,非禅非道,亦禅亦道。
      许子何如?美术教员出身,人称许老思(师)。年逾古稀,好一棵人化了的老山参。没有花房,更无园丁,自生自长,傲立长白,沐浴风清雨露、雾雪冰霜,笑对冷暖炎凉。吸文化之精华,纳天地之精英,终成营养之王。于是一幅幅富含精神生命质素的墨宝,成了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许占志先生擅长山水和花鸟画。他师古人,不师其迹;师造化,不苟其形;师国粹而不僵,师洋人而不媚。博采众长,以深厚的丹青底蕴,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笔墨技法。如,色墨相破法,水墨偕晕法,干皴触点法,水墨撞钟法,泼墨外张法,皮黄击鼓法,书式写线法,并以此得心应手之我法,实践他的绘画理念,走出了一条以心孕象、以意造境,为表现而再现的人化自然之路,开一代关东意象派山水花鸟画之先河,跻身全国著名国画家之列。
      余与占志兄挚交四十余载,两心相印,友情甚笃,不因兴衰而易节,不因存亡而变心,家事、绘事、国事、天下事互不设防。回眸半生,居所几易,宁可居无竹,食无肉,然兄之墨宝却不可一日无见,如影随形,历久润怀,观山水以凛然,植芳菲于心田。
      最喜与兄画外论道,经史六艺,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尤于皮黄与昆曲,倍感受益良多。每及画道,其独到见解更令愚茅塞顿开,不吐不快,兄数度阻拦,终因拗不过我,遂成吾愿。然占志兄嘱我:“师造化,悟丹青,初得心源,审美是个人的自我行为,见仁见智,没有绝对的标准,我的心得只是一个角度,一种思路,一个结点,不足为绳,权当是与粉丝们的一次交流,万不可溢美与拔高。”兄命不可违,欣以拙笔,实录一二,是为许占志先生画论他说拾遗。
      画论他说,话“心物”
      如是我闻,占志兄以为,认识绘画现象,把握绘画的基本特征,揭示绘画的本质,探讨并实践绘画活动的一般规律,是美学家、画家乃至审美者与时俱进的永恒话题。囿于文化、角度、层次等因素的差异,人们对此,特别是对中国水墨画中的写意画的解读更是大相径庭,各有各的视角。
      愚以为,宇宙是由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两种物质构成的。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诚如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个太极图里的两条阴阳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二为一,不分彼此,阴阳和谐,刚柔相济,虚实相间,动静有节,幻化出无穷无尽、瑰丽无比的大千世界。人类把表现这个大千世界的绘画,归为非物质文明。非即是,是即非,非物质也是物质,但它绝非是常规意义上的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而是介乎“似与不似之间”的另类物质——意象——意念之象。意象与物象“似”,但绝非“是”,意象不是物象的克隆。境由心造,意象是画家用思想文化创新的自然蜕变物——心物,一种非物质文明,宇宙的第三类物质。不同事物不能类比,自然与艺术,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江山与画孰美?没有排行榜。“锦绣江山美如画”,误解。用画换江山你愿意吗?然而,大道归一,意象,即画与大自然异曲同工,都具有审美愉悦,陶冶性情,教化人伦,兼具史传与赋颂的功能。
      以“意”示“形”,演义“似”
      如是我闻,占志兄以为,见形曰象,象就是画。意象是山水花鸟画的本质特征。绘画的过程就是画家在一定造型观的指导下处理意象与物象关系的过程。中国画的意象在与自然物象的对比中,是用“似”与“不似”表达的。自魏晋以来,逐渐形成了三种造型观:一曰,象,“似”派,主张“必至于形似之极,而后可以心会焉”;二曰,象,“不似”派,主张“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三曰,象,在“似与不似之间”派,主张“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人”。“似”,依新华字典,作两种解释,当“似”发音为“shi”的时候,是似的之意,为助词,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当它的发音为“si”的时候,意思是像、相类;似乎、好像。根据这种解释,上述三派的观点就应该这样诠释:一,意象与物象要特别像,像到极致;二,意象与物象不要像,不能像;三,意象与物象像又不像,在两可之间。这样解读未免有失牵强,显然没有切中先贤们的真谛。
      在中国画论中,“似”的词性得到了极大的深化与拓展,从对个别事物描述的“助理”,黄袍加身,摇身一变,成了中国水墨画意象与物象关系的九五至尊,成了中国画自有知识产权的专利,“似”由助词演义成名词,成了站在仓颉肩膀上的宠儿,跃升至与“道可道,非常道”等身的“似可似,非常似”的艺术哲学境界。“似”作为哲学符号,内涵几许?终为何物?
      “似”是区分。画境的意象与题材的物象似是而非。题材、物象是客观实存的,而画境的意象却是以“贾”乱“甄”的太虚幻境。如果说物象、题材是意象、情境的“母本”,那么,意象与画境就是推陈出新、新中有根的转基因产品。诚如猿与人本是同根生,却有本质的区别。先贤们以“似”区别意象与物象、画与自然的界线,在汉语语言文字里很难找到比“似”更形象、更贴切的词根了。据此,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东坡先生“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个中三昧了。
      “似”是意识。“造型”,创造意象形体,是中国画的基本特征。晋代陆机说得好:“存形莫善于画”,南齐谢赫也说:“应物象形”是谓画。“似”因意而生。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其蕴涵的巨大信息场所酿成的浩瀚意识流,已深深植根于画家与审美者的基因中,成为画家与审美者的天赋本能与理念。“似”,遂成画道。然,“道可道,非常道”,正如老子在五千言中所说:“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就是信息,就是意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说:“物质的运动,不仅是粗略的机械运动,单纯的位置移动,而且还有热和光、电和磁的应力、化学的化合和分解、生命,以及最后的,是意识。”足见,意识是超越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无形高能量物质。“似”,虽“窈兮冥兮”肉眼难识,但“其精甚真”。它所形成的意识流、信息场的场势能,确实魅力四射,力大无比。 “似”,势也,势不可当。   “似”是模式。世界模式千千万,归根结底只有两种最基本的模式:一种是自然而然的原生态模式,一种是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人造模式。在中国画论的语言环境中,“是”,为原生态模式的语言符号,它所指代的是自然物象、题材;“似”,为人造模式的语言符号,它所指代的是心孕的意象与情境。推而广之,绘画也有很多模式,西方的现实主义油画和中国的水墨画就是其中两种不同文化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绘画模式。西方把画境称为形象,形象,像形,揭示“是”的美。为了“是”,达芬奇做过人体解剖。诚然,他们也反对真实的绝对化、片面化的自然主义复真,主张对题材、物象进行提炼和加工,以最大限度突现形体的美,成于物象之美,但他们追求的美是以再现自然、移情自然、自然人化为本质特征的。因此,人们把西方油画的画象称为“形像”是非常生动而精准的。愚姑妄称其为:“是”模式。而中国画则不同,是为表现而再现自然的物象,以人化自然为目的,创造心物,即意象,成于心象之美。物象与心象是两种文化、两种手段、两种美的不同表达方式,道并行而不悖,物并育而不欺,也没有排行榜。用西方美学解释中国画,用西画语汇表示中国画,诚如用驴解释骡子,那就似是而非了。因此,用意象表达中国水墨画,而不套用形象,应该更顺理成章。愚将其称为“似”模式。在这里,“似”即是绘画的行为与过程,如行驶着的诺亚方舟,更是绘画的价值观与标识,如“彼岸”。形象地说,绘画的过程与目的,似诺亚方舟驶抵“似”的彼岸,到达一个非物质文明的新世界——愿景之境——心目中应该的样子,完成“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似山”的中国画的美学航程。
      心孕情哺,“移借”秀美
      如是我闻,占志兄以为,在中国画论中,意是意识的缩写。意,为形象思维,属于形而上的精神范畴,中国画的精、气、神、情都是意的指代。意,为大道,即是价值观,亦为方法论。正确处理意与自然、意与画、意与画家和欣赏者的关系,应该是画路历程始终坚持的大方向。
      意在笔先,画家首先要回答的“意”题,就是意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世界关系千万重,归根结底,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画家与自然是性相近、情相宜的兄弟姐妹,自然更是画家的衣食父母。画家在表现自然的过程中,不能以人为万物之主,怀着一种人定胜天、改造自然的心态去处理题材。随意改造自然、折腾自然的画家是没有出路的。尊重自然不霸道,尊重环境不掠夺,应该是画家的品格。以虔诚感恩之心,静照忘我,虚心戒利,意与境合,领悟自然而然的自然之道,引导欣赏者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是“意”价值观的核心,呼唤爱心,警醒人与自然的罪与罚是画家重于泰山的光荣使命。
      绘画,即美术,是以爱美、求美、集美、秀美、献美为宏旨与过程的。人们对审美对象的感受,不单单是眼睛,而且还有耳、鼻、舌、身、意等器官。望梅止渴,观琴生音,甚至一幅好画可以令人浑身舒畅。现代生物学、心理学把人的这种看、听、嗅、品、触、识的相通、相移现象称作移借,在美学范畴称连觉作用或通感,在中国画论中属于意的范畴。从感受事物的起点,人的思维便开始分野,一种是理性的、概念的逻辑思维,一种是感性的,线、光和色的形象思维。异想天开、移借、通感是画家与欣赏者自始至终、形影不离的思维伴侣,直至定格在移注中。齐白石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应用这种理论的样范。往往审美能力越强,画家与欣赏者的移注通感就越丰富,情境就越深邃、越高远。审美情趣与移借能力是社会、自然、生活诸元的综合体,其情趣雅俗、能力高低,全赖文化底蕴。所谓文化底蕴,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信息存量。画家应该是学问家、思想家,画家是用意象创造思想的人。
      秀美的目的全在献美。画家献美是通过秀美意象,创造情境实现的。境分三重:“看山是山”是为实境、物境,下品也;“看山不是山”,是为真境、心境,中品也;“看山似山”,是为神境、意境、愿景,此乃上品也。由动情、移情到定情,由感知、感觉到感悟,这是画家登樊美的金字塔的过程,层层递进,景观迥异,步步高。苍烟古木,神山圣水,止于何层何境?全赖其思想文化底蕴,精、气、神,以及笔墨技法的功夫。
      万物皆动,动之以力。力,是物理学的基本元素之一。力是创造的发动机。无力,人类寸步难行,何谈有画?绘画之力分两种:一为内力、心力,是意念力,中国画论示之以神、以气;次为外力、身力,是机械力,中国画论表之以笔墨。自“搜尽奇峰打草稿”,至意象落户画底,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画依力,内力、心力、意念力是纲纪,是主力。南齐谢赫洞察其中之妙,他把“气韵生动”作为内力,心法,位列“六法”之首。意化气,气化神,神携意识流,气韵生动直泻笔端,力尽丹青化为境。
      我不是我,我还是我
      如是我闻,占志兄如是说,临摹百家师古人,搜尽千山师造化,在熟谙中国水墨画的理、技、法的基础上,脱俗还我。师古人,不师其迹;师造化,摄其魄,贵其神,方成大道。大道之用,是为行。进入创作状态的我,便由社会的我、生活的我还原于自然的我。此刻的我,既非“身是菩提树”,亦非“菩提本无树”,而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至虚极,守静笃”、“恍兮惚兮”之态,情定灵境,心无旁物。忘师,忘我,忘古人,忘稿,忘藉,忘画谱,笔起笔落任意行,忘乎所以,大自在。
      该结束了。此刻,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占志兄那浑厚的谈笑声:“作画不单是笔墨的机械运动,更应该是情笔意墨演唱京剧的意识流。”于是,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占志兄躬身画案的剪影:笔吐龙津,心犁苍莽,天马行空,恣意纵情,也是一幅画。我忽然想起王之涣的这样一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关热词搜索: 芳菲 凛然 心田 山水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