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炮灰娘子修仙养包子 [“红泪”浅说]

    时间:2019-03-22 03:27:2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不觉别时红泪尽,归来无泪可沾巾。(白居易《离别难》)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韦庄《木兰花》)    妆席相逢,旋匀红泪歌金缕。(晏几道《点绛唇》)
       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周邦彦《浪淘沙慢》)
       不�复不语,红泪双双落。(薛维翰《古歌》)
       无奈两行红泪、湿香巾。(贺铸《虞美人》)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
       “红泪”一词,最早源于晋王嘉《拾遗记・魏》。《琵琶行》中有诗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便化用了“红泪”一词;而《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有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此句唱词还化用并整合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楼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极力描摹了崔莺莺之悲情更甚于琵琶女、白居易,同时,他还引用了王嘉《拾遗记・魏》中来源于魏文帝的典故:
       “文帝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常山人也……灵芸闻别父母,�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西厢记・长亭送别》引用此故事,着力渲染了崔莺莺在张生即将离开、赴京赶考时的那种惆怅伤感、依依不舍之情,后便以“红泪”称美人泪。美人泪也成了“红泪”最为常用的意象,如:
       君不归来情又去,红泪散沾金缕。(韦庄《清平乐》)
       相逢细语初心错。两行红泪尊前落。(晏几道《醉落魄》)
       歌渐咽,酒初醺。尽将红泪湿湘裙。(晏几道《鹧鸪天》)
       双双红泪堕,度日暗中啼。(赵嘏《长垂双玉啼》)
       一阕离歌,满尊红泪,解携十里长亭。(贺铸《潇湘雨》)
       画闲,无言暗将红泪弹。(纳兰性德《河传》)
       “红泪”意象之二,血泪。唐章孝标《织绫词》:“去年蚕恶绫帛贵,官急无丝织红泪。”清唐孙华《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东市朱衣多裹血,西台红泪与招魂。”清龚自珍《补题李秀才〈梦游天姥图〉卷尾》:“一卷临风开不得,两人红泪湿青山。”
       由此可知,“红泪”所表现的意境,大多是悲伤、惆怅、伤感、缠绵和依依不舍。“红泪”的常用意象“美人泪”可与“胭脂泪”通用。胭脂多为红色,是美人美容所用,当女子因悲伤而哭泣时,泪水会弄湿容妆,面部会带有胭脂斑迹的泪痕。据《本草纲目》记载,胭脂有四种,一种是用红蓝花汁染胡粉制作而成,一种以山燕脂汁染粉而成,一种是山榴花汁做成,一种以紫铆染锦而成。古代女子常用来装饰面颊和点唇。如: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宫妆尚怯,还轻洒胭脂泪。(方千里《水龙吟》)
       斜风细雨不曾晴,倚阑滴尽胭脂泪。(刘辰翁《踏莎行》)
       不忍东风烂熳时。红泪湿胭脂。(晁瑞礼《武陵春》)
       另外,“胭脂泪”,还可指“花之泪”,即“花上的露水”,如:“三月芳菲看欲暮。胭脂泪洒梨花雨。”(欧阳修《渔家傲》)“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韩琦《点绛唇》)
       “红泪”也可指“花之泪”,如“向晚寂无人,相偎堕红泪。”(罗隐《庭花》)
       最后,“红泪”还可指“红烛之泪”(红烛融化时流涌如泪),此也常出现于诗词中,如:
       筝怨朱弦从此断,烛啼红泪为谁流。(白居易《夜宴惜别》)
       怅画烛摇影,易积银盘红泪。(方千里《还京乐》)
       红泪罢窥连晓烛,碧波休引向春杯。(罗邺《巴南旅社言怀》)
       银台蜡烛滴红泪,�酒劝人教半醉。(尹鹗《拨桌子》)
       憔悴。憔悴。蜡烛销成红泪。(贺铸《如梦令》)
       别调不堪闻,红泪销残烛。(周紫芝《生查子》)

    相关热词搜索: 浅说 红泪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