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悲情电影【悲情东林】

    时间:2019-03-22 03:24:2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编者按】   收到这篇来稿,我们在惊异之余不禁心生疑问:这篇文章真的出自于一个高中生之手吗?要知道,在我们的印象中,现在的中学生,主要精力似乎不是用在演算数理化题目上,就是用在记背外文单词上,总之全用在接受应试教育的学习与复习中,即使剩下的一点点可怜的课余时间,可能也被家长“押”着去学习琴棋书画,而最终又只为了考级。那些“无用”的文史类书,中学生还会去读吗?写出这样一篇文章,背后是一定要读许多文史类书籍甚至专著的!
      此时我们又有一个疑问,这个同学是不是只顾得读史书而理科成绩薄弱?然而据其老师介绍,该同学理科成绩十分优异,尤其是数学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难能可贵的是他似乎对文史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业余读了大量文史类书籍,还写作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章,本文只是其中的一篇。
      于是我们决定将本文特别推荐给读者。当然这并不是说,本文作为一篇带有学术性质的文史随笔,已十全十美无懈可击,如:明朝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严猛峻酷的朝代之一”,其原因除了文中所列举的,一是“从朱元璋到崇祯,几乎没有一个时期是崇尚学术自由的”,二是“明代权臣专权的结果”外,读者或许还会追问,朱元璋为什么要如此专制?而在如此专制的统治下,为什么明朝又会出现“权臣专权”?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还有,“如果东林书院批评朝政的方式能够委婉一些,在刀光剑影的政治斗争中能够策略一些,那么或许可以为国家、为民族保留一些精神火种,让东林意气激荡得更为长久。”这样的观点是否值得商榷?然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将这样一篇文章特别推荐给读者。我们的目的是借此向广大读者,尤其是中学生读者,倡导一种读书的风气,推崇一种思考的习惯,鼓励一种质疑的精神,并希望读者最终形成一个健全的文化人格。
      
      关于东林书院,我一直以来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东林书院没有进入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列,可名气却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座书院,留下“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的美誉?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东林书院的意义和价值早已超出了讲学传道的范畴,而成为指陈时弊的喉舌,洋溢着顾宪成等人的拳拳爱国之心、殷殷忧民之情,这一点是其他书院无可比拟的,也由此奠定了东林书院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明朝可以说是很特殊的一个朝代,这不仅在于它铁桶般的专制统治、错综复杂的君臣博弈,还在于那些禁锢思想的高压政策。那个时候,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遍布各个角落,文字狱更是横行无忌,不知有多少无辜的臣民,上至公卿大夫,下到黎民百姓,死于皇帝扭曲的思维和变态的人格之中。
      这一现象到了明末变得更加严重和难以控制。此时,仅存的几位有勇有谋的名臣也相继离开了这个黑暗的王朝,张居正走了,戚继光死了,李贽自杀了……他们那惊世骇俗的狂啸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绝响,再也没有人敢挑战至高无上的封建纲常。于是乎,皇帝高卧,朝野噤声,整个民族也昏昏欲睡。然而,就是在这种高压政策和封建纲常的夹击之下,一群充满民族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站了出来,走进了东林书院,为萎靡不振的晚明平添了几分阳刚之气。
      相信大多数中国人对东林书院的了解都源自那副脍炙人口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古往今来的书院对联成千上万,其中也不乏大师们的妙笔杰作,但我认为,顾宪成的这副对联真正深刻地锲入了中国的文化史当中,他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浓浓的忧患意识融进了对联的每个字当中,体现出一种恢宏沉重的历史感,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
      这副对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动荡和潜伏的危机。皇帝昏庸,宦官当政,内有农民起义一触即发,外有八旗子弟虎视眈眈,国家处于一个极其危险的时期。其实只要我们细数中国历史就不难发现,每当国家处于大厦将倾的境地时,那种潜藏在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气节就会被激发出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气贯长虹,振聋发聩。可以说,东林书院也是时代的产物,只有那么黑暗的时代,才能孕育出如此恢宏壮阔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力量,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深邃之所在吧!
      东林书院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它将整个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集中在一起,站在国家政治的最前沿,参与到了国家政治事务的讨论之中,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了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其人数之多、规模之众、影响之大,旷古未有。
      东林书院之所以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向往的圣地,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那种吟诗作赋、空谈学问的象牙塔,也不是求取功名、加官晋爵的名利场,而是一群血性男儿的神圣的精神祭坛。在这里,抛弃的是虚妄的陆王心学,研究的是经世致用之学;没有了诗词歌会,有的只是一群文化人在风雨飘摇中的大声疾呼。他们不为名利,只为民生疾苦。从这一点来说,东林书院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他们在晚明史上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东林书院成立之前,历朝历代都有许多书院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例如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岳麓书院,朱熹讲学的白鹿洞书院,司马光苦读的嵩阳书院,范仲淹求学的应天府书院等。自唐宋以来,自由讲学的风气就一直很盛,中央政府也很少干预。但东林书院的命运却是悲剧性的,这就值得我们去认真地反思,为什么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情感的东林书院会遭到统治者的强烈反对呢?
      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首先是时代背景的差异。前文说过,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严猛峻酷的朝代之一了,从朱元璋到崇祯,几乎没有一个时期是崇尚学术自由的,他们看待书院的眼光不是赞扬的、有文化气息的,而是冷酷的、阴险的、带有政治色彩的,他们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给这群讽议朝政的读书人扣上一顶政治帽子。其次是明代权臣专权的结果。众所周知,一位大臣要想成为权臣,要想大权独揽,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打击、排除异己,而打击、排除异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钳制言路。可现在有一群读书人整天对朝政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很自然地就成为了权臣的重点打击对象。明史记载,张居正在万历七年就迫害过讲学的读书人,毁废了天下书院六十四处,只是因为有学子对张居正父丧夺情提出批评。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连张居正这样对国家、对历史有过大贡献的改革家尚且容不得别人的议论和批评,那么像魏忠贤等奸佞小人如何对待东林书院就可想而知了。另外,我认为东林书院的知识分子们自身对书院的毁灭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一片忠心可昭日月,虽然有时话说得比较刺耳,但只要对国家、社稷有益,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对读书人来说是一种生命的自觉,但这种自觉又往往是造成悲剧的根源。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皇帝整天喜欢听批评的声音,汉武帝不是,唐太宗也不是。皇权在上和以天下为己任是很难兼容和统一的,中国历史上君权不断强化的趋势不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吗?所以说,东林书院的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剧,它所折射出的是社会的倒退,是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性的沦丧。在一群险隘小人的狞笑声中,民族的脊梁正在渐渐折断,历史也变得晦暗而沉重。
      东林书院从繁盛一时到毁于一旦,其时间跨度只有区区二十二年。然而,它短暂的生命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明王朝正逐渐走向帝国的黄昏,也让无数知识分子对朱明政权彻底绝望。当一个政权失去了士族阶层的支持时,它离灭亡的时刻已为时不远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崇祯在煤山自缢时,身边只有区区一个太监王承恩为其殉国,其他的大臣都去自寻出路了。并不是朝中没有忠臣,而是这个冷峻无情的帝国实在令人心寒,不值得用生命去陪它走向末路,这不得不说是大明王朝的悲哀。
      东林书院作为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抹斜阳,究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什么,对历史的发展进程又有哪些影响呢?首先,东林书院的诞生极大地冲击了当时萎靡不振的社会风气,一改读书人沉湎于八股的社会现状,将经世致用之学传播开来,也唤醒了一批迷茫的爱国知识分子。正是他们将东林的声音汇入了整个民族精神的浩浩长河,支撑起了风雨飘摇的晚明江山,也为后来一批又一批爱国志士矢志不渝地抗击满清奠定了精神基础。可以说,没有东林书院,明末清初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就会失去许多恢宏和凝重。
      但当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去审视这段历史时,却深深地感觉到,东林书院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所耗费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东林书院几乎聚集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然后将他们推到国家的政治中心,在传播东林声音的同时,也让他们陷入了自己并不擅长的政治斗争中。多少东林志士为了拯救大厦将倾的王朝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杨涟、左光斗、魏大宗、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曾经掌握朝政的东林党,仅三年时间,被残酷杀害的就有数十人,下狱遣戍者达数百人,其他被革职、蒙冤、株连、打击者更有几千人以上,东林党人几乎被魏忠贤驱尽杀绝,全部覆没。我一直在想,如果东林书院批评朝政的方式能够委婉一些,在刀光剑影的政治斗争中能够策略一些,那么或许可以为国家、民族保留一些精神火种,让东林意气激荡得更为长久。
      东林志士们虽然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可他们对政治是那样无知、幼稚甚至迂腐,他们愚忠循礼,异想天开,没有想到昏庸的皇帝尽管在理政治国上荒唐、无能,但在对待士族阶层的上疏、批评时却是那么阴险和凶残。他们始终对朝廷抱有幻想,总指望自己的直词忠言能够使皇帝觉醒,甚至在遭到冤屈和陷害时也能够从容坦然地面对,表现出一种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其实,当杨涟被捕时,有数万民众群情激昂,奋力救援,可杨涟却胆战心惊,老泪纵横地向民众苦苦哀求,要成全他的大节,维护封建王朝的法统。还有,当阉党逮捕周顺昌时,也爆发了惊天动地的“开读之变”,十多万民众自发行动起来,抗议暴行,声援东林,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此时,在我国北方的许多地区,不满明末昏君乱臣的广大民众已经揭竿而起,拉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皇太极又向东北宁远发动了第二次攻击,与袁崇焕在松辽大地展开激战,大明江山已风雨飘摇。如果东林党人对国家、民族的关心不是停留在满腔热血的评时议政上,而能从更宽广的视野、更深层的分析、更高远的计议去思考国家的现状和民族的未来,那么,东林精神留给后人的就不仅仅是一批爱国知识分子的道义、良知、风骨和气概,而是一座巍然矗立的历史丰碑。
      不管怎样,东林书院已经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之中,但那批爱国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诚,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却值得我们每一个后人久久仰望。在那个思想禁锢、言论钳制的年代,有这样一批知识分子敢为天下先,用自己生命的呐喊唤醒沉睡的民众,用自己的精神气节挺起民族的脊梁。如今那个腐朽黑暗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倡导言论自由,追求精神家园,为国家发展尽职尽力,应该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但愿每个中国人都能以天下为己任,心系国家和民族,让东林书院这座精神丰碑永驻心间。

    相关热词搜索: 悲情 东林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