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新词等 网络新词2018

    时间:2019-03-20 03:33: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新词   裸糖生活:即低糖或者无糖生活,是指为了远离肥胖和糖尿病而不吃糖或尽量少吃糖的一种生活方式。购买无糖、低糖的食品,似乎越来越成为大众的选择。但所谓“无糖食品”,其实只是“无添加糖产品”,并不等于低热量食品;而且无糖食品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如可能会引起肥胖、头晕、腹泻、新陈代谢综合征等。
      后喻时代:指在当今高科技时代的某种条件下,晚辈(或学生)由于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新技能,给先辈(或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时代。文化反哺是后喻时代的最基本特征。在“后喻时代”,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会比家长、老师更早、更多地获得信息,当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与教师所教知识发生冲突时,学生会大胆或无情地对教师的“教育”进行评价或批判。
      月老族:是指兼具月光族和啃老族的人。所谓月光族,就是在每月月初就把薪水挥霍光的人;啃老族指经济上依赖父母为生的成年人。不用“吃”而用“啃”,就是“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下咬”的意思。“吃”往往是“一锤子买卖”,而“啃”却是年年月月无休止的行为。 两个族加起来又变成了“月老族”这个词儿。月老族正成为白领一族的普遍现象。
      
      言论
      ◎古典音乐是教养,国学常识是教养,文明礼貌是教养,流行文化也有属于流行文化的教养,就像你要听得懂古典音乐要有一定程度的教养才叫做懂,流行文化当然也有流行文化的教养。我们怎么才能去听懂去分辨什么样的东西是真正用了心真正在这个类型上有所创发,内容上做到以前没有人做到的高度和深度,这需要一定时间的累积,累积是自己从口味到品位的积累。这个事情学校不会教给我们的,老师也不会告诉我们,只能靠自己慢慢累积。现在还好,有网络,在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方式去累积属于自己的教养。有了这个,我觉得我们出手时底气就会不一样,这个是我特别期待的东西。因为照理说,现在的90后拥有我们那个年代无法想象的厉害的武器跟工具,他们可以迅速自我培养,吸收每一个时代最精华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养分。所以应该很快会看到这样的东西出来。我听到一些国外的年轻乐队,他们可能平均年龄不到20岁,但听得出来他们的音乐有一百年的家底在里面,出手是老辣的,你知道他们听了不少东西,他们那个东西没有断,一直有那个积累的过程,所以不会觉得在回头听一个老的音乐,觉得很奇怪。现在觉得一个19岁的孩子去听1988年的歌很奇怪,这是因为我们不习惯这样的累积,不太知道有这样的教养。我们需要多一点机会让这种流行音乐文化的集体记忆慢慢累积,让它不要那么快断掉。
      ――台湾著名乐评人马世芳谈流行文化的教养
      
      ◎国家公立图书馆以后将对公众免费开放。无疑,这是一个好消息。公立图书馆,早就应该免费对公众开放,这样才体现公共应有之意。因为这本来就是纳税人应该享受的权益。
      图书馆仅仅免费开放,还远远不够。在我看来,起码还有这样几项工作需要去做。
      第一,要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按照国际图书馆联合会颁布的人均图书1.5到2.5册的标准,我国图书馆目前人均图书只有0.4册,县级以下更是少得只有0.1册。这样的差距,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地位与现实极不相称。随着我国GDP高升,应该拿出更多的资金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
      第二,我们应该加大对于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北京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以及有的区属图书馆,如今建得堂皇无比,社区公共图书馆却薄弱得很,有不少社区根本就没有图书馆,借一次书,或到图书馆一趟,要走很远的路,很不方便。而作为现代人,越来越离不开图书馆。现在的图书馆已经不仅有借书的功能,举办各种活动,特别是为孩子和老人们服务,是社区图书馆的功能和要义之一。社区图书馆必须强调自己公共的性质,在这里,公共空间必须保证,应该成为普通百姓的权益,而不仅仅是福利,是锦上添花,或花瓶摆设。
      第三,图书馆应该进一步加大方便阅读、外借,以及还书的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读何兆武教授的《上学记》,书中专门有一节,题目就叫“图书馆不是藏珍楼”,他说:“图书馆的作用是什么?应该是尽最大的可能把书让大家看到。可是按照我们现在的观点,图书馆是国家的财富,我们要尽量地把它保护好。”我们的图书馆,更讲究外表的堂皇,讲究藏书的丰富,却不怎么讲究怎样更方便地将图书借出去让人阅读。
      图书馆关系着大众的读书,读书关系着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升,公共图书馆要想将好事做到底,在免费开放的基础上,还有好多具体细致的事情,值得去做,值得期待。
      ――作家肖复兴谈图书馆免费开放
      
      名言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罗曼・罗兰(法国思想家,文学家)
      
      ◆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英国著名的数学家)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
      ――李叔同(中国现代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
      
      ◆只有重回旧地,才能重拾尊严。
      ――意大利谚语
      诗词
      放言五首(其一)
      〔唐〕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
       古往今来底事①无。
       但爱臧生②能诈圣,
       可知宁子③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
       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④兼照乘⑤,
       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释:
      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
      ②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
      ③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
      ④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
      ⑤照乘,指明珠。
      
      译文:
      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
      
      赏评:
      这首诗富含哲理,告诉人们要善于辨别真伪,识别两面派。其中“草萤”“荷露”二句颇富哲理的思考:萤火虫拖着一条发光的尾巴,似火而实非火;荷叶上浑圆晶莹的露珠,像珠而不是珠。萤火和荷露只是由于其表面上带着火与珠的某些非本质的特征,因而形成某些假象,于是便使一些人迷惑,看不清真相,误以假为真,混淆黑白。但是,假的就是假的,骗人和受骗都是不会长久的,只要经过实践的经验,真伪即能大白。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
      
      寄兴 
      〔宋〕戴复古
      黄金无足色,
      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
      妾愿老君家。 
      译文:
      黄金没有十足的成色,白璧也有微小的瑕疵。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不苛求我这个妻子完美无缺,我就愿意在你家忠诚地过一辈子。    
      
      赏评:
      这首诗是以一个妇女的口吻向丈夫表明心迹的,短小精悍,意味深长,可以理解为识才、用才的问题。寥寥20字,蕴涵了世上本无完人,只有不求全责备,才能赢得人才为你竭诚效力等丰富的内容。这位戴老先生虽生在800多年前,但这一用人观却在今天也很有借鉴意义。是的,人无完人,人才也一样。所谓人才,无非是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才能,也就是“术业有专攻”罢了,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或没有任何缺点。在生活中,对人对事要坚持两分法,求全责备求全只会出现失误。
      
      术语
      与学习有关的理论
      
      学习的基本含义
      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首先,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引起的;
      其次,只有当个体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才能认为学习发生了;
      第三,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
      第四,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动物也存在。
      延伸思考:
      学习是同学们最司空见惯的一个名词,或许在很多同学的印象里,学习还是枯燥乏味的。但是看了上面的理论,或许我们会在认识上有一个变化。注意第四点,学习是所有动物的属性,而且学习是终身的,懂得了这一点,是不是会有助于我们认真而有趣味地对待平时的课本学习呢?
      
      发现学习法
      布鲁纳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发现就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他认为,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延伸思考:
      拥有发现的眼睛,发现的心灵,才能奔涌出巨大的能量,产生满足感。发现学习的乐趣,发现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能让我们更有效率地去获取自我所需要的知识。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学习有正确的、高尚的学习动机与错误的、低下的学习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等。学习动机的作用是指在学习活动的开始、进行和完成的全过程中,与学习动机有关的各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学习效果对学习动机、学习活动的反馈作用。
      延伸思考:
      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活动,良好、积极的动机需要激发,需要培养,但更应该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作家毕淑敏说得好:人生没有意义,但我们要给人生加个意义。确定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动机积极,自然能事半功倍。
      
      名家声音
      阎连科:我要努力
      做一个写作的皇帝
      
      2011年2月26日下午,阎连科小说《四书》以及文论《发现小说》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阎连科在会上感叹,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这一批作家写作到这儿基本上打住了,每一个人都已经没路可走了,“当然这些作家都不会承认,他们不会认为自己江郎才尽,但我认为自己已经江郎才尽了。”已经完成即将出版的《四书》和文论作品《发现小说》就是阎连科尝试着给自己找的一条新的“出路”。
      阎连科最新完成的小说《四书》已经印制了部分亲友赠阅版,而文论《发现小说》已经出版。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认为,《四书》是以非常传奇化、个人化的方式来陈述20世纪历史的沉痛的记忆。青年作家张悦然说,阎连科就像《出埃及记》里面的摩西一样,带大家走出这样一条路:“《四书》和《发现小说》确实是指出路和带着我们走路,我觉得这一点,作家和批评家是不一样的,他会有一种我做给你看的行动。”
      为什么写作《四书》?阎连科说,自己总是怀着一种“不为出版而胡写”的梦想,《四书》就是这样一次因为不为出版而肆无忌惮的尝试,虽然并不彻底。“不是简单说故事里讲些什么粗粮细粮,花好月圆,或者是鸡粪狗屎,让人所不齿。而是说那样一个故事,我想怎样去讲,就可以怎样讲,在写作上真正地、彻底地获得语词和叙述的自由与解放,从而建立一种新的叙述秩序。”
      写完小说以后,他又发现了很多问题,于是有了文论《发现小说》。他认为,老作家们要给自己找一个出口,不管是走辅路,还是走天桥。“为什么写《发现小说》,就是给自己一个出路,对别人可能没有什么意义,至少让我觉得,可能这条路我能多走两步,能多上一个台阶,两个台阶。”在本书的后记中,阎连科把自己称为“写作的叛徒”――一种对习惯文学变节的笔墨,“我要努力做一个写作的皇帝,而非笔墨的奴隶。”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1年2月28日)
      点击运用:
      有勇于不断去超越的姿态,积极向上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注定会锻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才是大作家的风范,才是传播思想文化的当代书写者。适用话题:执著、人生的意义、自我的追问、成功与成名等。
      
      价值追问
      北大女生当“油漆工”
      值得期待
      
      北大学子常有惊人之举。比如,英语系“差生”俞敏洪创办新东方并在美国上市,才子陈生扬言“卖猪肉比卖电脑更有技术含量”并将卖猪肉做到了两个亿的营业额,数学系高材生柳智宇放弃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选择出家修行。最近,39岁的北大女硕士苏黎杰放弃大城市的工作,选择回乡当油漆工的新闻,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价值观。
      当越来越多的“小白”们因为高房价、高物价而选择“逃离北上广”的时候,苏黎杰给出的离开原因是“曾一度努力地想融入大城市的生活,但总感觉工作和生活状态不理想,甚至有置身繁华都市之外的落寞感”。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乡音乡情让她一下子找到了感觉,“我感到自己的心一下子踏实了!”这个“踏实”,既来源于熟悉乡音带来的情感亲近,也来源于回到“熟人社会”的安全感,从此经常油漆满身。苏黎杰对自己的这份工作坦然而且满足,并说体力劳动让自己的精神很放松,让我们看到另一种精神价值:务实。
      有人质疑,北大学生卖猪肉、刷油漆,不是一种知识贬值吗?这种看法太机械、浅薄。一个人是否有成就,部分地取决于“干什么”,但更取决于“怎么干”。一个硕士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视野,很可能跟她的“油漆工”职业发生“化学反应”,最“底层”的工种,可能有利于她对生产组织、企业管理等等有深刻而扎实的见解,出色的管理者恰恰最有可能从苏黎杰们当中产生。
      或许,正是鄙薄技术工作,鄙视体力劳动的“主流”观念,阻碍着为数不多的学子走向基层,走向最实际、最丰富多样的生活,在“办公室”里消耗了青春之后,除了某个光鲜的身份或头衔之外,并没有真正的创造,生命未能迸发出真正的光彩。
      (摘自《钱江晚报》2011年3月6日)
      点击运用:
      劳动创造出了价值和美,也同时创造出了人的快乐和成长。从北大学子的个人选择中,我们可以窥见真正的思考者的丰盈内心。可以说,忠于自我的选择表现出的是自信,传达出的是对自我的尊重,对时代弊病的揭示。适用话题:选择、自我价值、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等。
      
      人物传真
      郎朗:时刻准备着
      
      曾经,郎朗为自己设想的成名之路是参加比赛。在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少年郎朗对非常看好他的老师格拉夫曼说,自己要努力把所有的成人比赛全部拿下,就像打网球的人拿下大满贯,那样才爽!
      老师反问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那需要很长时间,而且,你难道还没比够吗?老师提出的建议是:好好学习,学尽可能多的新的曲目,等待机会,总有一天,你能一炮打响。
      怎么打响?或许会被大指挥看中,让你在重要的音乐会上压轴;或许会遇上著名的音乐家忽然生病,你可以当个超级替补。
      郎朗觉得有点像天方夜谭。1999年,他只是第六替补,即便是著名音乐家突然生病,也得前五名替补都生病才轮得上自己啊!但他还是按老师讲的做了。
      而事情竟然真的像老师说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来了,郎朗当了著名音乐家安德烈・瓦兹的替补,一举成名。
      其实这个法子从前的戏班子里经常用。有才有志的后生偷偷背熟师傅所有的台词,包括一招一式,时刻准备着,只等亮相的机会,一旦机会来临,就可以一鸣惊人。
      关键是能不能时刻准备着,以最好的状态准备着。
      点击运用:
      从郎朗的成功经历中,我们读出了两个字:准备。时刻准备,默默地准备,在准备中等待机会,孕育成功。适用话题:机遇、人生积累、不要总是想着与别人争、坚信自己的闪光点等。
      (供稿/刘芹)
      
      卡梅伦:在眼泪中崛起
      
      1983年,英国最著名的学校伊顿中学,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事件,一个年仅16岁的男孩子,由于吸食了大麻而被校方关了禁闭。校长皮尔先生感到无地自容。他无法向学生的家长和连带同学的家长交代,他深深地自责后,决定处罚这个肇事的学生。
      男孩子的眼泪从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他的眼泪瞬间流成了一条小河,河水中尽是自己的羞愧和难过。
      他将整个事件的经过写了下来,希望学校能够谅解,但皮尔校长看过后认为写得不够深刻,轻描淡写的检查无法向全校交代。
      一盏苍白的灯泡,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简易的床,偶尔会有几只老鼠调皮地游动过来,好像老熟人似的与男孩子打着招呼,甚至在他困顿的时候会跑到他的嘴边与他来个深情一吻,这便是禁闭室的环境。
      比这更恶劣的,是男孩子的心情。但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才能将检查写深刻,从而痛改前非。皮尔校长的学风极其严格,如果写不好检查,他可能会被伊顿中学永远地开除,而这对自己的父母会形成巨大的打击。
      男孩子的眼泪流在日记本上,将检查打得一片濡湿。
      他忽然想起了何不将自己过去流过的眼泪搜集起来,在下面写上具体的文字描述,与本次的事件联在一起,形成一份特殊的检查。
      这源于一种灵感,小男孩抓住了它,生怕它稍纵即逝。
      他用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整理自己过去的眼泪,终于,他搜集了30条自己的错事,并且在错事的上面画上了一个小男孩落泪时的表情,这项工作几乎占据了整个日记本。
      当皮尔校长于一个月后看到这份独特的检查时,他突然间老泪纵横,为小男孩的匠心独具和诚意所感动。他破例原谅了小男孩,处罚上写着:不准离开校园,抄写五百行拉丁文诗句。
      这个叫卡梅伦的小男孩,从此吸取了教训,发愤要做一个坚强懂事的孩子。他中学毕业后考取了牛津大学。从此平步青云,步入政坛。
      点击运用:
      卡梅伦的事例告诉我们的不只是他认错的态度,更在于他搜集眼泪的新奇创意!创意、认真、执著、进取……我们能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的关键词太多太多!
       (供稿/焦文林)
      
      创意品悟
      杰克的泥土想象
      
      在加州海岸的一座城市中,适合建筑的土地不断地被开发,城市地价不断攀升着。面对城市一边满是陡峭小山,另一边则是因为地势太低而每天都要被倒流的海水淹没一次的土地,一些开发商常常无奈地连连感慨。
      一天,一名叫杰克的普通职员到这个海岸度假,他不禁欣喜若狂,只用很低的预购价买下了这些被认为没有价值的土地。然后,杰克用了几吨炸药,把那些陡峭的小山炸成松土,再利用推土机把泥土推平,原来的山坡就成了漂亮的建筑用地。同时他又雇用车子,把多余的泥土堆在那些低地上,使低地超过水平面。于是低地也变成了建筑用地……很快,建筑商蜂拥而至,争相抢购这些建筑用地。杰克也从一名普通职员变成了富翁。其实,杰克并没有做什么,他只是把泥土从不需要的地方移到了需要的地方。有时,创造机遇并不难,只要在泥土里加进一点想象,把心中“理所当然”的冰块移走,让想象春天般铺开……
      点击运用:
      智慧创造机遇,带来成功。很多时候,一点创意,就能让生活和世界焕然一新。适用话题:改变、创新、机遇等。
      
      科技动态
      互联网让我们
      变浅薄了吗
      
      如果你出去度假却因为没带电脑而感觉空落落的,终于忍不住用手机上了网,而最终也就是看了几条新闻;如果你每天坐在电脑前无数次地检查电子邮箱或微博账号,过几分钟就浏览开心网、人人网甚至淘宝网,那么你是否应该暂时关掉电脑和手机,拔掉网线,坐下来读一下最近在美国出版并且引起很大反响和争议的科技新著《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书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在尽情享受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时,我们的大脑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思考能力。
      作为对科技产生恐惧的“第一人”,苏格拉底曾对书籍的产生持悲观情绪,批判其为“灵魂创造了健忘”。他认为,书本的出现使人们丧失了记忆知识的能力,而图书馆更是摧毁人们思考能力的罪魁祸首。《纽约时报》最近刊登评论指出,《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对互联网的担忧与苏格拉底对书本的恐惧异曲同工。
      (摘自《文汇报》2011年3月9日)
      点击运用:
      所有新科技的产生必定伴随着一些旧事物的消亡,现在所有的担忧在未来也许都不值一提。但是或许我们该由此思索:我们是不是日益变成了科技的仆人?我们的大脑线路是不是在被机器重新编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些什么?适用话题:科技的反面、电脑与人脑的关系、进步的代价等。
      
      深度思考
      一不小心走红的旭日阳刚
      
      【成名・现象】
      旭日阳刚一夜成名,成了2011年初春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有些评论者认为,是社会的意识提升带动人们对农民工和弱势群体的关注,造就了旭日阳刚,如果换在别的秀场,这对不漂亮、不富有甚至不年轻的组合,可能会像《老男孩》中那对哥们一样,被无情地拒绝于机会之外,在唱完一首让人泪流满面的歌曲后,被淘汰,并成为娱乐圈的笑柄。但他们成功了,使得那些对着《老男孩》吟叹失落的青春的人们,突然看到了希望,得到了振奋,并受到深深的激励。这样的感觉,来自于对旭日阳刚艰难的人生经历的同情,来自于对他们朴实而真诚的歌声的感动。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因为在“娱乐至死”的商业时代,谁又能说清,他们的走红,究竟是一种真诚悲悯价值观的回归,还是一种猎奇的新鲜感官刺激?
      【成名・探因】
      1.作为草根歌手,他们有显著的成名关键词。在旭日阳刚的成名中,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我们注意:吉他――草根歌手一旦怀抱吉他,自弹自唱的形象既是谋生又是诉说,既是挣扎又是释放,既很功利又颇叛逆;通道――草根歌手在地下通道唱歌,既遮风挡雨,自弹自唱也有了一种共鸣和回音效果;翻唱――旭日阳刚翻唱别人的歌曲,翻唱的好处在于,那些歌是人们曾经听过的,它们可以唤醒情感记忆,让人们在瞬间迅速怀旧;视频――旭日阳刚能名扬天下,是因为他们翻唱《春天里》的视频首先被传到了优酷上,它不经意地点破了一个秘密――视觉文化时代已然来临;电视――网络上的动静自然会引起电视媒体的关注,这时候,《小崔说事》《鲁豫有约》等等便会邀请他们做节目,《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等等便会成为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今天,电视依然是强势媒体,电视节目因此成为草根歌手最终成名的确认仪式。
      2.作为底层的呼喊,引起了巨大的共鸣。这对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农民工,用沙哑粗糙略带悲凉的歌声诉说着的人生情感、经历、愿望与期盼,才是撼人心魄的所在。这对不起眼的组合,瞬间走红大江南北,引起巨大的社会共鸣,直白地说,是一种民意的共同表达,也可以理解为来自底层的一次民意表述,更可以理解为关注、关心生活在底层的民众生存条件改善的社会呼喊。
      3.从民族性格上来看,中华民族是个极其善良的民族,同情弱者,是这个民族的基本共识,这是旭日阳刚迅速走红的另一个原因。旭日阳刚之所以能够感动平民和打动高层领导的心,是因为旭日阳刚所代表的弱势群体,非少数人组成。来自他们的声音,自然会引起社会的高度同情与社会管理者的应有重视。
      【成名・未来】
      就像所有门前是非多的明星一样,旭日阳刚出名后也是话题缠身,大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势头。几个月来,关于他们的消息,一直牢牢占据着各种娱乐报道的版面,“禁唱”风波、内部不和的传闻,以及有人曝光他们不是“农民工组合”而引发网友人肉搜索其真实身份……这一切,将他们的名气和影响推到最高。可以想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名字,将成为各种商演和综艺节目的热门主题词之一,娱乐的江湖上,将会传来各种与他们相关的真真假假的消息。
      对待这些问题,旭日阳刚和他的“钢�”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认清这点,并坚实地走好自己的艺术之路,将自己练成百毒不侵不为娱乐界各种陋俗所染的玉石,而非随波逐流,如一张掉进染缸的布,随流俗改变自己的品质和形象,挣些小钱,过把瘾就死。
      (摘编自《新京报》2011年2月24日)
      点击运用:
      应该说,旭日阳刚的走红,以及围绕他们而产生的各种是非与话题,很大程度上,都不是由他们自己把控的。无论是他们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还是此后涉及他们的各种新闻,都并非如当红的明星们那样,言行举止都有精准的公关考量和利益算计。未来会怎样,暂时还不敢确定,但过去的成功,确实有其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在地下通道、天桥上唱歌的“旭日阳刚”何其多也,他们中个别人因时势需要而登堂入室,并不意味着这一群体就受到了该有的重视。成功永远只属于少数人是没错的,但少数人的成功并不能给更多人带来希望,这才是最可怕的。适用话题:草根与成名、自我价值、明星效应、自我实现等。
      
      哪些梦想
      正在离我们远去
      稚嫩的人愿意为理想悲壮地死去,成熟的人愿意为理想卑微地活着。而大多数的人却被逼仄的现实挤兑了理想。那么,我们看看如今有哪些逝去的理想关键词――
      关键词一:理想主义。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曾经多少人如此骄傲地宣称。现在,稍微有点自知之明的人都会慎用此字眼。想当年,热血青年易中天去新疆时是个理想主义者,矢志要“解放全人类”。在现实挤兑下,终于逻辑清晰:“我连自己都没解放,怎么去解放全人类!”
      
      关键词二:文学梦。
      曾经多数国人在填各类表格时,喜在“爱好”一栏中标注为“文学”,视文学为一门修养。但文学的好景不再:中文系没落,文学杂志式微,作家改行当编剧,诗人改行写文案。一个文学大国的国民对自己的母语文学深深失望。
      
      关键词三:我要成功。
      我要成功,出人头地。多少青春励志片讲述了少年人梦想成真、名利双收的故事。中国版的“成功学”故事则是投机主义、淘金主义、无底线主义的代名词。而更多的追求成功者死于心碎,原因在于成功标准在现实之境中价值过于单一,光鲜才是成功,别人眼中的成功才是成功。
      
      关键词四:农妇、山泉、有点田。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个陶渊明。隐逸文化的浸染下,人人都有田园想象,寄托着诗意栖居之理想。有网友将其描述为:农妇、山泉、有点田。此语一出,人尽向往。但是主动换乘时代快速车道,还是放弃大都市成为“瓦尔登湖”式的隐士,大多数人的向往是:都要。于是,终南捷径便是“高调隐居”,近都市而修庐,淡交际却呼友。隐居终究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关键词五: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但多少人背井离乡,城中创业,故难圆尽孝之梦。中国人的孝心无处表达,只在每年一次的春节返乡中总爆发。这一代中国人注定是过渡的一代,乡愁比比皆是,乡怨处处能闻。
      
      理想是纠结的痛,也是无谓的坚持,守望理想还是回归现实,我们看看下面的观点――
      ◆第一次在上课时走神,以至于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那是高三的一节化学课,我突然迸发了要为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创建一个幸福家园的梦想。所有流浪的人、贫穷的人、伤心的人、需要帮助的人,都会被我们的阳光使者邀请入住。在这里,每个人都将得到充分的关爱和尊重,以及完全的疗伤。当他们复原,将再次出发。就像土壤一样,当冬天到来时,种子在里面积蓄,到了春天,再破土而出,生长出明媚和灿烂。当时想得特别详细,连每间屋子的装饰都想好了。运转的细节也是非常详细。甚至当即邀请我当时认为最适合的人来担当幸福家园的总管,并为他安排了退休后的道路,我当时跟他约的是十年。当年以为十年很长很长。一切都妥当了,只是到如今全都忘了。今天的理想,很简单,在春风和煦的下午荡秋千,让笑声随风飘扬。每个年龄段的幸福观不同,高中时,我以为拯救不幸的人,是我的幸福。而关于我本身的幸福,则完全由父母负责。如今长大了,父母的爱已不足以保障我的幸福,于是我就需要自己操心,于是我就无力去管别人了。梦想就像春草,枯了还会再长。所以,不要伤感,现在的生活最美好!
      ――龙在天
      ◆人终归要有点理想的,你可以潜藏于心,不露于形;你可以坚持自我,不盲目从众。而当你累了疲了的时候,你可以静静思考自己的梦,静静丈量自己走过的路。坚持直到完成第一个小小的理想,就是你自己的胜利。
      ――笔笔的笔
      ◆梦想是翅膀,但它们不会飞,而我们多数人也不懂得怎么飞。不是梦想在离我们远去,是我们在远离梦想。人,应该勇于承担,如果连自己的梦想都不敢承认,那还有什么资格指责它在离自己而去?没有人说梦想一定要实现,你可以把它们放在成长旅途的一边,但你不能放弃了它们还侮辱它们。
      ――夏阳
      (摘编自半月谈网,2011年3月9日)
      
      点击运用:
      从理想这个话题入手,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社会进步与理想失落。是社会发展的脚步阻障了我们去追逐梦想,还是自我定位的疏离造就了如今的平淡?(2)自我成长与梦想回归。年少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的成功,很多的理想被风干了。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要清醒地认识自我,找到自我的方向,重新让梦想回归。适用话题:梦想、进步、成长等。
      
      文化热点
      刘心武续写《红楼梦》
      
      【事件】
      “这部作品对2011年文学出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打死我也不看这本书!”这两句看似“冰火两重天”的评论,却是指向同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刘心武续红楼梦》。“续红”仿佛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人们只要一听有好事者要续红,就气愤不过、口诛笔伐,即便声名显赫如刘心武者,也难逃这一宿命。
      【作家说】
      “《红楼梦》是大约250年前曹雪芹的一部伟大的著作,流传至今大抵是80回,这80回是经典,任何人不能乱动。我也是出于对它的热爱,呼吁大家不要随便动这前80回。有人把这80回比喻成断臂维纳斯。这个比喻是恰当的。”刘心武认为,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全书的,尽管曹雪芹书稿的后28回至今未找到,却是可以经过探佚加以钩沉的。自己是在探佚成果的基础上,试以曹雪芹的思路、思想、风格来续写80回后的28回。刘心武称自己续写《红楼梦》是“蓄谋已久”,“20年辛苦不寻常,了此心愿,乃我一生中的大快乐。”刘心武说,“我真正的初衷是为了向曹雪芹表示尊重、致敬。呼吁大家通过这样的推动力再去读原本。”
      (摘自《人民日报》2011年3月4日)
      【众说纷纭】
      反对者――
      对刘心武续写《红楼梦》,大致有这样三种反对的声音: 一是,认为这是狗尾续貂,是妄图给维纳斯接上断臂;二是,“此举剥夺了大众的美好想象”;三是,担心刘心武的“探佚”,会误导读者。
      支持者――
      对刘心武续写《红楼梦》,大致也有这样几种支持的声音:(1)从写作角度来看,既然高鹗能续写,刘心武续写又有什么问题呢?面对刘心武的新作,我们应该遵从文学作品“创作――阅读――批评”这一正常流程,而非在阅读之前说三道四。(2)从当今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现状看,刘心武的做法正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同时,经典不应该被永远地“保护”着,经典应该在不断超越中寻求永恒。
      点击运用:
      对经典的解读和探佚总是伴随着太多的争议和误解。刘心武对《红楼梦》的解读和续写本身就附着着极大的争议。然而正如刘心武先生在上文中所说的那样,通过他的续写,如果能让更多的人弃去浮躁,走进经典,阅读名著,那么他的续写就算是功德无量了。适用话题:名著续写、争议与行动、执著自我的追求等。
      
      《虎妈妈的战歌》
      引发教育观热议
      
      【事件】
      近日,一本名叫《虎妈妈的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如今讨论随着《时代》周刊的参与几乎达到了一个高潮。
      【作家说】
      文章作者蔡美儿是美籍华人,毕业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这本书不是学术专著,而是一本记录,主要是分享自己培养两个混血女儿索菲亚和路易莎的心路历程。“为什么中国妈妈更有优势”的标题十分打眼,一推出就吸引了公众的眼球。蔡美儿在文章中比较了“中国妈妈”和“西方妈妈”的差异,并且讲述了教育女儿的成功经验,即高标准、严要求。蔡美儿指出中国父母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质: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众说纷纭】
      美国网友:严格管教才能“力争最优”。网络民意调查显示,高达60.7%的美国网友认同蔡美儿的东方式教育方式,其中既有华人也有白人。尽管许多人不认可蔡美儿对孩子实行的强制性教育,但提及她对东西方在子女教育上的反思,甚至一些深层文化的差异,许多人还是表示有一定道理。
      中国妈妈: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绝对成功或失败的方法,只有是否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蔡教授的教育方式根本不能代表中国妈妈,许多教育方式过于严苛不近人情,中国妈妈大多不会如此不近人情地管教子女。当代的中国妈妈很少有像蔡美儿那么残酷的,她们不仅会对自己的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娇惯溺爱的也并不鲜见。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坦率地说,这位母亲太过强势,也比较自私。她要把自己的成功复制到孩子身上,她要用自己有限的能力设计孩子无限可能的未来。她教育的目的是“成功”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她家庭的整个教育价值取向是家长的,不是儿童的。在她的家庭关系中,不是孩子们的快乐让这位妈妈快乐,而是孩子们的顺从让这位妈妈满意。
      教育家孙瑞雪:对教育方法的选择无所谓对错,但是有一点很明确,父母无权为孩子选择,孩子的生命不属于父母,属于你的只有你自己的生命。任何在恐惧中被胁迫的孩子,都会充满抱怨和愤怒,创造性的东西相对来说要少。
      《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一文作者胡子宏: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一向对他严格要求。从小时候的“三必打”(玩电源插座、玩火烧东西、过马路乱跑必须要挨打),到时下的“年级前20名,班级前5名”,这些规矩,保证了孩子的顺利成长和优良成绩。我认为,家长必须从长计议,矫正孩子认识世界的偏差。“虎妈”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极为负责的家庭教育方式。
      (摘自《石家庄日报》2011年1月28日)
      点击运用:
      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一文里说:“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社会是复杂的,对孩子的教育不可绝对纯净。从“虎妈”的经历与成功中,我们更加应该看到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适用话题:教育、童年、成长、矛盾等。

    相关热词搜索: 新词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