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有哪些 民办教育发展:政策与机遇

    时间:2019-02-18 03:28:5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今天,由“假民办”支撑起来的民办教育数量上的繁荣,不能改变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基本现实:“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生存状况堪忧;生源不好,师资不稳,发展遭遇瓶颈;方向不明,政策不适,制度存在隐患。”但是,这个现状也催生着中国民办教育的转型,酝酿着民办教育品质提升的新机遇。
      
      根源:认识不到位是民办教育政策摇摆的根本原因
      
      虽然民办教育是应“解决政府教育发展经费不足问题”而生,但民办教育绝不是“政府财力不足时的过渡性产物”,而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一。民办教育对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价值,普遍没有被人们认识清楚,从而导致政策左摇右摆,欲扬又抑。
      走向“多元化”、增加“选择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大势,任何领域都不例外,教育也是这样。走向“多元化”、增加“选择性”的社会发展大势需要民办学校,激活公办学校的办学活力需要民营机制,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需要民办教育。
      和谐以满意为基础,满意以选择为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增加选择性就是增加满意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几乎都是以“选择性”的增加来体现的。但教育领域“强制性”、“威权化”、“行政化”的趋向,难以满足人们多元的选择需求。
      为什么很多地区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低,其实,很多家长对教育的不满意,并不是简单地对收费高不满,而是对没有给他提供与这个费用相对应的教育服务不满意,对不能给他提供丰富的选择性不满意。垄断,导致供应不足,结果就可能“质次价高”;开放,增加供给,选择性增强,必然带来“价廉物美”。
      扶持和发展民办教育,是从根本上疗治许多教育顽疾的良方。这恰好也给民办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发展民办教育,走多元化、差异化路子,提供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社会选择,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人们的满意度自然会提高。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大意如此的话:凡必须要做的事,民间能做也有积极性做的,政府制定规范交给民间去做,凡必须要做的事,民间能做却没有积极性做的,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民间去做;凡必须要做的事,民间做不了的,政府才自己去做。教育,是民间能做又有积极性做的事,一定要多放手。
      教育经费不足,从根本上讲是制度性不足:该包的没有包好,该放的没有放开或放足,有限的教育经费被庞大的教育体系分散。义务教育抱怨经费不足,非义务教育既抱怨经费不足更抱怨没有活力。
      中国的老百姓是最肯为教育花钱的老百姓,这是中国教育最丰厚的资源。在教育上,他们实际花的钱比我们统计的数字要多得多;愿意花钱选择优质教育的人比我们预想的数字要大得多。他们最期待的是: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减免学杂费,是一件好事,对于那些贫困的家庭确有必要;但大多数家庭更渴望的是更好的教育,他们愿意自己再多掏一点钱,选择优质的教育服务。
      大力发展优质民办教育,让有条件的家庭出钱选择民办学校,政府则集中财力办好公办学校。这样,公平与效率兼顾,两方面的需求均获满足。
      
      途径:克服“先乱后治”的政策怪圈
      
      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多经历了“先乱后治”的试错探索。“摸着石头过河”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同领域的改革推进战略在政策安排上应相互借鉴,不能一再重复过去的错误。
      与经济领域当初的改革格局一样,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也正走着“先乱后治”的老路,因教育的特殊性,其所付出的代价将更加高昂。当年,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把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的根源归结为“投入不足”,而事实证明,没有体制的变革,投入再多也如泥牛入海。如今,几乎所有的人又都把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归结为“投入不足”。我想说:“中国教育缺钱,但最缺的不是钱。”体制的缺陷,单纯靠增加投入是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的。
      未来,银行最大笔的烂账可能会来自教育。那些不顾自身偿还能力巨额借贷铺张发展的学校,到最后必定会把担子撂给国家。“想贷就不会还,想还就不会贷”――不对产权终极价值负责,就一定会走入“多贷款”、“乱花钱”、“撂挑子”的怪圈。这种体制必将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英国学者贝磊将这种趋势归纳为4种形式:(1)部分公立学校所有权的转移。(2)增加私立学校的比例。(3)增加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经费投入和支持。(4)增加对公立学校的私人投入,如家长支付学费。
      多元办学,打破垄断,培育市场,适度竞争,应该是推进中国教育成长发展的根本途径。
      
      方向:走出“假民办”的“迷思”
      
      从资金利用效率和对产权终极价值负责的角度看,民办学校、公办学校、“假民办”学校依次排列,“假民办”最低。有“假民办”存在,“真民办”就缺少发展的空间。界定“假民办”,可以从3方面认定:“产权关系不清,公私界限不分,体制运营混乱”。走出“假民办”的“迷思”有一个途径,就是把“假民办”改造成真民办,去发展、壮大民办教育。这种改造应该是在产权层面上展开,而不是形式上的“翻牌”。“产权关系清晰,公私界限分明,治理结构合理”是衡量标准。
      如果说,“假民办”是公办学校对民办教育政策“滥用”的产物,那么,把“假民办”改造成真民办,则是合理利用公办学校教育资源发展民办教育的难得机会。有这样一句话:“当你一直无法推开一扇门的时候,何妨拉一下试试。”今天,市场给民办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就是去并购“假民办”,改造“假民办”,这不仅是民办教育规模发展的一个机遇,更是民办学校品质提升的一个机遇。
      将一部分具备条件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转制民营,也是发展民办教育的一个途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办学成本主要由家长承担。有些地区的学校实际收费已经足够支撑民营。一些地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人头费早就停了,有的甚至还从学校平调资金。如果把这类学校转制民营,学校责任不减,收费不增,释放体制活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服务品质,未为不可。至于那些择校生比例已经很大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性质早已与民办学校无异,改造成真民办,是一条出路;或者,彻底取消择校生,回归真正的公办。
      
      实践:为“民办教育优质化”探路
      
      江苏翔宇教育集团(以下简称翔宇)在江苏宝应和湖北监利从产权层面上做公办学校民营化探索。翔宇本着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胆变革学校体制,精心设计制度安排,稳妥落实政策措施。改革以“扩大教育资源”、“保 证产权清晰”、“体现教育公平”、“保障大局稳定”为出发点,做到5个“力保”:
      1、力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着眼增量”,而不仅是“盘活存量”;“但求所在”,而不是“永求所有”;“招人引智”,而不仅是“招商引资”。翔宇在两地均独资异地建设新校园,老校或归还政府,或协议付费租用,限期归还,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如在江苏宝应,政府未花一分钱,仅用名牌公办学校的校牌,吸引投资逾两亿元,新增三所高品位的学校(共净增加教学班150多个)。原有旧校址用于城区教育布局调整。新建学校是城区最具特色的建筑群,成为宝应城市建设的一个亮点和看点。
      2、力保教师权益不受损。“把学校推向市场”,而不是“把教师推向市场”;“增加学校的危机感”,而不是“削弱教师的保障性”;“所有教师都要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而不是“只有民办学校的教师才要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用改革解决主要问题”,而不是“用改革解决所有问题”。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教师身份不应该有差别,法律地位应完全平等。
      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宏观政策的改善,更需要民办学校自身在微观领域里去争取。翔宇当年在江苏投资办第一所学校时,就向当地政府提出:学校所有的教师和公办学校的教师身份一样,如果不能实现这一条,宁愿到其他地方去投资。所以,在翔宇的所有学校里,教师身份和保障都与当地公办学校的教师一样,只是所需费用由学校承担。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教师流动的壁垒也因此被彻底打破。
      3、力保群众负担不增加。“转换体制”,而不是“转嫁负担”;“用改革促发展”,而不是“靠改革甩包袱”;“政府经费对学校停止”,而不是“政府经费对教育停止”,“挤学校提高资金效率”,而不是“挤老百姓多掏腰包”。转制后,翔宇没有一所学校提高收费标准。同时,政府对教育的总体投入也没有因此减少,省下来的教育经费让许多薄弱学校得益。
      4、力保办学自主权不打折。“学校办学自主权是自身应有的”,而不是“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是领导赏给的”;“学校地位应该由学校赢得”,而不是“学校地位由领导安排”;“政府保障群众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服务”,而不是“只能由政府向群众提供教育服务”,“校长的地位跟学校的品牌走”,而不是“校长的地位由学校的级别决定”;学校能不能发挥龙头示范作用“由学校的品质决定”,而不是“由学校的所有制性质决定”。转制后,学校取消所有的行政级别,干部和教师均要靠业绩赢得地位。学校拥有足够的财权和人权,干扰少了,效率高了。
      
      5、力保转制过程不动荡。转制是为了“让教师们安心工作、潜心研究”,而不是“让教师们心神不宁、人人自危”;是“民办学校稳定和发展需要加强党群组织建设”,而不是“转成民办学校首先要削弱党群组织”;经营学校,本质上是“经营人心”、“经营质量”、“经营品牌”,而不是“经营账房”、“经营校舍”、“经营土地”。
      学校体制转换后,产权清晰,机制灵活,投入增加,活力增强,师资稳定,质量提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政府、百姓、教师、投资者多赢的格局。
      
      出路:突破政策“悖论”
      
      悖论一:一方面政策设计有可能限制高素质者的进入,另一方面又抱怨进入者素质不高。
      禁止优质公办学校转制民营,有可能限制高素质者进入民办教育领域,而低端的民办教育又几乎没有任何进入门槛。这就导致民办教育的初期进入者品质不高。一些尚未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人低投入进入教育,违规成本极低,很容易走向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甚至遇到困难一走了之,带来一系列问题。最后导致政策更不敢放开。
      其实,中国的民办教育,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配套政策,鼓励大的投资者进入。这些投资者已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注重事业和品牌,责任意识更强,违规、违法成本很高,容易把事情办好。按WTO规则,中国必须开放教育服务贸易。等国外大的投资者进来,我们本土的教育品牌将不堪一击。培育本土的民办教育品牌既任重道远,又迫在眉睫。国有教育品牌受制于体制,做大做强很难,本土民办教育品牌又成长不起来。等洋品牌大举进入,将追悔莫及。其实两者的结合,是最佳的选择。这需要政策上的突破。
      
      悖论二:怕“不稳定”是政策不允许的理由之一,而实际上。政策的不允许有可能成为“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现在,公办学校的民营改革,在政策方面亮着“红灯”。其中,怕“不稳定”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实际上,改革总要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重新调整利益关系,本身就是高难度、高风险的动作,更需要宏观政策环境的支持。政策上一律不允许,使一些旧体制中的既得利益者正好揪住理由闹事。政策上完全放开当然不行,改革需要稳妥、渐进,但可以留下一点空间,提高审批门槛,给改革一个“合法的身份”。
      在对待学校体制改革的态度上,有两种倾向值得关注。一是“盲目冒进”:政府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为由“大卸包袱”,不管该转不该转,能转不能转,强制推行,留下发展隐患,引发社会矛盾;二是“无所作为”:宁损事业,不越雷池,“怕”字当头,消极等待,拆东补西将就着过日子,错失改革良机。
      评价民营教育的关键,还是要看它是否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编辑:孙金鑫)

    相关热词搜索: 民办教育 机遇 政策 发展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