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走进民间艺人的心灵】民间艺人浮漂

    时间:2019-01-10 03:30:1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导语】   他们在生存的边沿徘徊,他们在技艺的长河中游走,他们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也赋予自己独特的精神空间。擦鞋工与大黑狗的情感、两位艺术家与修理技术的故事,走近民间艺人,让我们去感受他们多彩的生活;走近民间艺人,让我们去体会他们丰富的心灵世界。
      【选文一】
      擦鞋工与大黑狗
      □南帆
      人行道的墙根下,蓬头垢面的擦鞋工坐在一张小板凳上,擦鞋的工具箱搁在脚边,一身皱巴巴的衣裤布满了油污。他的脚边总是懒洋洋地卧着一只大黑狗,它的皮毛光滑水亮,如同一匹柔软的缎子。
      擦鞋工不时取出一个专门的刷子为这只大黑狗刷毛,一下一下,神情专注。这时如果来了擦鞋的顾客,他就会敷衍地指一指附近的另一些擦鞋摊子,不耐烦地把生意推开。顾客愤愤地离去,那边的擦鞋工哧哧地笑起来,一边擦鞋子一边摇头说,这个家伙的脑子不太清楚。
      “人无癖好不可交”,这种话指的是生活无忧的雅士。一个擦鞋的,挣几文辛苦钱糊口,哪有闲工夫再伺候一条狗?
      蓬头垢面的擦鞋工说起话来指天画地,唾沫四溅,结结巴巴的叙述没头没脑,但是,我们还是慢慢听明白了:大黑狗是一个开餐馆的老乡留下来的。老乡云游各地闯荡江湖,大黑狗就交给他抚养。这仿佛有些托孤的意味,义不容辞。恼人的是,这只餐馆里长大的狗不肯吃饭,只能用肉食喂养。擦鞋工起早贪黑,擦一双皮鞋仅仅收费一元或者两元。如此算来,大黑狗的伙食耗资不菲。于是,擦鞋工的日子变得有些奇怪:他自己的每一顿饭只能胡乱对付几口,尽量挤出点钱到菜市场给大黑狗买些肉骨头。
      这一带的路人都熟悉大黑狗,不时会给擦鞋工带一些零碎的肉食。中午时分人来人往,一伙放学的小学生围成一圈逗着大黑狗玩。他们会用父母给的零用钱买一个卤鸡腿或者卤鸭肝给大黑狗。如果带来的是一块热狗,大黑狗会用鼻子把面包拱开,仅仅吃掉夹在中间的腊肠。一个过路擦皮鞋的老板听说了大黑狗的身世,愿意开价两千元收购大黑狗,擦鞋工揉了揉鼻子没有答应。两千元是一笔不小的财产,可是,怎么能把大黑狗交给陌生人?另一个老板擦好皮鞋顺手扔下一百元,吩咐给大黑狗弄些好吃的。这个钱他收了。
      擦鞋工日复一日地镇守在尘土飞扬的街头,双眼向下,盯的是一双双脚板上的皮鞋。皮鞋擦得锃亮,无非是在泥泞或者沙石里践踏。不用说,这种活计干一辈子也出息不到哪里去。年近半百,还能挎着简陋的工具箱混多久?罢了,这种事想多了心烦,有时擦鞋工免不了要闷头喝几口烧酒。烧酒性烈,擦鞋工很快醉倒。醉者为大,天不管地不管。不论是堆放了破砖烂瓦的墙根还是湿漉漉的水沟边上,他一头栽下去呼呼大睡。这时,大黑狗总是寸步不离地守在一旁。它雄赳赳地坐在地上,拖一根大尾巴,警觉地竖着耳朵,不时低头伸出舌头舔一舔擦鞋工的脸,一直等到他悠然醒转过来,然后双双回到租来的木板房里。
      据说擦鞋工的老家在另一个遥远的省份。他已经四年没有回去和妻儿团聚了。儿子的考试成绩单或者妻子唠唠叨叨的怨言,这些仿佛是别人的故事。他没法回去的理由很简单――大黑狗上不了火车。总不能因为一条狗把家抛掉吧?周围的人多半要这么劝一劝。这时,擦鞋工会突然挥舞着胳膊激愤起来,狗又怎么样?哪里有人像它对我这么好?哪里有人?
      没有人愿意再多嘴。
      (选自《青年文摘・下半月》2010年第11期)
      思考练习
      1.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当别人劝他时,“擦鞋工会突然挥舞着胳膊激愤起来,狗又怎么样?哪里有人像它对我这么好?哪里有人?”
      3.文章最后一句“没有人愿意再多嘴”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根据文章内容,你能想象一下大家当时的心理吗?(50字左右)
      【选文二】
      修理匠与艺术家
      □宁白
      两位艺术家,竟然都与修理物件有关,都当过修理匠,这让我好奇。在我了解他们后,又让我面对他们渐渐老去的身影,仰望良久。
      一位是印度尼西亚民歌《哎哟妈妈》的中文翻译林蔡滨先生。上世纪60年代,当无数年轻人沉浸在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里时,林先生在广东一座城市里做他的修锁匠,而且一做30年。
      另一位是上海油画家任微音先生。这位曾学艺于欧洲画师,又曾师从潘天寿、黄宾虹,在上世纪40年代就在上海美专讲授东西方美术文化的油画家,也在上世纪60年代接受改造,从此以修鞋为业,并且一修17年。最近,上海美术馆举办了任微音先生的画展,被专家认为“像这样有成就的油画家,在圈内是不多的”。且不说两位艺术家的厄运对他们的艺术创作所带来的影响、对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带来的损失,仅他们选择修理这一行业,并且安心于这个行业十几年、几十年,究竟与他们从事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关联?是因为艺术家的心态决定了他们的选择吗?这就值得考究。
      搞艺术的人,拒绝枯燥,内心总是敏感活跃的。于是,在管制中,任微音把各种修鞋用的塑料原料,尽一切可能掩瑕见美,那把电烙铁成了体现各种想法的工具。他说,不想到自己是在修鞋而是在搞雕塑,这工作便觉得有趣了。这就使任微音在压力下保持了思想的活力,保持了艺心不死。
      人们都说,艺术家是性情中人,最在乎人生的价值。无论是林蔡滨还是任微音,他们都在对客户的服务中,感受到自己仍对他人有用。修锁、修鞋,做得好,客户都会感谢,这一有着个人技术烙印的工作,是当时可让他们从事的其他工作不可比拟的。获得的“成千次的由衷的感谢”,对他们是莫大的宽慰。这种宽慰,使他们在漫长岁月里的等待,有了心灵的支撑。因此,林蔡滨在八十高龄时仍说,我们不要抱怨生活。
      两位艺术家长年从事的修理工作,都需要低头专注地苦干,当他们接待顾客时,又需要抬头笑脸相迎。而在苦干的间隙,一定有悲苦的生活体验;笑对顾客时,一定会相遇千百种不同的表情。这些内心的体察和对世态的感知,日后表达在他们的作品里,使作品有了思考的深度和世情的练达。
      他们高龄后,不少人询问他们的人生感悟。林蔡滨会唱起《友谊地久天长》,他唱得平和而缓慢,让我听出了沧桑,也听出了沧桑中对生活深沉的爱意。任微音则常说起狄更斯《双城记》开头的话:“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而能否从失望中赢得希望,全看自己如何去把握。
      (选自《读者》2010年第13期)
      思考练习
      1.你觉得林蔡滨和任微音两位艺术家安心于修理工作的原因是什么?
      2.在“这种宽慰,使他们在漫长岁月里的等待,有了心灵的支撑”一句中,“这种宽慰”指的是什么?
      3.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呢?

    相关热词搜索: 艺人 民间 走进 心灵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