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怪癖的读音 我有此怪癖

    时间:2019-01-03 03:27:1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小时候,父亲赠我《名人轶事》,书中讲的都是古今名人们如何爱国,如何惜时等等,在作文中我没少引用其中事例,它一度成了我作文制胜的“秘密武器”。   偶尔,看到一则这样的事例:鲁迅不喜欢历史学家顾颉刚。顾颉刚是酒糟鼻,鲁迅平日就叫他“鼻公”。给朋友写信提到顾颉刚时,干脆改用红墨水在纸上点个点儿。我顿觉有趣,鲁迅先生不就像一调皮顽童吗?原来他除了威严高大,还有可爱的一面。这虽然也是名人轶事,却鲜有人知,似不宜宣传。后来又从书本上了解到鲁迅曾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观点,他说“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如此偏激的言论竟出自先生之口,令我难以置信。后来,我想通了,鲁迅是人而不是神,他的汉字观虽有失偏颇,但其出发点还是好的。这丝毫无损于鲁迅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反增添了我对他的亲近感。
      从此,我便有了收集这类“名人轶事”的癖好,而且是乐此不疲。但这绝不是为了贬低名人,或是满足窥探隐私的欲念。我只是觉得“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历史是不全面的;玫瑰色的教育只能培养思想肤浅的人。于是,我知道了:
      宋代的沈括与苏轼是老友,却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并举例说“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这两句就是影射皇帝,于是冤案“乌台诗案”的大幕由此揭开,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惊朝野。
      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但他派弟弟送给宰相张居正的礼物都一笔笔地记录在《张居正书牍》中。一次,他还挪用军费买了两个年轻貌美的姬妾送给张居正。
      林则徐是近代史上查禁鸦片的英雄,但在鸦片战争五年后,即1847年,他在一封信中表示“鄙意亦以内地种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民嗜洋烟而不嗜土烟”。原来,他的禁烟并不是为了防止鸦片害人,而是为了阻止白银外流。
      熊十力教授当年应复旦大学之聘,提出每饭必备一鳖;林琴南在北京大学授课完毕,一定要校方提供牛奶解渴疗饥;冼星海在创作《黄河大合唱》时提出要每天吃鸡,限于当年条件艰苦,只能以糖代鸡。
      教育家夏�尊曾撰联云:“不如早死,莫做先生。”犹嫌不够,还加以补充:“命苦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做先生。”
      瞎子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的那位草根艺人,其形丑陋,墨镜后面眼窝深陷,看不见眼珠,整个头部形同骷髅,牙齿粗大发黄,这并非天生,而是他长期深陷 “黄”“赌”“毒”所致。
      爱因斯坦接受蔡元培邀请,答应来中国讲学,后来蔡元培未能凑齐承诺的数目可观的酬金,于是爱因斯坦从日本讲学后便径直回了美国。
      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被广为传颂,但马克思与女仆琳蘅却有一个私生子。
      哲学家康德厌恶亲情,性格乖戾,自称没有一个朋友。
      ……
      我有此怪癖,不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吧。
      随着此类“名人轶事”收集得越来越多,我逐渐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大凡有杰出才能的人多是些个性鲜明的与众不同者,他们具有超群天赋的同时,也就会同时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怪异之处,这也不足为奇。如果要除去他们身上的缺点、毛病,那么,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恐怕同时也就消失了。
      在了解了许多名人身上的种种缺点,甚至是污点之后,我还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是自己对别人变得宽容了。以前常看不惯有些人,现在则想,“圣贤”尚且有过,而况常人乎?
      二是感到我们的教育乃至整个体制对人应持更为宽容的态度,育人取人不应以完美为标准。平庸之人也许没什么明显毛病,但他们缺少的恰恰是才华和天赋。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不是我们没有这样的人才,而是这些人往往会因自身的缺点、怪癖和不合群等毛病而遭到排挤甚至扼杀。只要留意一下,生活中并不乏这样的例子。
      社会的真正和谐,应该表现在巨大的包容性上,善待人才,不要苛求那些有个性、有毛病的人,而应发现其所长,扬其所长,力求做到人尽其才。当然,这需要营造一种社会风气,更需体制上的改革和创新。如是,杰出人才就会灿然辈出,国人所渴望的诺贝尔奖就不在话下了。
      (指导老师:毛荣富)
      
      点评:
      读罢此文,深感后生可畏。
      文中列举了十多位名人的“轶事”,有些我是知道的,但大部分还是第一次看到,足见吾之孤陋寡闻。学生的作文也能提供给老师一些新鲜的知识,这大概是这篇文章的一大成功之处吧。
      提到名人轶事,一般都有其教育意义,但名人也有不足或毛病。这本来是正常不过的事,但长期以来,我们所看到的全是正面的,似乎名人即完人,高大而完美,他们似乎都成了“神”,都是令人仰慕的偶像,而作为凡人的我们和他们之间好似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宣传名人,本意是要人们向他们学习,但这样一来反而给人造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印象。
      名人也是人,他们有七情六欲,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甚至是“丑行”。丁晨曦同学在了解了名人身上负面的东西之后,反倒增添了对他们的“亲近感”,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这些名人的成就和贡献不容抹杀,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已成定论。有谁会因为了解了他们的并不光鲜的一面之后会对他们加以否定呢?
      我们的宣传教育总是注重“正面引导”,结果却发展成了只谈成绩,不讲缺点;大讲光明面,讳言阴暗面;甚至只是宣传需要大家懂得的道理,却隐瞒实情。近年来出现了“尊重知情权”一说,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文中用了“玫瑰色教育”一词,也颇能说明问题,我们的学校教育总是习惯于用“到处莺歌燕舞”、“前途一片光明”来教育学生,鼓舞人心,致使学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往往要碰壁,还不如实事求是地说真话,引导学生面对现实,了解真相,增强忧患意识。玫瑰色的教育经不起检验,缺少可信度。
      这篇作文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不要被表面的宣传所惑,而是追求对真实情况的全面了解,这是一种探寻的精神。世上绝无绝对的事,要不断补充新知,使自己的认识日趋完整,符合客观实际。
      文章的题目是“我有此怪癖”,确实,对收集名人负面轶事有兴趣,是有点怪,十分罕见。但是,这恰恰是学习,一种真正的主动的学习,它不仅使丁晨曦同学对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使思想更趋于成熟。对文章的结尾,我尤为欣赏,它涉及了教育乃至整个体制的弊端,很有深度。可惜现在有自己的爱好、癖好的同学太少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习已成了谋取分数和未来功名的工具,不仅乐趣全失,也难以充实精神、丰富思想。
      (荐评老师:毛荣富)

    相关热词搜索: 我有 怪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