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如何做好初高中生物衔接

    时间:2020-08-31 08:10:4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如何做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

     福州华侨中学 林敏洁

     摘要: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按照现行的生物教材,大多数的福州学生从高二开始学习生物,是在原有初中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想更好地学好高中生物,就要学会实现生物学知识的转移,处理好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关系,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重视初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在联系,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工作。

     关键词:衔接,联系,教法,学法

     1.初高中生物教材的衔接

     1.1知识内容的衔接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清楚高中需要什么样的基础,主动研究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把握教材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初中生物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高中生物则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如在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主要讲述最基本的有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知识,了解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核,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高中生物教材中对这部分知识加以深化,深入学习遗传学的原理和两大遗传基本规律,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又如在《细胞》这个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初中生物教材是安排学生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了解动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高中生物教材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的细胞亚显微结构,进一步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1.2能力要求上的衔接

     初中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收集信息的能力。而高中则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搜集生物学信息并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2.教学方法的衔接

     2.1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应更多地采取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可能有:水、空气、温度等,很多学生还会提出种子的萌发需要阳光,这时老师不能急于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并自行设计实验,在设计实验中,老师起到的作用是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几个小问题让他们讨论,如实验设计中的对照条件是什么?实验变量是什么?如何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你对实验结果的预期是什么?接着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操作后可以讨论:实验有误差吗?产生误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改进实验可以减小误差?实验结果与你的预期如果不一致可以修改数据吗?实验一次与你的预期恰好一致结论一定正确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并锻炼了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有的学生在制定计划过程中对课本设计的实验方法提出了质疑,课本中四号瓶加入较多的水,放在常温下,学生提出它和二号瓶这一组对照实验中出现了两个变量,分别是水和空气,不符合探究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原则。我们应该称赞学生这种不盲从教材、敢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他提出改进的方法。初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几次的探究实验的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探究过程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为学生进入高中后进行探究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在《开花和结果》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实物进行观察,但学生往往被鲜艳的花瓣吸引,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观察。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遵循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内的观察顺序。在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中,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观察并不局限于实物、模型的观察,还包括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如在初中生物教材《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一节教学中,课本出现了一个DNA分子片段示意图,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这个螺旋形梯子的扶手有一定的规律,是两种不同的形状交替排列,中间的梯子只有四种颜色,但这四种颜色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这一个示意图的观察和分析为学生今后在高中学习DNA的分子结构做了很好的铺垫,也为高中讲述DNA分子的多样性提供了直观的教具。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教会他们各种科学的观察方法外,还要指导学生按具体要求如实地绘图、记录,并且分析、讨论观察结果。观察能力的培养并非短时间就能奏效,它贯穿于生物教学的全过程,良好的观察能力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2.3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改卷中,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这个问题在高中表现得就更为突出。许多学生答不出问题是因为看不懂试题的意思,或是因为表达上有偏差,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不是教师讲清楚了学生就明白了,特别是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决不是通过教师讲解能够达成的,必须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在观察、实验、调查、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中增长能力、提升情感。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抓好连接点,补充间断点,拓展深化点,才能更好地完成初高中生物的衔接。

     3.学习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生物成绩不记入中考升学考试总分,因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更多地依赖教师,而高中则要求学生善于思考,触类旁通。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改变学生只通过单纯的记忆,或教师的重复强调来学习生物学科的方式,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3.1学会抓出关键词,找出重点。

     刚上初一的学生,可能受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不少同学会把一句话中的动词作为这个句子的重点。如讲到叶绿体的功能是“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把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很多学生认为这里的“储存”二字是重点,而忽略了其中的能量变化,以及光合作用最后的产物---有机物。所以在初一刚开始学生物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出重点。

     3.2课堂上处理好记笔记和倾听的关系。

     指导学生记录上课过程中的关键知识点,或是听课过程中有不明白的地方,要作个简单记录,以便课后及时解决。避免出现两种极端现象,即学生上课只听不记或是把老师的每句话都当作重点。

     3.3尝试回忆。

     初中生物课的知识内容较少,一节课一般只有少数几个知识点,上完一节课后试着写出这节课的重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4形成知识网络。

     新教材注重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导致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被打破了,有些零散。如果老师们在教学中不注意引导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建构知识框架,那么,学生只能获得大量零碎的知识,只能死记硬背。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理解,形成知识网络,才能做到温故知新。如初一教材中在《细胞的生活》中提到了叶绿体的功能,在后面学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以及《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时,对叶绿体的功能又进行了阐述。

     3.5学会归纳,建构概念图。

     学完一章后,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而不是代替学生去建构知识框架,否则学生的能力还是得不到发展。如在学完《生物和细胞》这一单元后,可以建构以下一个概念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

     

     

     

     3.6用好教材中的技能训练。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技能训练有解读实验数据、测量和计算等,这些能力的获得都为高中学习生物奠定坚实的基础。

     3.7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在复习生物学知识时,应该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顾巧英.生物教改贵在“活” .教学思想录 中学生物卷.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39-465.

     1

     物质

     无机物

     有机物

     线粒体

     叶绿体

     能量

     细胞核

     染色体

     蛋白质

     含有

     成分

     DNA

     包括

     转换

     分裂

     过程

     意义

     核裂

     质裂

     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增加细胞数量

     生长

     增大细胞体积

     细胞的生活

     需要

     控制中心

     能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