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高考地理选修知识点大全

    时间:2020-08-26 08:11: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自然灾害

     一、气象灾害:

     (一)干旱:

     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我国干旱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干旱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

     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生春旱的几率在70%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续到6,7月份,形成春夏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如1962,1972,1997年等。1965年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更为严重。

      夏旱通常分为初夏旱和伏旱。初夏旱多发生在北方。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间的干旱,多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南到华南北部地区,以长江中下游多见。伏旱一般影响不很严重,只有旱情持续到9,10月或11月,即出现夏秋连旱时危害才比较重。

      秋旱多发生在华中、华南地区,对南方晚稻生长影响较大。北方秋旱对作物影响较小,但会对冬小麦播种、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发生在华南和西南东部地区。因为这里冬季仍有作物生长,需水较多,如遇少雨年就会发生冬旱。有的年份干旱持续时间长,冬旱可持续至第二年初春,如1998年11月至1999年4月、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持续秋冬春三季的连旱,对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等影响很大。西南地区冬春发生连旱时亦可持续4~5个月,有时也发生秋、冬、春三季的连旱。如1959年11月至1960年5月持续了7个月。

     (二)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

     自然原因:

     (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

     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

     (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

     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

     危害: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②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③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区;

     ⑤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⑥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三)台风——热带气旋

     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灾害: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引发洪涝,冲毁农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引起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

     影响:利: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减小损失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四)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世界分布:中亚、美国、北非)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③地表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③开矿。

     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控制载畜量;③营造“三北防护林;

     ④退耕还林、还牧;⑤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⑥禁止采挖发菜等。

     (五)寒潮:

     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季节:主要发生在冬半年。

     危害: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六)暴雪的危害:交通受阻、房屋倒塌、牲畜冻死饿死、野生动植物死亡。冬季积雪多春季气温回升快融雪量大增;地形坡度大,山地河流水流急促。

     (一)主要地质灾害:

     1、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基本概念:震级、烈度、等震线、震源、震中

     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浅源地震;

     ③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④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⑤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⑥加强国际合作等。

     危害:①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地面裂缝,喷沙冒水,山石滚落崩塌;②诱发其他灾害,如水灾、火灾;毒害气体排放以及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③引发瘟疫。

     2、滑坡、泥石流

     概念:

     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现象 破坏或掩埋坡上坡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

     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 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砂,石块

     以至巨大砾石,破坏力极强 泥浆石块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 形成条件:①坡度大;②松散碎屑物;③降雨集中,快速融冰。

     我国分布广、多发成因:①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

      ②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分布规律:山区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我国多发地区:云南四川两省西部(即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

     3、火山:

     危害:①破坏田园建筑,威胁生命安全;②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天气、气候。

     (二)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分析:

     自然原因:①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

     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④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西南地区的主要灾害是:山地地质灾害、地震、干旱洪涝、水土流失等。)

     (四)其他地质灾害: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三、海洋灾害:

     (一)风暴潮:

     成因:是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危害:倾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严重侵袭沿岸地区,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多发地区:孟加拉国、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家。

     (二)海啸:

     成因:是指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引起海啸的海底变动常与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有关。

     危害:颠覆船只,摧毁港口设施,给沿海地带造成严重破坏。

     (三)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自然原因:①温度高;②海域封闭;③静水;④静风。

     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

     ③海洋开发程度高、养殖规模扩大,饵料+养殖对象排泄物严重污染了水域;

     ④国际交流促成赤潮传播:赤潮生物运输者。

     ――水体富营养化;

     危害:①海水发粘,堵塞鱼、虾、贝、蟹的呼吸器官,使其死亡;

     ②赤潮生物死亡分解,消耗溶解氧,鱼、虾、贝、蟹等缺氧窒息死亡。

     ③赤潮生物分泌毒素,鱼虾等中毒死亡。

     (四)其他海洋灾害:海浪、海冰等。

     四、生物灾害:

     (一)农林牧生物灾害:

     表现: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

     危害:给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害

     (二)森林、草原火灾

     原因:人们生活用火、生产用火或雷电、煤自燃所引起的森林林木或草原牧草失去控制的大范围燃烧现象。

     危害:烧毁大量林木、牧草;造成不同程度的人畜伤亡;对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正确应灾方法:

     Ⅰ、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 :

     1、防洪准备:①听汛期天气预报;②准备救生包(药品、食品等)、预备木制家具;

     ③训练爬高能力、快跑能力;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或探险;

     ⑤学习救生演习的知识;⑥学会游泳、划船。

     2、洪水应急: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②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3、洪水中的救助:

     ①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

     方法:抛救生圈、救生衣等,或划船、游泳去救人。

     ②抢救溺水人员:最主要的方法:科学地控水和进行人工呼吸。

     Ⅱ、应对地震灾害:①平时要注意防震知识学习和防震技能训练;②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在短时间内做出避险抉择;③适当进行自救并保持体力等待求援。

     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通常以家庭为单元。

     1、震前——防震准备(家庭防震避震方案主要内容)

     (1)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订出最快捷、最安全的路径;

     (2)加固并合理布置室内家具,如大件家具摆在墙体薄弱处;桌下、床下不放杂物;

     (3)清楚室外环境条件;

     (4)准备避难和营救物品,家庭每个成员都应准备防震袋(或避难袋);

     (5)准备一些简单的营救工具,如撬棍、锤子、斧子、小钢锯等,放在震后能随手拿到的位置上;

     (6)学会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

     (7)每人身上装一个小急救卡片,注明姓名、住址、电话号码、血型,紧急联系人姓名等内容,便于他人营救时参考;

     (8)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以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

     2、震中——避震:抓住黄金12秒预警时间:是跑还是躲,瞬间抉择

     ①在行驶的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后再下车;

     ②在百货商场时,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橱窗或柜台;

     ③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烟囱、水塔,避开危险物如变压器、电线杆、广告牌等。

     3、震后自救与互救:

     ①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②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③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最重要的一点。

     震后互救应遵循的原则 :

     ①先救近,后救远;②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

     ③)先救“生”,后救“人”;④ 听仔细(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

     ⑤要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不要盲目乱挖、乱刨,以防止意外伤亡。

     Ⅲ、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风灾: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大雾: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

     沙尘暴: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Ⅳ、注意:

     1、山区、半山区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2、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环境保护

      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重金属污染: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

     、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海洋石油污染

     、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 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

     .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固体废物减量化

     1.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

     2、对工业固体废物: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

     ()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

     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北方城市的(以北京为例)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

     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

     ④建筑工地扬尘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治理

     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

     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

     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

     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

      酸雨:

     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别形成型酸雨和 型酸雨

     3、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②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

     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损坏

     我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原因是燃烧高硫煤),汽车尾气造成硝酸型酸雨

     我国酸雨80年代出现在西南地区,90年代扩大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目前已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怎样防治酸雨

     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

     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①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②开发洁净煤技术③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

     ⑤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淡水资源短缺:

     淡水资源短缺地区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中东与非洲。我国主要是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

     1、原因:

     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

      ②淡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平均径流量排名: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

     人为原因:③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长快

     2、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但新加坡是缺水国家,试分析其原因

     ①陆地面积小,地表径流少 ②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

     ①制约经济发展②影响粮食生产安全③损害生态环境④损害人体健康⑤引发国际冲突

      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⑵我国不同地区差异

     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

      原因:水污染严重

     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过渡带,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

      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西北地区:总量不丰富,缺水带――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带来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加剧

     3、长江以北地区人多,地多,水少,水土资源不匹配,水资源最紧张,缺水问题最突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开源:①修筑水库②开渠引水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

     ⑥人工降雨

     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

     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

     ※海水淡化――――目前,中东一些产油国建立了实用性海水淡化工厂

     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

     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

      耕地日渐减少

     、世界可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

     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积减少

     ②人口急剧增加,所需耕地越来越多

     ③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

     、我国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

     ①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

     ②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异大

     ③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

     ④中低产田多,不合理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和耕地污染严重,加剧耕地不足

     我国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黑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最多

     6、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世界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

     ※耕地供需矛盾实质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我国在解决土地现状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时,采取的措施

     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④土地退化的防治

      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坡度陡峻②土层浅薄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

      人为: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中不注意环保

     ④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红色荒漠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

      外力作用------风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突出

      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

     ①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

     ②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梯田,淤地坝

     ③农牧业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舍饲养畜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一次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能、风能二次能源是指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是最主要的二次能源。

     化石燃料的分布

     1、煤的分布:北半球多于南半球

     2、煤带:世界---------欧亚大陆煤带:从我国的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直到英国

     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南半球的煤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非

     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储量最多,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

      3、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主要油田分布区 世界 东半球 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尼 中东,北非蕴藏量最丰富。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 西半球 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

     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 中国 东部 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 西部 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 4、思考:你认为西气东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西气东输是21世纪初中国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既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协调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3、水能资源前五位国家: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

     水电比重最大国家:挪威,巴西

      生态环境保护

      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森林破坏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加速的,尤其是工业社会以来

     原始森林:①亚寒带针叶林:存在于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②热带雨林:存在于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等洲

      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 明确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6、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7、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3、我国森林保护有哪些措施

     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概念区分:

     (1)草原——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

      (2)草场: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3)草坪: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草甸:湿润条件下发育的多年生草本植被()草地是一种泛指,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⑴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⑵治理措施: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②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④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⑥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湿地的生态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3)分布: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成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冻土广布,阻碍地表水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④河流泛滥);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三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哪三江?),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湿地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时间漫长):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

     人为原因(时间短暂):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该向,导致水量减少

      我国湖泊面积减少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产生的影响:调温、减少洪水、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案例: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

     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饮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中亚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饮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中国西部湿地比较少的原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

      保护湿地措施①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②建立自然保护区③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④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⑤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热带雨林和珊瑚礁

     人类社会不同时期导致物种灭绝的原因:早期---狩猎和采集;现在---污染和破坏生态

      保护生物多样性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②迁地保护,建动物园,植物园③离体保护,建基因库,种子库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

     1、图4.16

     地区名称 自然背景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 认为 大兴安岭西侧 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风蚀)、草地退化 半干旱草原地区,降水少 过垦,过牧,过樵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绿洲区 草地退化,土壤侵蚀 降水少 过度樵采,过垦, 黄淮海平原区 暖温带半湿润黄淮海平原区 土

      壤

      侵

      蚀 风蚀,次生盐碱化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春旱严重,蒸发旺盛,多大风,地势低洼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不合理灌溉 南方亚热带丘陵区 南方亚热带丘陵区 水土流失 亚热带丘陵,降水丰富, 河流发育侵蚀强烈 毁林开荒,过度樵柴,陡坡开荒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西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区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 亚热带丘陵山地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 毁林开荒,过度樵柴,陡坡开荒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土壤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草地退化 高寒地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活动的影响 6、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属半干旱干旱草原区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属湿润低平原湖泊海洋边缘地区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资源丰富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半湿润湿润丘陵地区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属半干旱内陆或春旱严重地区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①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蛾眉山

     ②安徽黄山、广西桂林山水、湖北长江三峡、杭州西湖 、苏州无锡太湖 、台湾日月潭等都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人文旅游资源:以古代文化艺术宝藏和风土民情最为重要

     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①内容上:既有自然又有人文;既有景观又有文化;既有古迹又有现代;既有实物又有体验。

     ②地域上: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各具地方特色。

     ③季节上:同一旅游资源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景观。

     ④组成上:多要素相互组合。

     ⑤价值上:美学价值(形式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艺术欣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

     (2)独特性 (3)变异性 (4)观赏性

     6、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1)世界遗产可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

     (2)中国已有37处世界遗产(截止到2008年底文化遗产:除教材上长城等24处,新增了2处:开平碉楼、福建土楼(共26处)

     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奇观、江西上饶三清山(7处)

     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乐山大佛、武夷山(4处)

     此外,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古琴

     (3)在下图中填出中国的世界遗产位置及名称。

     (4)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世界遗产本身都有一段漫长的历史,不仅有它的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它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5)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中国的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认识和研究它的价值十分必要,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对世界遗产,不能只从经济上去考虑它的旅游价值,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对它的保护。对保护世界遗产的态度,可概括为“三个负责”:(1)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2)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3)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

     在以上地图上指出我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名称与分布,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考点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一)、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旅游景区景观特点的描述方法:①旅游资源是否丰富、多样;②景观的主要类型;③景观有何地方特色、审美特色;④景观品位的高低:是世界级、国家级还是地方级的。

     (1)山地景观——黄山

     旅游资源丰富。

     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旅游风景名胜区。

     景观特点 72峰:崔巍雄浑、峻峭秀丽、错落有致,天然巧成。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冠于世。

     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花岗岩断块山,节理发育。

     成因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植被茂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显著,常出现云海景观。

     由地质、地貌、气候等多因素造就。

     黄山四绝

     (2)海域景观——美国夏威夷

     旅游资源丰富,由8个大岛和100多小岛组成。

     景观特点 热带海域风情和火山景观闻名于世。

     世界罕见的休憩风景胜地。

      由火山爆发形成,盾形火山利于观赏和考察;

      成因 地处热带,受海洋环抱,气候适宜,雨量丰富,植物茂盛;

      多种文化融合:海岛文化、移民文化

     (3)历史遗产——中国长城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景观特点 中国人文景观第一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世界奇观。

     建筑年代之久、规模之大、历史价值之高举世无匹。

      成因:古代军事防卫工程。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现因地制宜思想,与自然环境和谐;是自然地理界线(中段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

     (4)城市景观——法国巴黎

     ①世界十大名城之一;

     ②景观: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道、凡尔赛宫、爱丽舍宫、卢浮宫。③景观布局体现欧洲文化特点——主要建筑位于广场中央。

     (5).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大堡礁是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①位置、分布:

     A.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岸外。

     B.大堡礁海域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②成因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A.海底世界

     B.热带风光的大陆岛屿和土著部落文化

     (6).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元阳县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与云南省省会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是近千年来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结晶,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3)元阳的梯田景观——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

     (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1、评价原则—— 全面分析、综合评价是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

     2、评价内容

     (1)、四大价值评估: 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

     (2)、三大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3)、五大条件的评价

      (1)游览价值 (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四大价值)、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客源市场 ——影响旅游地的开发价值

     客源市场评价的主要指标 客源地、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距离是两个最基本的指标。

     客源地:游客的来源地,多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市场距离即旅游资源分布地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②经济距离指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

     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与游览价值不一定呈正比。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价值较大。

     原因 —— ①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高,有外出旅游的动机和条件 ②旅游是一项耗资较大、费时较多的生活消费活动,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可见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决定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包括两方面:

     ①、公共设施:主要包括水、电、交通、邮政、通信等

     ②、配套服务设施:住宿、餐饮、购物、健身、文化娱乐等。

     旅游接待能力应与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过大,造成资金、旅游设施等的浪费 ,过小对景区社会秩序、生态环境、背景环境等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

      (5)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用容人量表示

     旅游环境承载量——一定的时间条件下,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

     容人量——景区旅游单位面积内所容纳的游人数。

     其一是满足游人的最低游览要求(心理感应气氛); 其二是达到保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要求。

     旅游区环境承载量与客源规模的关系

     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①如果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就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

     ②如果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量,则显示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造成对资源的浪费。

     游览价值高、市场距离短、交通便利、通达性好、地区接待能力强、环境承载量大,则认为该地区旅游价值开发条件好,反之则差。

     【考点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旅游规划主要考虑的“旅游六要素”

     2.旅游景区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景区的吸引物、旅游者、景区的服务业等。

     (1)旅游景区的吸引物:景区内标志性的观赏物,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

     (2)旅游者——主体地位。旅游者具有的基本条件:自由支配的收入、一定的闲暇时间、适宜出游的身体条件、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旅游动机。

     (3)旅游景区的服务业:交通、食宿、娱乐、通信和购物等。

     3.旅游景区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1)旅游者影响和制约景区吸引物的开发利用,以及景区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2)景区吸引物是旅游者旅游的前提条件和景区服务业的基础;

     (3)景区服务业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合理开发利用景区吸引物,完善和提高其吸引力。

     4.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1)突出景观特色:如泰山雄伟、华山险要、峨眉俊秀、衡岳烟云。

     (2)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如江西庐山的白露洞书院以独特方式融汇在庐山自然美中。

     (3)维护生态平衡:如杭州西湖,湖沼之地→人间天堂。

     (4)最佳综合效益:最大限度发挥景点的综合使用价值。如甘肃兰州兴隆山瞭望塔:防火护林、鸟瞰全景。

     5.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1)景区形象:景观特色是决定性因素。

     (2)功能分区:常见的功能区有服务区、游览区和保护区。

     交通线:①便捷、经济、安全、可靠;②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3)空间布局

      服务设施:①与交通线相连;②在旅游区附近选址;③集聚与分散需具体分析

     对某旅游景区的交通、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6.旅游地点和旅游线路的确定

     (1)收集旅游地信息的渠道

     各种新闻媒介、旅行社、导游手册、亲朋好友、有经验的旅游者等。

     (2)应该收集的信息

     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如旅游交通方式及工具、旅游住宿条件、旅游餐饮的种类和标准、导游服务、旅行费用等),以及大致的旅行费用等。

     (3)选择旅游线路:出发点是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获取最丰富的旅游体验,达到最满意的效果。

     ①符合自身特点 ②选择最佳路径③景观丰富多样 ④注意劳逸结合 ⑤追求最佳效果

     ①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突出特色;讲究韵律——保持兴奋度;“冷热”兼顾——“以热带冷”;发展创新——适应需求;安全可靠。

     ②选择线路要注意的问题:突出主题;尽可能使景区串联,避免形成重复;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内容;根据经济条件选择交通方式和食宿条件。

     7、旅游安全

     旅游安全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通安全;二是在旅游地的安全问题,包括在旅游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

     ①影响旅游安全的主要因素——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旅游硬件设施情况及社会文化环境等三个方面。

      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 野生动植物 传染病、核辐射等

     

     社会环境:战争、恐怖主义、社会动乱、火灾、旅游设施管理不当的损害等。

     ②正确的旅游安全防范措施 旅游事故的防范措施

     (1)增强安全意识;

     (2)消除不安全因素;

     (3)控制不安全行为:①限定游客活动范围,设置安全警告标志;②加强巡视;③及时获得天气预报,预防自然灾害;④加强游客安全教育。

     (4)加强救援,在发生意外事故时为旅游者提供紧急救护和援助。

     A.夏季在山地旅游必须提高对塌方、滑坡、山洪、泥石流、雷击等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随时了解旅游线路上每一站的天气、水文和交通路况,尽量避免在峡谷河滩、山沟沟口、高山顶部和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坡地集中活动,住宿地的选择也要多从安全角度考虑。

     B.外出旅游应当根据当时的季节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及沿途各地的环境,带合适的衣服及用品。了解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计划,防患于未然。

     【考点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带动区域相关行业的发展

     积极作用 提供就业的机会和岗位

      为国家创汇、创税和回笼货币

      旅游业的不稳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

      消极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消费品和房地产价格上涨

     2.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文化的作用

      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积极作用

      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促进城市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

      消极影响

      对旅游区居民健康的不良影响

     3.减少旅游业负面影响的措施:

     ①使旅游业发展规模、增长速度与旅游区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

     ②加强管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4.旅游活动和景区建设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砍伐树木——影响生物多样性

      对动植物 垃圾污染土壤——影响植物生长

      野生动植物捕食能力下降,繁衍规律破坏

      污染水体:旅游垃圾;酒店污水;游艇

      污染大气:交通工具;厨房油烟;寺庙香火

      磨损、破坏旅游吸引物:题刻、抚摸、践踏、呼吸、汗气

      不合理开发——破坏旅游景观和谐,如小卖部;

      破坏旅游景观

      不合理开发——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如开山辟路、乱填湖泊、围垦造田

     5.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具体措施:

     (1)制订旅游开发中的环境立法和相关政策、法规——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2)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文物保护单位等)——解决旅游开发中环境问题的有力举措。

     (3)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从根本上解决旅游环境问题。

     (4)禁止计划、施工中的破坏旅游环境的各种工程:包括对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建筑工程、游乐工程等。已经建成的这类工程项目,应当予以拆除。

     (5)在旅游开发的全过程中提倡“绿色”旅游:即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商品、娱乐都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可循环利用。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和处理、废气处理设施等,都是旅游开发中的重点建设项目针对旅游开发中的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