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电影《末代皇帝》光影\色彩\运动的艺术赏析】 末代皇帝光影评析

    时间:2019-05-15 03:16:4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电影《末代皇帝》是一部反映末代帝王溥仪跌宕人生的经典作品。本文从光影、色彩和运动三个角度来描述影视艺术特征在电影中的体现和作用,深刻挖掘影视艺术中光影、色彩和运动的功能和价值,重点突出艺术功效。
      关键词:光影色彩运动艺术
      《末代皇帝》是一部贝特鲁齐的电影,对于全世界任何一个导演来说,拍摄末代帝王溥仪的故事,都是巨大的挑战。贝特鲁齐成功地完成了这部跨度长达59年(从1908年到1967年)的电影,并使其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同时,影片的意大利摄影师斯托拉罗功不可没,他努力追求“用运动、变化的光线处理来参与电影的叙事与表意”的创作思想,实现“电影摄影是用光来书写”的理论。他的理论和实践丰富了世界电影摄影艺术理论的宝库,同时为《末代皇帝》成为“光影、色彩、运动的艺术”提供了可能。
      一、光影艺术
      1、光线再现时空
      摄影光线是电影叙事与表意的语言,它不仅能表现时空的诸多视觉特征,也能构成隐喻与象征。影片的现实时空采用了高色温、大反差的直射光照明来表现劳改环境的严酷;回忆段落的心理时空主要是用低色温柔和的暖调光,表现出宫廷生活的温馨,这也是溥仪生命历程中的华彩段落。这种设计既准确再现了两种不同空间的视觉特征,同时也是高度心理化的。在交叉剪辑时,两种不同的基调和光线气氛构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了人物境遇的落差和命运的起伏。
      2、光线表现人物心理运动
      斯托拉罗为叙事主题和人物心理运动逻辑设计了光线运动总谱,中国的皇帝生活在特定的环境——高墙内,总处在屋檐、阳伞的阴影下,所以我们为影片设立了一种半阴影基调。而光,则体现一种能量、一种自由的精神。光,对于被包围在阴影里的皇帝,不仅是一种生理的需要,而且意味着自由和解放。随着溥仪的成长,他不断地认识了社会,不断地试图超越外界对他的控制,这是个不断获得光线的过程,在光线处理上是个不断加进自然光的过程。”
      二、色彩艺术
      影片开始的回忆部分,小溥仪基本上处于柔和散射光照明之下,因为此时他的身边还有奶妈的陪伴,不经世事的他处于相对舒适、稳定的环境中。随着庄士敦对溥仪的教导逐步深入,对溥仪的照明处理逐渐加入了直射自然光,而且光线方向由逆光逐步过渡到侧光和正侧光,这表示理性的科学之光逐渐普照青年溥仪的心田,他的世界不再是闭塞狭小的,“开眼看世界,成为了可能。而被驱赶出宫时达到最大的正面光,这也意味着溥仪的认识那个高潮已经达到并结束,接下来的人生轨迹不言而喻。
      在抚顺监狱接受审讯时,人物面部光线呈现出大反差对比,暗示着理性与潜意识二重人格的矛盾。被特赦后,理性战胜了潜意识,光影不再对立,柔和、明快的散射光再度出现,说明溥仪完成了自我心理的超越,变成了普通公民。影片总体光线的运动变化成为表现时空特征、气氛、隐喻和人物心理嬗变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电影摄影师用光写作的理念。
      色彩成为了人物内心与情感的视觉表达。本片色彩的运用既注重整体的基调控制,又强调局部的色彩变化,将叙事与表意、宏观的描述与微观的人物心理刻画有机结合,是高度风格化的。在色彩的总谱设计上满洲里为靛青色基调,现实改造为灰色基调,回忆部分基本上为红橙基调。靛青色象征着命运的神秘莫测,灰色象征着现实的严酷,暖红色象征着安全感和温馨,这种设计与溥仪当时所处的生存环境相吻合,又与他此刻的内心境遇贴切。比如,宫内的生活从登基开始,导演和摄影多次使用夕阳与故宫红墙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元素,使基调的产生真实自然,又象征中国的皇权时代如西天的残阳即将陨落,美丽而又感伤。满洲里的段落为了突出自然的蓝靛青色基调,多选用夜景,将自然色调与主观心理感受融合。当皇后被日本人强行带离伪皇宫时,溥仪快速奔跑下楼到门口时大门再一次关闭,此时一个溥仪的中景镜头,他面部处在清冷的阴影中,呈现靛青色调子,而背景屋角一丝残阳高挂,此时,冷暖色调的对比表现出溥仪内心昔日的美好与希望的破灭,绝望和愧疚笼罩了其整个心灵。
      三、运动艺术
      摄影机的运动方式不仅能形成完美的视觉节奏,还可以传达导演的叙事态度、构成影片的视觉风格。小溥仪首次进宫拜见老佛爷的一场戏,镜头从席地吹法号的喇嘛左摇渐升,景深处载着小溥仪的抬轿队伍入画并往太和殿行进,此时机器跟着行进的轿子边摇边升,越过前面的喇嘛直至与太和殿形成45度侧角处落幅,整个运动节奏舒缓、气势宏大。小溥仪登基的运动在太监、老臣、宫女丛中沿金黄色地毯走向殿下跪拜的朝臣,随着镜头的跟移将站定的溥仪甩出画,落幅于殿下朝臣百官的跪拜大全景,然后从背后面向太和殿给了一个固定大全景,整个过程运动的节奏从容,全景式展示了登基仪式的壮观,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蔑视,一个完全不懂事的三岁幼儿,却兴师动众地搞了如此恢弘的登基场面,如同儿戏。
      除此之外,本片的摄影机运动还善于模拟主体人物的内心视点,产生主客观视点的合一,具有很强的观赏融入感。青年溥仪在宫内贴着地面试图听见墙外的游行口号声,镜头从俯身倾听的溥仪越过其头顶升摇至屋沿,然后试图越墙而出,但最终还是沿屋顶下摇回来,落幅于庄士敦的入画,实际上这是溥仪试图冲破高墙的心里视点,也是观众的心理预期,这里两者合一,完成了主客观视点的统一,体现了摄影机运动极富表意性的一面。
      
      

    相关热词搜索: 末代 光影 赏析 皇帝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