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创作意识|半生缘女性主义

    时间:2019-05-14 03:29:1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萧红是作为继鲁迅、蹇先艾、王鲁彦、彭家煌之后的乡土小说作家登上文坛的。由于没接受过系统的文学训练,萧红作品完全发于内心、感于生活。作为女性作家,萧红在创作中自然将这种性别意识融注进去:用“越轨的笔致”创造新形式;用“爱与痛的回忆”勾勒在呼兰河的乡村中跋涉生死场的人们;更用“反本质主义女性立场”对女性苦难作了深切关照,探索者妇女解放的道路。
      关键词:萧红;女性主义;女性苦难;自我批判;
      萧红并不是专门描写女性,但从处女作《王阿嫂的死》到最后一篇《小城三月》,妇女问题是她创作的中心题材。“始终立足于自己顽强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审美表现,展示对女性生命的终极关怀和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1]
      一、母亲形象
      萧红是对“母性的质疑”的典型,与冰心柔情似水地歌颂“母爱”截然不同,萧红作品中塑造的母亲形象却无法给人一丝温存。《弃儿》中的主人公“芹”把孩子生下来就送人了,舍弃做母亲的权利而投身时代洪流,在这之中没有表现出对亲生骨肉的依恋与不舍,在得到爱人“蓓力”的称赞后更是觉得自己的做法理所当然。进一步,萧红笔下还有“冷血”的母亲。《生死场》中王婆讲述她过失害死女儿那一段,其冷漠简直令人汗颜“早晨,我把她坐在草堆上,我去喂牛;草堆是在房后。等我想起孩子来,我跑去抱她,我看见草堆上没有孩子;看见草堆下有铁犁的时候,我知道,这是凶兆……”“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们以为我会暴跳著哭吧?我会嚎叫吧?起先我心也觉得发颤,可是我一看见麦田在我眼前时,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2]作为一个母亲,怎会人心看自己的女儿死去不施救而只是关心麦子的收成,这样的描写,让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传统的母亲形象联系在一起。金枝和成业私定终生有了孩子,受尽别人白眼,而母亲对金枝也并无关心“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甚至在金枝为了躲避日本人跑到哈尔滨,被男人抢占,羞涩拿着自己身体换来的钱回家时,母亲是满心的欢喜,在这样的“母亲”眼中,能糊口的金钱比女儿的贞操重要多了。在萧红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具传统“母爱”特征的母亲形象,短篇《桥》中的“黄良子”对自己孩子的挂念让人似乎找到了希望,但生活的困境最终吞噬孩子的生命,对孩子无法保护,给了孩子更大的伤害。似乎在萧红看来,母亲是做不到保护孩子的角色的。
      “崇高”的母性在萧红这里完全坍塌,通过这些作品,她想表达的意思是:母性不是天生的,是男性们的鼓吹、设下的一个崇高的陷阱。她认为,母性是女性被父权制社会建构的本质性规定之一。对“母爱”的解构,是萧红以特有的方式向男权社会的挑战。正如庐隐所说“结婚、生子、做母亲……一切平淡地收束了,事业兴趣都成了生命史上的陈迹……这原来就是女人的天职。但谁能死心塌地地相信女人是这么简单的动物呢?”
      二、女性苦难
      生育问题是萧红表现女性苦难的一个最常用的窗口,这和萧红自身经历相关。作为女人,萧红格外不幸。和萧军一起时,怀的是王恩甲的孩子,生下便送人了;和端木蕻良一起时,怀的是萧军的孩子,生下便死了。两次分娩的痛苦也没换来做母亲的体验。所以,生育问题一直是萧红关注妇女命运的焦点,而且,她笔下的妇女生育,总是那么残烈与不堪入目,力透纸背地展示了女性的苦难与绝望。王阿嫂、五姑姑的姐姐、麻面婆、李二婶子、金枝……她们的生育都是异常痛苦,从男人那里得到的不是温暖和安慰,而是辱骂和嫌弃。女人的生育和猪、狗等动物的生产毫无二致。当一个妇女快要临盆之时,萧红插入了这段描写:
      “房后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大狗四肢在颤动,全身抖擞著。经过一个长时间,小狗生出来。
      暖和的季节,全村忙著生产。大猪带著成群的小猪喳喳的跑过,也有的母猪肚子那样大,走路时快要接触著地面,它多数的乳房有什么在充实起来。”
      继而再写了妇女艰难的生产。其用意显而易见:“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
      另一点,女性在人格上的不独立,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也让萧红痛心。在众多作品中,塑造了无数个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她们是丈夫发泄的工具和本能欲望的对象,面对打骂和侮辱,不敢有任何抱怨、叹息。“二里半”是《生死场》中最懦弱、最无能的男人之一,在众人面前都不敢展示大丈夫乞丐,但面对老婆“麻面婆”却颐指气使,麻面婆“她的心像永远贮藏这悲哀似的,她的心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白棉……”;月英生病以后,丈夫就认为她失去了价值,弃之不顾,导致她臀下生蛆,牙齿变绿,最后悲惨地死去;金枝临产,丈夫却只顾自己的快活,全然不顾孕妇大肚的危险,而金枝的顺从态度更是让人绝望……数千年来的集体无意识造成了中国农村女性对“从父”、“从夫”的绝对认同,决计不会想到要争取人格的独立,这正是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贞操观”等男权道德文化驯服、奴化的结果,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心理积淀,深深地潜藏于女性的意识深处,毒害、麻木着女性的精神。
      最后也是最具高度的一点,萧红认为女性的苦难来源于女性自身。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充当了男人们的帮凶,经受着“他虐”和“自虐”的双重痛苦,萧红对此作了深刻批判。被男权文化教化后的女性的长者们不但以此律己,而且还利用手中“家长”的权力意志去“调教”和“塑造”着后代女性,亲手制造女性的悲剧,杀死自己的同类。《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正是在一群女人们“献计献策”之下用开水将小团圆媳妇烫死,还愚昧地认为“这是为她好”。而《王阿嫂的死》中对于剥削弄懂人民、杀害王阿嫂丈夫的张地主,妇人们还说着“总是张老爷子,有多么慈心;什么事情,张老爷子总是帮忙的。”[3]在遭受男性的践踏与摧残同时,女性还承受着来自同性的迫害,同时自己也无意识而习惯地对另外的同性进行伤害。
      师承鲁迅的萧红将鲁迅塑造的“吃人者”形象独特运用于女性互相的残害方面。女性群体无疑扮演了不可饶恕的凶残角色,充当了“无意识杀人团”的成员。“将来是兴家立业好手”的王大姑娘在没经过媒妁之言就和穷磨倌冯歪嘴子同居后,“妇人团”对王大姑娘的评价立马就变了样,“说话的声音那么大,一定不是好东西,哪有姑娘家家的,大说大讲的……”、“我就说,那姑娘将来好不了。”对于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的惨死,她们丝毫没有心理不安于道德上的负罪感,认为自己只是说了该说的话,做了该做的事,在男权思想意识形态的控制下,已经完全认同了男权社会伦理规范,并以此规制、苛求同性的生活,她们是一群封建论理道德的坚决捍卫者。萧红从女性自身“吃人”的角度揭示了女性最深刻的悲剧。
      三、女性的爱情
      作为一个集中在20—30岁创作的女性作家来说,爱情本应成为当仁不让的第一主题。然而萧红似乎是爱情的“失语者”,一方面回避了让她吃尽苦头的爱情婚姻题材,另一方面,视觉并没滞留在对这种不幸的诠释中,没在作品中沉溺于个人情感和精力,更没随意放纵和自我宣泄。但在其为数不多的描写男女感情的篇章中,我们仍能窥探萧红对于爱情的态度。《朦胧的期待》中女仆李妈爱上一个要去前线抗日的特务连兵士——金之立,金之立短暂回家,李妈一系列反常举动只是为吸引金之立的注意。顶着高烧去给他买香烟,并决定把仅有的一元钱给他,然而当李妈回家时,金之立已经走了。李妈只能进行“朦胧的期待”。和此类似,《小城三月》作为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样塑造了一个暗恋男子,忍受生命的逐渐消逝却始终未进行表白的女性形象——翠姨。翠姨是再嫁的寡妇的女儿,她在心底爱上地主家才学出众的公子——“我”的堂哥。这种感情,在被数千年传统规范约束着的愚昧偏僻小镇,只能被不可理喻地冷寂扼杀。几乎没人能意识到她心底的爱情,包括“堂哥”。大家的生活中只有结婚、闲聊或是忙于其他的礼仪琐事,而没有“爱”的衷曲。结果,当人们准备给翠姨和一个又丑又小的男人结婚之际,翠姨却日渐消瘦,悄然病逝在家中。更可悲的是,“堂哥”此后“虽常常落泪”,却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在心中纳闷。”这就是中国女性的东方恋情,一切都窒息于心底,一切都随生命之火的泯息而荡然无存。被爱者对爱情是软弱的也是冷漠的,爱者对爱情充满了无助与凄凉。究其原因,萧红选择的人物都生活在闭塞穷困的农村,地位低下,长期处于受迫害、受支配的附属地位,丧失了追求爱情的主动权,也早失去了追求爱情的主观意愿。实际上,女人成为自身爱情的葬送者。从这里也可看出萧红作品中一直想表现的“女性的自我批判”。从萧红的经历来看,她一生都在做着“媒妁之言”的反叛者,践行着对爱情的追求。
      终上,萧红的女性主义视角意义在于:不仅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上批判了父权、夫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表现对时代压迫的愤慨,而且更深层地进行了女性自我批判:女性自己的堕落、不觉醒,成为男人的附属。更批判了那些在男权社会中充当男人们帮凶的女性。女性的悲剧是群体自身造成的,她们进行的是把自己变为男性对象化的献祭活动。妇女真正解放得从“社会意识”中解放出来,不但要有女性自身的自强不息,还要有男性思想意识以及潜意识中男女平等观念的真正形成,并在社会现实中付诸行动。这些探索,是萧红通过负面鞭挞所呈现出来的积极态度,也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形而上的思索。

    相关热词搜索: 创作 意识 女性主义 作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