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聪明反被聪明害】聪明反被聪明误踩生肖

    时间:2019-05-14 03:17:5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杨修之死”这个小故事相对于用百万言叙写魏、蜀、吴三国争夺天下的鸿篇巨制《三国演义》而言,犹如大海中溅起的一朵浪花,但罗贯中仍然以凝练的笔墨、奇特的构思、精巧的剪裁,使这朵“浪花”激扬飞溅,夺人眼目,让人看后拍手叫好,并从中受到感悟和启示。
      关键词:《三国演义》 杨修死因 启示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的回目为“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罗贯中在此回描写曹操与刘备为争夺汉中而展开激烈杀伐的紧要关头,穿插了“杨修之死”这一故事情节,既对曹刘浴血汉中的全过程给予精彩的描绘,同时又错落有致、层次井然地将杨修之死的前因后果做了清楚的交代,并从中展现出杨修鲜明的个性特征,烘托和渲染了曹操的典型性格,的确是匠心不凡。
      一、性格决定命运
      杨修之死,从表面上看事出偶然,杨修因所谓的“鸡肋事件”而招致杀身之祸。小说在此回一开头就奇峰突起般地描述道:曹操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役中连遭挫折,不得已兵退斜谷,进退两难,处于骑虎难下之势。曹操为之焦躁不安,当他饮鸡汤时,见鸡肋而有感于怀,便随口将晚上的行军口令定为“鸡肋”。行军主簿杨修从“鸡肋”口令中立即敏锐地体察出曹操此时此刻的复杂心理,便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班师。曹操亲信大将夏侯惇先是大为吃惊,当听了杨修的解释“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后,认为言之有理,也跟着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问明缘故,勃然大怒,立即以惑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斩首示众。
      小说阅读至此,也许让人有点疑惑不解:杨修作为曹操身边随时听从驱遣的幕僚,从无异心,为什么突然遭此杀身之祸?曹操是否在小题大做、杀鸡儆猴?小说于是便采用插叙手法,补叙了杨修被杀的原因:“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通过杨修“六件犯忌”之事的娓娓道来,让读者明白,其实“鸡肋事件”只不过是曹操与杨修之间长期以来潜在的矛盾冲突爆发的导火线,杨修的聪明过人、恃才放旷、数次犯忌才是他被杀的主要原因。
      二、言多必失,露才害己
      杨修的六件“犯忌”之事,按其性质,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触犯了曹操的虚荣心,包括“改建园门”和“分食盒酥”这两件事。曹操是一个极端自负、师心自用的人,老是喜欢耍点小聪明,搞点文字游戏,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显示自己比群臣高出一头,以满足其自我膨胀的心理。名士气十足的杨修偏偏不知趣,竟天真地与曹操进行智力竞赛。第一次,曹操嫌专门为他修建的花园大门太阔,却不明说,只在园门上书一“活”字便扬长而去。杨修猜透了曹操的心思,让人把园门改小一些。这本是一片好意,谁知却让想由自己来宣布谜底的曹操感到败兴,竟因此而“心甚忌之”。第二次,曹操在塞北送来的酥盒上写了“一盒酥”三个字,杨修不仅聪明地猜出谜底“一人一口酥”,而且不等曹操下令,就和众人分吃了。这简直有点胆大妄为,所以曹操表面上“喜笑”以示宽宏大量,实际上却“心恶之”。杨修在这两件事上本来是想显示一下自己的颖悟过人之处,但他却没有意识到,“露才扬己”者往往会遭到排斥和打击,何况他面对的是狡诈万端的曹操呢?
      第二类是揭露了曹操的阴谋诡计,这是指“梦中杀人”这件事。曹操整天疑神疑鬼,生怕自己的脑袋会搬家,因而总是警卫森严,甚至对自己的近侍也不放心,竟挖空心思地想出“梦中杀人”的诡计,昼寝时残忍地将好心替他盖被子的近侍一剑砍死,这充分表现出曹操奸诈的本性。曹操的这一手骗过了许多人,唯独被杨修戳穿了,临葬时,杨修指着近侍的尸首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其实,杨修对曹操并无恶意,更无反叛之心,他是同情那位近侍死于非命,只是太心直口快了。但他这样说,无疑是在揭曹操的老底,将他卑劣的政治品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曹操怎能不切齿痛恨?“愈恶之”也就势所必然。
      第三类是介入了曹操家庭内部的纷争,包括“大簏装绢”、“邺门试才”、“教植答教”这三件事。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对权力的控制、传承乃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在曹操的家庭内部,围绕着立嗣,曹丕与曹植两兄弟展开了长期的明争暗斗。杨修与曹植交好,便不由自主地卷入了这场争斗。当曹丕以大簏装吴质入府密商继位事宜的时候,杨修出于维护曹植的心理,连忙禀报曹操,不料为吴质所算,真相被掩盖,反而使曹操怀疑他在诬陷曹丕,“愈益恶之”。曹操密令邺城门吏不让曹丕、曹植出城,欲试二人临机处置的才干。杨修为曹植出主意,打起“奉王命”的旗号,斩门吏而出,使曹植赢得了一分,这表现了杨修随机应变的才干;但事情为曹操所知,却使曹操产生了被蒙蔽的心理,因而“大怒”。这时杨修的处境已经十分危险了。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杨修为曹植预作答教十余条,以便随时应付曹操的询问,谁知这答教却被曹丕买通曹植手下人偷去交给了曹操,曹操更加震怒。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操持权柄二十多年,怎能容忍别人操纵他的儿子来欺瞒他。毛宗岗在第七十二回回评中说:“使(杨)修非党(曹)植以欺曹操,则操可以不怒,而修可以不死。”这话的确指出了要害所在。更何况,杨修在答教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军事才能,使曹操不能不担心他会成为曹氏天下日后的隐患。到了这时,曹操欲杀杨修之心已是无法挽回。
      这三类事件,由生活趣事渐进到政治事件,再进到军国大事,由小到大,性质越来越严重,清晰地显示出曹操对杨修由“忌之”到憎恶的思想演变过程,最后当杨修在“鸡肋”事件上再一次言行不羁,识破曹操心机,擅发号令,曹操便终于忍无可忍,将杨修杀死。
      总之,“杨修之死”无论从情节的设置,还是人物性格的刻画,都体现出一个向心力,这就是紧紧围绕曹操和杨修之间矛盾冲突的轨迹,从各个具体事件的描述中,强化了杨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旷、轻率忘形的性格特征,同时也烘托和渲染了曹操奸诈的个性,使读者通过罗贯中创作的这一短篇故事,进一步体会到曹操确实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奸雄,而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坏蛋。
      三、角色的错位与越位
      “杨修之死”还带给我们另外一个思考,这就是个人角色的定位问题。杨修是曹操手下的行军主簿,相当于现代的军事秘书。从组织关系上来讲,曹操是他的直接上级领导,他是曹操的下级,受曹操的调遣和支配。因此,杨修应该处处尊重曹操,围绕曹操的决策、指挥去办事,开展各项活动,绝不能无视曹操这样的权力欲很强的领导,别出心裁地自搞一套,或随便去猜度曹操的心思。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而言,每个称职的秘书必须要有正确、清醒的角色意识,使自己的行为模式符合角色规范。尽管每个人的个性存在着差异,导致每个秘书的角色行为不会一模一样,但超限度地无节制地表露自我个性,偏离了角色规范,势必就会导致角色错位。显然,杨修没有扮演好自己的秘书角色,他不分场合地乱耍自己的小聪明,不知天高地厚地与曹操进行智力竞赛,还当众揭露了曹操的险恶用心,这让曹操如何不对他恨之入骨。自然,他待在曹操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太长,曹操随时都有可能炒他的鱿鱼。尤为甚者,他居然参与到曹操家族内部的子嗣之争,并且明目张胆地站到曹植的阵营,替曹植出谋划策,打乱了曹操立储的通盘计划,不仅没有替曹操排忧解难,反而是在帮倒忙,焉能不被曹操嫉恨,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此外,秘书在辅助领导决策时,还必须熟悉领导的思维方式,准确地领会领导的意图,了解领导的心思。每个领导都有他自己的思维习惯、思维特点和思维方法。当一个领导对某件事情有了某种想法、思维萌芽时,其秘书若能有所共思、不谋而合,并充分调动自己的学、识、才、能,去收集相关情况,提出参谋意见,这样的秘书,才会让领导满意、称心。而杨修正好相反,当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节节败退、处于骑虎难下之势时,他吃鸡肋而有感于怀,便随口发出晚上行军的口令为“鸡肋”,其实曹操这时的心理是矛盾的、犹豫的。按说以杨修的聪明颖悟,他是应该能察觉到曹操的这种心理,并采取正确的做法,及时替曹操去打探情报,为曹操建言献策;而他恰恰相反,自作主张,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打道回府。他这样做是一种“越位”,把曹操都不放在眼里,自说自话,越俎代庖,自然只能落得被杀的下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杨修其实是死在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发生偏差、错位乃至越位的致命伤上。
      “杨修之死”这个小故事相对于用百万言叙写魏、蜀、吴三国争夺天下的鸿篇巨制《三国演义》而言,犹如大海中溅起的一朵浪花,但罗贯中仍然以凝练的笔墨、奇特的构思、精巧的剪裁,使这朵“浪花”激扬飞溅,夺人眼目,让人看后拍手叫好,并从中受到感悟和启示。
      
      作 者:朱全福,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及明清文学。
      编 辑:钱 丛 E-mail:qiancong0818@126.com

    相关热词搜索: 聪明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