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文艺创作的灵感与天赋|灵感与文艺创作心理

    时间:2019-04-08 03:23:4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6-0028-02  摘要:“灵感说”,一直是中西文论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试图对西方文论家论文艺创作灵感问题的主要观点略加概述,就“灵感说”在西方古代做大体的梳理,较清晰地显现出西方古典文论中“灵感说”的概貌。
      关键词:灵感说;神灵附体;狂迷;天赋
      1. 引言
      灵感,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它是艺术家在生活积累、艺术实践基础上,由于偶然的机遇而产生的对作品构思的一种顿悟[1]。济慈曾经写道:“诗之惊人在于一种美妙的充溢;诗之妙触切勿至于中途,而应推向极致”[2]。显然,所谓“极致”即指创作中的灵感激活状态。灵感,中国古典美学一般称为“感兴”、“兴会”、“神来”。[3]其中以晋朝的陆机的“天机说”,最有影响力。“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际,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文赋》)“应感之会”即作家创作时的灵感冲动;“通塞之际”,指作家创作时灵感的通畅和阻塞。但也有学者认为,把中国的感兴论与西方的灵感论的等同起来,因此,把西方的灵感论梳理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2.灵感在西方文论中的发展
      2.1灵感的基本含义
      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希腊语中ёγθεos的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 它是“灵感”一词的根源。英文中的enthusiasm(热情)源于此。后人往往把“灵感”注释为“热情磅礴”,这是“灵感”一次的发展[4]。
      德谟克里特十分重视作家,艺术家的天才、灵感和语言。他认为:“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的灵感,就不能成为诗人[5]。他举例说,荷马史诗之所以“惊人”,是因为他“赋有神圣的天才”。“任何艺术,任何科学知识,都不能不经研究而获得。”恩培多可勒也说,即使从诗神缪斯口中启示出坚固的东西,也要你“先通过自己的精神把她的话加以过滤,然后认识它”[6]。
      2.2柏拉图的“狂迷说”
      柏拉图是古希腊早期“灵感说”之集大成者,它沿用了当时流行的“灵感”本义,把它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一个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获得灵感。
      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首先,柏拉图对灵感的源泉的解释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附”。这是诗神在《伊安篇》“论诗的灵感”中提出来的:
      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灵感,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像欧里庇得斯所说的磁石,诗神就像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旁人,让旁人街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诗人们对于他们所写的那些题材,说出那样多的优美辞句,像你自己解说荷马那样,并非凭挤技艺的规矩,而是依诗神的驱遣。[7]
      因为诗人创作都是凭神力而不是凭技艺,神对于诗人们像对于占卜家和预言家一样,夺去他们的平常的理智,用他们作代言人,并非凭借诗人的力量在无知无觉中说出那些珍贵的辞句,而是神凭附着来向人说话。
      灵感的表现是狂迷。狂迷一词在古希腊时期比较流行,其根源是“神力凭附”。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神灵附体时的狂迷状态不是丑事而是美事,狂迷者的语言不是诳语而是诏语,是对未来的预知。因此,他们把这种行为叫“狂迷术”或“语言术”。
      柏拉图对灵感狂迷的解释是在《斐德罗》篇提出来的。他认为世间有四种迷狂:一是预言的迷狂,如巫师宣示神谕;二是教仪的狂迷,如免灾避难的祈祷者的心理;三是诗兴得狂迷;四是爱情得狂迷。这里的“诗兴得狂迷”就是灵感的表现。在他看来,只有诗神凭附到诗人的心灵,感发引导他兴高采烈神飞色舞时才能产生好诗。这里柏拉图说出了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中确实会有高度兴奋、气象万千的情绪,甚至会有失去常态陷入狂迷的情形。指出艺术活动的这种特点,是柏拉图重要的理论贡献。但他把迷狂(灵感)与理智对立起来,并把迷狂归于神的凭附奠定了理智在艺术创作中应有的作用,则是片面和错误的。
      狂迷说一直被认为是柏拉图文艺思想的具有非理性色彩的标志。实际上非理性的表现只是现代人的观念。在柏拉图那里,迷狂可能是最具理性的。理性是对理念的追寻。柏拉图把世界分裂为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达到理念世界是彻底摆脱感性世界的关联[8]。迷狂是一种执着,这种执着更是少数个人的孤独追求,而非大众的能力所为,因为凡人更多束缚在感性世界的欲望和情感上。
      2.3 亚里士多德《诗学》
      文艺摹仿现实只要合情合理,不予拘泥于事实,艺术在于“创造”。在《伦理学》第三卷第四节中,亚里士多德说:“艺术是创造能力的一种状况”。又说:“艺术必然是创造”。诗人和艺术家怎样“创造”?他提出,是人应向优秀的肖像画家学习,“他们画出一个人特殊面貌,求其相似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因此,亚里士多德虽然称艺术是一种模仿,但这“模仿”已失去了它本来的含义,它的含义已转为“创造”了。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创造艺术呢?亚里士多德认为不是柏拉图所说的那种失去理智,陷入迷狂,代神说话的人,而是有天才的人。他说:“诗的艺术与其说是疯狂的人的事业,毋宁说是有天才的人的事业,因为前者不正常,后者很灵敏”[9]。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天才,是指天生对音调和节奏敏感,赋有摹仿和创造能力的人,所谓“摹仿”就是有这种天资的人的“心之理性你的生产。”
      2.4贺拉斯《诗艺》
      贺拉斯对艺术活动本质的看法主要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他反而对疯癫的诗人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他承认诗人的和天资,但他更强调苦学和训练。他之所以强调后者,是因为他和亚里士多德,把文艺看作是人的生活的摹仿,而不是神的诏语。他说:“我劝告已经懂得写什么的作家到生活中到风俗中去寻找模型,从那里吸取活生生的语言吧!”在贺拉斯看来,诗是天才的创造,这天才是天资加训练的结果。天才创造的源泉,一是诗人对生活的熟悉,一是诗人自身的理性修养。贺拉斯说:“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苏格拉底的文章能够给你提供材料;有了材料,文字也就毫不勉强地跟随而至。如果一个人懂得他对于他的国家和朋友的责任是什么,懂得怎样去爱父兄,爱宾客,懂得元老和法官的职务是什么,派往战场的将领的是什么,那么他一定也懂得怎样把这些人物写得合情合理”[10]。   贺拉斯进一步阐述了文艺创造活动是一种理性活动,它和作家主体的思想深度、道德倾向、知识和经验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它也启发了后人认识艺术判断力的特点,这种艺术判断力不光是运用逻辑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包括认识判断、道德判断、审美判断的判断力,是一种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比较、鉴别的能力。贺拉斯对判断力赴任强调,进一步揭示了创作主体的重要作用。它实际上指出了艺术摹仿生活是通过作家主体判断力的摹仿,作家主体判断力的状态与他所面临的现实生活相比,前者对创作成功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他提出了“合式”原则,所谓“合式”,就是要求在艺术上做到协调一致、妥贴得体、恰到好处、叫人感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它既包括形式的要求,也涉及对内容的要求。
      “若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11]所以,他既反对了柏拉图的灵感说和狂迷说,也矫正了亚里士多德否定天才的偏颇,而提倡艰苦的劳动和训练:“在竞技场上要想夺得渴望已久的锦标的人,在幼年时候一定吃过很多苦,经过长期练习,出过汗,受过冻,并且戒酒戒色。”
      3.结束语
      在西方文论中还有很多学者与哲学家对于灵感一词,可谓众说纷纭。正因其为一个有争议的,没有定论的事物才值得去研究。灵感这一命题才得以生生不息。早期的柏拉图为代表的神赐天启论带有神秘的宗教特色。在作家与诗人的写作中,是灵感,作者的天赋,还是技巧重要呢?显然,“神赐灵感”则把灵感说的太过于神秘化,否定了不论人多么聪慧也不会有灵感,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只能等着神和上帝的诏谕;“天赋说”和“人才观”则又是令一个极端,全盘否定了灵感的存在,可是很多作家深切体会灵感来临时的感觉,也的确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又作何解释呢?很多作家与诗人中在什么条件下,才会有灵感呢?灵感应该如何培养?
      灵感是存在的,存在于那些有心人、善于观察的、心细的与敏感之人那里,存在于对自我与人生的分析和反思中。犹如诗人冥思苦想,推敲诗中的一个字一般,兴许喝点小酒,在半醉半醒间就来了灵感了。灵感来无影,去无踪。不必刻意去追求它,功到自然成。妙手偶得之。
      参考文献:
      [1]喻琴.2007年,西方古典文论视野中的“灵感说”[J]. 柳州:柳州师专学报,第22卷,第2期,第39-42页.
      [2]龚光明.2004年,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63页.
      [3]吴林博.2007年,“天机说”与“迷狂说”—谈中西古典灵感论及其文化差异[J].成都: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1卷,第2期,第106-108页.
      [4]马新国主编.2002年,西方文论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3页.
      [5]朱光潜.1979年,西方美学史[M].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 36页.
      [6]同[4].第14页.
      [7]孙博,冯建庆.2007年,柏拉图的灵感说—指向理智得迷狂[J].长春: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3期,第64-68页.
      [8]郑一舟.2008年,跌落到人间的诗: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进程[J].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6期,第110-114页.
      [9]同[4],第25页.
      [10]同[4],第45页.
      [11]李思孝著.2004年,简明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2页.

    相关热词搜索: 天赋 灵感 文艺 创作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