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羌族诗人羊子《羊的密码》解读�L_羌族羊图腾

    时间:2019-04-08 03:13:3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羊的密码》是羌族代表性诗人羊子在经历了5.12地震后作的长诗《汶川羌》中的第一首诗歌。深度表现了羊子对本民族与羊的关系的认识和自己对羊和以羊作为图腾的本民族的认同感。是岷江流域滋养了羌族,也滋养了羊子。诗人羊子不愧为汶川这块地域,尤其是羌这个民族的歌者。
      关键词:羌族;诗人;羊;争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羌与羊
      羊子一定接受过著名动物小说专家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所以在其《羊的密码》一开篇就写 “临风而立于悬崖峭壁之上 / 披霞而视于万丈深渊之上 / 带风而跃于可能与事实之间”。羚羊的形象以一组画面出现在读者的视野面前。羚羊因受到猎人的追赶,到了悬崖峭壁之上,它们让老公羊作跳板,老公羊死去了,而母羊和小羊存活下来。这显然是一次壮举。让这个羊群的“种族”得以延续。
      这正把羊与一个民族联系了起来。这个民族正是诗人羊子所在的民族——羌族。羌族何尝不是经历了多次追赶,何尝不是让其民族内部作出了部分牺牲而让这个种族延续下来,至今生活在 “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所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等县。”
      一般认为,现今羌族是从河湟地区古羌族迁徙而来,现今羌族是古羌族一支的后裔。史诗《羌戈大战》记录了他们迁徙的过程,和原驻民戈基人发生了争战,最后打败了戈基人,主要居住在现岷江流域的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以及绵阳的北川等地。史诗《赤基格布》则叙述了这支羌人继续沿岷江流域与现成都、郫县、都江堰等地原驻民争战的经历。可以明确,现今主要生活在岷江及其周围地区的羌族,在历史上有跟其他部落或民族或地区多次争战的经历,种种原因导致他们的后裔主要生活在岷江上游。在争战的过程中,可能会像他们的图腾羊一样,有过悲壮的经历,才使得古代强大的羌族,要么逐渐融入了其它民族,要么以另外族名的方式独立一隅。
      在《羊的密码》中,羚羊的这种悲壮,作者表面冷抒情,实则饱含一腔热情,对羚羊的这种悲壮带有深深的情感。因此羚羊才 “披霞而视”的,才“带风而跃”。
      羊子,之所以用笔名“羊子”,是因为羊子深深地知道自己是羌族人,带有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饱含热忱地宣称自己就是羊子,羊子就是羌民族的化身。众所周知,羌,“从羊从人,西戎牧羊人也,羊亦声。”羌这个民族,被定义为西戎牧羊的民族。可以明确,羊,既是羌民族生活的依靠,羌民族又用羊作为自己部族的徽号,这就带有了图腾的意义。羌族,以带有羊旁的羌作为徽号,那一定是对羊有特殊的认同。所以直到现在,羌族人尽管已经不再主要以牧羊为生,但还主要穿羊皮褂,跳羊皮鼓舞,在祭祀还愿时还还羊愿。这个民族对羊有强烈的认同感,诗人羊子对本民族也有极强烈的认同感,他便用羊子一词作为自己的笔名。
      只是后来,羌族才逐渐接受了农耕的定居生活。
      羊与羌的关系,是一个共生的关系。“从此不再分别,羊与人,从此不再与天地对抗,生疏和怨怼。”羊虽然是羌民族的图腾,但是羌族对待羊的态度跟其他民族对待本民族的图腾的态度迥异。一般的民族对待本民族的图腾物,往往是顶礼膜拜的。图腾物是这个民族的信仰物,不允许猎杀,玷污。羌族人对待他们的图腾物羊,敬仰而不膜拜。这可能是因为羊是羌人驯化的动物,它要提供羊奶、羊毛、羊皮、羊骨等食物、衣物、药物、占卜物等。“所有幸福迎面走来。皮袍。帐篷。饮食。心魂。故事。鸟儿一样起落和徜徉。”可见羊是羌人生活的依靠,它提供了羌人的衣食住行。甚至,羌族人在祭祀的时候,在生病的时候,都会杀羊。“依然喜欢雪和白,喜欢把最白最壮的大羊敬献给神,敬献给刚刚消失的和更早的祖先。”只要释比诵了经典,在祭祀塔前杀羊敬奉神灵和祖先,是不被认为有罪的。可以看见,崇尚自然,崇尚万物有灵的羌族,对待自然是敬畏的态度,不随便猎取的态度。因为在驯化和养殖羊的过程中,跟羊建立了感情,但也不可能不用羊来为人类服务。而这种被豢养,被猎杀,又被尊敬,矛盾地集中在了一起。羌族人也因此把羊作为图腾,特别是在迁徙和争战的过程中,就更容易把羊比附为自己的民族。
      可见,羊是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即使在内迁定居下来过农耕生活之后,还永远记忆祖先牧羊和祖先对羊所代表的世界的态度。他们常常用羊比附自己,赞赏羊的性格。这样的性格,表面含蓄、隐忍,而骨子里,如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里说:“贪如狼,狠如羊,猛如虎。”用并列对举的方式证明了羊背地里的坚韧性格。这样的性格才使得羌民族从殷商时期一直延续至今。作为个体的羌族诗人羊子,其性格也明显地表现为含蓄、隐忍和坚韧等方面。虽然他生活的外部环境有恶劣的一面,但是羊子总是比较坚韧地和生活进行抗争。也许苦难是羌生活的一个常态,自然灾害,争战,族群内部的某种既靠族群的集体性优势延续种族,内部又消耗力量的某些现实,这可能是一个常态,也随时伴随着羊子的现实生活。因此,不回避苦难,总和苦难打交道,总和苦难进行抗争。像羊遇到的苦难一样,像羌这个民族遇到的苦难一样。在他诗歌中,也就集中表现为对羊的性格的认同。即使是“越来越瘦的羊”,但他也是祖先,是羌。羊正是羌,羌也正是羊。
      二、岷江地域与《羊的密码》
      认识羊,是对羌民族的初步认识。《羊的密码》中,可能告诉了这样一些符号:羚羊——羊——羌——徙。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思路。羚羊是野羊,为了种族的延续牺牲种群内部的利益。多种动物都有这样的特性。屠格涅夫的《麻雀》也有老麻雀保护小麻雀,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的描述。老鹰宁愿撞死在山谷里也不让猎人获得它的眼睛。有的动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被人驯化了。羊可能是最先被驯化的动物之一。羌人在驯化羊的过程中,肯定会付诸艰辛。驯化的过程是生产力提高的一个过程。过去在猎杀野羊的过程中,还不能保证猎杀就一定能有所获,还不能完全抵制饥饿的侵扰,还不能完全保证种族全体人不受饥饿的困扰。只有把羚羊变成羊了,羌人也就逐渐过起了牧羊人的生活,虽然“逐水草而居”,但是毕竟成规模了,毕竟生产力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了,生活逐渐有了保障了。这是“文明与野蛮分手的开端,族群遗传的一个渊源”。驯养是从“第一只受伤的羊开始”,“从此也将未来宽大的生活赐给了我苦苦追寻温饱的祖先,开始了小心的饲养。” 有了驯养的过程,才产生了羌与羊共生的过程,才让这个牧羊的民族成为羌。羌是“如此绝妙的羊人合一的刻画和描写”。有了“宁静且和美如羊的心和情”,但是也正是他们的富足,他们的羊人合一的性格,“反遭了比时空密度更密的刀剑和攻击”, “终于被刺穿了天光孕育的磅礴之躯,漏了血气。” “噗噗噗地漏了自由与和平的天性。”从此羌开始了迁徙,开始了争战。“最后的岷山的救助”,才使得羌的种族延续至今。这个种族,“依然喜欢雪和白,喜欢把最白最壮的大羊敬献给神。”羌族才逐渐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这个不再整体牧羊的民族没有忘记迁徙的艰难,争战的苦难,争战中牺牲了大量的先民的生命,才使得这个种族延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壮美。跟羚羊遇到追杀时一样壮美。逐渐定居下来的人们也就没有忘记这个历史,他们用释比经典的方式记忆先民的伟业,记忆争战的困苦。用羊作为图腾,作为徽号,让后代永远不忘记这个灾难的历程。所以羌族人,现在还自称尔玛,意为牧羊人,尽管他们现在基本都在岷江流域定居了下来,不再主要以牧羊为生。这是团结本民族的一种信仰,也是羌族虽然到现在只有不足三十万人口,但依然是有自己文化,说自己民族语言,和具有民族特性的民族的一个原因。   作为羌人后代的羊子,当然没有忘记这个过程。
      迁徙到岷江流域过后,灾难并没有消失。处在这个特殊地域,受到来自两种强大力量的夹击之中。历史上,吐蕃和中央政权往往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处在这个夹缝中的羌族生活长期受到侵扰,因此羌族有继续迁徙的过程,一般认为,现在六江流域,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各民族都是羌人的后裔。但只有岷江上游的羌族保持了本民族的徽号。因此可以说 ,“我的祖先,是许多祖先的组合。”因此,才有“我这个唯一的儿孙。”
      岷江上游流域接纳了羌民族。这块地域多为高山峡谷地带,羌族人多生活在其半山和高半山上。这是为躲避争战而做的选择。他们在其开阔地带修建寨子和碉楼,过群居的生活。以应对来自他者的攻击和掠夺。也是因为这样的地形条件让羌人做了这样的选择,也是在现实面前羌人才做了这样的选择。这块并不富裕的土地,养活了羌人。土地也就逐渐跟羌人形成了共生关系。土地带来了粮食,带来了水源,带来了房屋,带来了人们生活必须的火,带来了改变生存质量的铁。在羌族的生活中,就有了很多神灵。一般认为,羌族现在有三十多种神灵。这块地域也就决定了羌人内向、含蓄、蕴藉、保守等方面的性格。形成了羌族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民族性格。对本民族性格的强烈认同使得这个族群的文化一直延续至今,但也是其保守性格的外在表现。
      三、作为诗人的羊子
      “柏拉图非常准确地认为诗是感情的宣泄,只是他认为一个追求最高善的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远离感情的宣泄。”在羊子的诗歌里,诗歌不仅表现为一种宣泄,更多的是一种歌唱,为自己的民族,为自己的地域。羊子是一个歌者。“将对汶川精神属于人类精神范畴进行形象、鲜明、具体、生动、深层的抒写和思考,让世界通过诗人的视角和情思,看见汶川特别的美,欣赏汶川永恒的歌。作品将以‘我’为抒情主体,立足当代,书写岁月天空下汶川社会和自然的生态,揭示出汶川山河给予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苦难与幸福、自足与奋进,并将古蜀文明与岷江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世界的目光走进汶川”。只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汶川这个字眼,那可能是曲解了羊子作为民族诗人的意义。只为汶川歌唱,决不是羊子的本意,他的存在,是一个民族的存在,因此他不止一次地宣称:“我这个唯一的儿孙。” “他是这个民族当之无愧的歌手,他一直企图以诗歌为自己的民族重新书写历史。”现实生活中,羊子是一名诗人。诗人,应是人的一种性格。羊子曾经多次跟笔者谈及,“每个人都是诗人。”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生活世俗,太过追逐名利,太过没有精神世界,不应该是诗人的态度和生活方式。
      诗歌作为“贵族的文学”,并不一定完全能被大多数接受,注定不能走大众化的道路,而是走小众化的道路。作为文学,“文学是关照、反思人类的功利活动,文学是用良知去烛照隐身在理性背后的像无尽深渊一样的欲望。”那一定是可以改变现实人生功利的欲望,是给社会一味良药,是个社会一个提醒,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作为文学中更远离普通世俗世界的诗歌,那就本应更加精致,更加深刻,更加隐晦。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些表象的符号,诗歌也就变成了说教了。
      羊子的诗歌有自己独特的意象选择,有其骨子里的民族特质,有为民族生活生存的记忆、呐喊、反省。这就上升到不易企及的高度。他也无愧为“我这个唯一的儿孙”。这不仅是一种宣扬,更是对自己与本民族关系的深度认识,也是对只有现在岷江上游的羌才继承了祖先徽号的深度思考和赞同。
      作为诗人的羊子,有诗歌的生活方式,有诗歌一样的人生态度。这是诗人羊子的一种特质。这注定其在现实生活中有比本民族内部多数人敏感、清醒,也更容易受到伤害。但是也因为他是羌族诗人,继承了羌族的衣钵,也注定其不会被现实困难折服,而是越挫越勇,不去述及来自生活中的压力和来自对灾难的哀伤。 “身处震中的羊子,对地震的记忆是那样真切,但却没有停留于哀伤,因为民族还要生存,还要面对未来,需要鼓励,需要力量,必须振奋精神,充满勇气和希望 。”这样的评价是极其中肯的。
      参考文献:
      [1]羊子.汶川羌:羊的密码[A].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4).
      [2]羌族简史编写组.羌族简史[M].成都: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3]许慎.说文解字.羊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
      [5]邓宏烈.羌族:以“白石”作为表征的多神信仰[N].中国民族报,2008,(06):11.
      [6]刘再复.论文学的超越视角[J].华文文学,2010,(4).
      [7]胡军,王杨.讴歌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N].文艺报,2009,(02):07.
      [8]梁平.《汶川羌》攀援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N].文艺报,2010,(03):01.
      [9]李明.羌族文学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9):419.

    相关热词搜索: 羌族 诗人 解读 密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