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巧思妙想【巧思妙构出新章】

    时间:2019-04-02 03:15:4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构思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笔未动而意先行”说的就是要在写作之前必须经过周密的构思。作文构思力图精、巧、新、奇,这是作者构思作文的具体着手点。所以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仔细揣摩,巧妙构思,写出谋篇布局严密而又灵活的文章来。下面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探索。
      第一:往往有些学生在写作时,平铺直叙,表达方式单一。面对这个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们指导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在记叙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有目的地插入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为此,我经常举课本(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里的例子。
      比如穿插描写,在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共有十几处些众人的“笑”,作者为了突出旁人的嘲弄,哄笑,在每一层描写后,都以“哄笑”、“笑声”在文章中形成前后的照应,形成一唱三叹的波澜,显示出了文章的思路,达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比如穿插议论或者是抒情,在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运用议论表达感情,揭示中心,然后每叙述一个故事,就用抒情之笔,穿插一段文字;结尾安排了大段文字,进行抒情和议论,进一步深化主题,激发读者的感情。
      再比如,穿插主题句,茅盾的《白杨礼赞》中就反复穿插“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个主题句,不断点示文章的主题,这种穿插,不仅能极好地表现作者的情感,还能很好地组织文章的结构。
      在穿插的过程中,要注意侧重点:有的文章以穿插抒情为主,有的以穿插议论为主,有的以穿插描写为主,不要不管什么情况,就把三者穿插进去,破坏文章内容的和谐。穿插一定要灵活、简洁、适度。
      经过训练,学生能在作文中,对这些方法有所体现。
      但是有时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中断的时机不对;有时穿插的抒情议论是无病呻吟,勉强凑合;有时穿插的不简洁,造成了本末倒置。对这些情况只能是勤加练习,自己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摸索。
      第二:有时学生材料太多,写作时出现了罗列材料的问题。对此我在教学中采用“版块式”的并列结构,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去表现人物,叙述事情,表达情感。
      例如:刘增山的《秋魂》,文章有七个小标题构成,七个小标题有序转换,形成了一种摇曳之美。题记统领全篇,“秋实”延伸出“秋色”、“秋味”,“秋风”引领出“秋叶”、“秋景”,由对生命表象的探讨深入到对生命来源及其尊严的理解。这本是有序的结构,但文章在表述过程中,又将之打破,呈现出一种文化之美。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对已经掌握的材料进行组合:例如,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从各个角度去表达主题,这样可以使文面清晰,文章主题一目了然。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试着运用以下方式:
      1、日记标题式,就是以日记连缀的方式来写作。
      2、单个词语作为小标题,比如以“喜”、“怒”、“哀”、“乐”来写一个完整的故事。
      3、概述情节式,在写作的结构中运用“序幕”、“发展”、“高潮”“尾声”等,组成一篇文章,从人物形象、内心世界和人物言行方面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境况下表现出来的精神。
      学生写过一篇文章《劳动的心情》,就截取了生活的四个方面,采用日记形式来写的。四个小标题为:2005年4月5日 天气阴;2006年10月1日 天气雨;2007年3月2日 天气晴;2007年6月13日 阳光灿烂。学生运用这四个标题,把自己初中三年的生活写了出来,写出了自己在学习中不断劳动时的不同心情,文章结构和谐,使人一目了然。
      在训练中,要防止以下问题:对材料的分类要明确;两个小标题的材料不要雷同;根据情节分类时,要准确把握材料的层次性等问题。
      第三:对于文章的段落问题,有时学生乱分一气,没有根据。对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对文章采用“小段落”,有时甚至一句话作为一段,这样给人读起来有一种清新、一气呵成的感觉,比起那些大段落来显的清秀,使文章的字面少而容量大。
      例如:小说《鞋》
      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向路口张望,希望能从落日的余辉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但是,他没有看到。
      又是一个傍晚,一位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边:“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个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一双皮鞋?”
      “对呀。”
      “要付多少钱?”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元五角,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角,你给两块钱得了。”
      军人把两块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有来?”
      “他上前线去了。”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双鞋,赶忙喊道:“鞋子,鞋!”
      军人止住脚,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给你送来,谢谢你了。”说完,军人迈着大步走了。
      全文总共324字,却由九个自然段组成,段落精美小巧。文章结构悬念层叠,虚实结合,在很短的篇幅内表现了一位军人英雄的行为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在训练中要防止出现以下问题:有时学生的表达出现了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有时思维的跳跃性太大,出现了偏题的现象;有时为了追求小段落,把本来应该一段的内容勉强给分开。
      第四:对于文章的主题有时需要升华、深化,学生往往不能通过虚写来表达,造成了主体不深刻的现象。对此,我在教学中通常先讲解课文的例子,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这个结尾寄托了作者的心志,让人们去思考社会和人生,得到战斗的鼓舞,吸取奋斗的力量。
      再如冰心的《荷叶·母亲》,写作者回忆自己在雨中观察庭院的莲花。红莲被大雨打的左右倾斜,红莲旁的大荷叶也在雨中倾侧下来,正好覆盖在红莲上边。于是作者写道: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母亲呀!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
      这个结尾,作者选取生活中的小小浪花,由景及物,由物到人,表现了赞美伟大母爱的深刻主题。这种引申式结尾,蕴意深厚,清新动人,充满了诗情画意。
      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老老实实地叙述事情,述说人物,描述情节,在文章后边,点示主题,点出意义,升华道理,深化感情。
      但在这个问题上,教学中遇到的挫折比较多,例如:很多学生到了结尾处,无病呻吟,画蛇添足。
      第五:对于在文章中需要环境衬托的地方,有时学生为了事情的需要,生硬地添加,造成了与文章内容的脱节现象。对此,往往在教学中,以课本中的大量的例子来讲解说明:
      1、有时环境描写是为了让人物的活动有个场景。例如:宗璞《紫藤萝瀑布》,就是开头写了盛开的藤萝花,看到眼前的藤萝,想到了过去的藤萝。然后联想到花和人的生命,最后总结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有时是为了表现人物活动的背景。
      例如: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在文章开头,写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暖和、晴朗的天气,又更多的写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那些发出坏消息的布告牌,只有在这种背景下才可能出现那悲壮的《最后一课》。
      3、有时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和性格。如《枣核》开头对朋友的花园“北海”的描写,表现了对祖国故土的眷恋。
      写景要注意分寸,不要求太多,点到为止。写景要有目的,景物描写一定要为烘托人物服务;写景要准确,要注意知识的准确性,不要把春天的景物当作秋天来写。
      通过训练,还是发现有如下的现象需要注意:过多的景物描写;目的不明确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季节发生混乱等现象。

    相关热词搜索: 巧思 出新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