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反战斗士罗素]转战之超旋斗士

    时间:2019-04-01 03:18:5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1965年,93岁的伯特兰·罗素在户外。手持烟斗是他晚年的标志性动作之一   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不可知论……在一串头衔之外,他还是上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5月18日是他诞辰140周年。
      “爱国就是为一些很无聊的理由去杀人或被杀”,这是罗素因反战而被迫辞去剑桥教职时说的一句话。1914年,刚过四十不惑,罗素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投入到反战宣传中。他屡遭政府的打压和“爱国主义者”的暴力攻击。
      罗素曾感叹:“这个世界最大的麻烦,就在傻瓜与狂热分子对自我总是如此确定,而智者的内心却总充满疑惑。”他告诉民众:“凡事不要抱绝对肯定的态度”、“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
      贵族世家,儿时养成读书习惯
      罗素1872年5月18日生于英国世袭贵族家庭,祖父约翰勋爵活跃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政坛,曾两度贵为首相;罗素外婆来自于另一个显赫世家——斯坦利家族,她的曾外孙女后来嫁给了比自己小两岁的温斯顿·丘吉尔。不过,罗素并没因为显赫的家族获得太多童年快乐。罗素自小父母双亡,1876 年,四岁的小罗素搬到祖父母的彭布罗克庄园居住。这个变故给他的打击很大,罗素记得五岁时曾郁郁算计着,如果自己活到 70 岁,还要苦熬13个5年的时光。
      祖母常常向小罗素讲述祖父为了改革选举所做的种种斗争。罗素的祖母出生于苏格兰长老会一个严肃刻板的家庭,她鄙视享乐、憎恶酗酒,不贪口腹之欲。她规定罗素清早洗冷水浴,一年四季如此,然后练琴半个小时,8点钟全家人在一起祈祷。在约翰勋爵去世后,图书室就成了罗素的书房和教室。祖母总担心他过分用功,常常限制他的读书时间,罗素则在卧室里偷偷地点起蜡烛,即使是在深冷的夜里也穿着睡衣端坐桌前潜心研读,听到祖母的动静后才吹灭蜡烛钻进被窝。
      在剑桥“高谈阔论”
      1890年,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罗素的专业是数学。学生们在专业之外都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诗歌、哲学、政治、伦理,而这正是罗素所需要的。一群志同道合的思想者在一起干什么呢?他们在讨论。当时的同窗、后来的大哲学家摩尔对罗素最深的印象是:“他总是在高谈阔论”。
      在剑桥大学求学的几年里,罗素的社交本领、对任何最普通的话题云山雾罩的阐述,使其熠熠生辉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表现。1892 年年初,他入选剑桥辩论协会,该会是由一批最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在 1820 年创立起来的精英团体,会员限制在 12 人,史称“十二使徒”,他们渴望进一步深入探讨哲学的深层问题。
      罗素在自述中回忆:“每逢周六夜晚,他们轮流在各自的房间里聚会,先是由主人宣讲自己的论文,然后大家组织讨论。这种聚会常常通宵达旦,到周日早餐后结束,然后就是到户外远足,其间继续进行讨论。”在剑桥,罗素获得了一种社会精英的归属感,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从进入剑桥大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0多年里,罗素潜心于学术研究,1900年年底完成《数学的原理》初稿,该书于1903年出版,并成为罗素最具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在这之后,罗素和怀特海合作撰写《数学原理》。罗素主要负责哲学方面内容,怀特海主要负责数学方面内容,他们相互交换草稿,共同订正。这部巨著被誉为20世纪科学的重大成果,“人类心灵的最高成就之一”,为罗素赢得了学术上的崇高地位和荣誉。
      因反战而入狱
      作为一名世袭贵族,上辈的政治热情深深烙在罗素心里。年轻的罗素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可以说是忧国忧民的“愤青”。早年,他曾加入“联合国力会”俱乐部。俱乐部提倡大英帝国的问题应该由那些适宜的人士讨论解决,俱乐部的成员们整日里开会研讨那些“帝国必须的议题”。不久,罗素发现“自己犹如一条脱离水源困在岸边的鱼”,与那边的人格格不入。1903 年夏天,他退出了这个俱乐部。“对我来说,大英帝国似乎已经失去了维持的必要。”罗素认为还有更多事,其价值在大英帝国之上。他宁愿舍弃大英帝国的前程也不愿牺牲自由。
      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罗素,他的许多朋友因为战争而变得面目全非。他说:“这些日子就是活在地狱里,我真希望自己在 1914 年以前就死掉。”
      战争爆发后不久,罗素见到老朋友爱迪·马休,他是丘吉尔的私人秘书和海军部顾问。他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战争,并且预言会旗开得胜。罗素向他表述了对英国态度的抗议。马休回答说:“我们要消灭德国人。”而罗素说他不明白为什么必须消灭德国人。罗素的另一位好友,经济学家凯恩斯因为战争的关系在财政部获得了一个好差事,他在罗素面前常常喜笑颜开。有一次罗素问凯恩斯:“你怎么能够既同情那些有良知的战争反对者同时又能在财政部继续干下去?”在罗素看来,凯恩斯的工作就是在“以最低的代价达到最高的杀人量”。凯恩斯表情很不自然,然后顾左右而言他。
      1915年初,罗素写了一本反战的小册子《战争恐惧之源》,颇有影响。之后罗素相继发表了两部严肃的政治理论著作《社会重建原则》和《自由之路》,书中提倡一种基尔特社会主义,即工人管理工业,而不是由政府管理。罗素认为,国家权力是一种势在必行的恶,应该被限制,他还把“国家权力过大”看作“现代世界不幸的根源”,这两本书引起了英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自1914年英国参战到1917年底,罗素一直为反战活动而奔波,组织了“拒服兵役委员会”,1918年又因撰写一篇反战文章而被判刑入狱,并丢掉了三一学院的教职。一天,罗素走在街上,一位怒气冲冲的老太太朝他走来,责问他:“现在别的青年人都穿上军装为文明而作战去了,你难道不为自己的这身打扮感到惭愧吗?”“太太”,他回答道,“我正是他们为之而战的那种文明。”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罗素的政治态度。
      周游列国,高唱和平
      战后,罗素开始周游世界,到处讲学。 1920年5月,罗素以非正式成员身份随工党代表团访问苏联,分别会见了列宁和托洛斯基。回国之后,罗素写出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实践与理论》,文章表达了他对苏俄统治感到失望,甚至恐惧。这使得他同亲苏的知识界朋友吵得不可开交。同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电邀罗素来华讲学,罗素欣然接受。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多次到美国访学。1922 年,罗素就承认美国是世界强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他是最早看到这点的英国人之一。他预言说,“美国将开始其帝国主义生涯——这与其说是领土上的,不如说是经济上的”。他对美国听众说:“统治美国的不是华盛顿政府。统治你们的乃是石油和摩根。美国这个金融帝国凌驾全世界,它的粗鄙和残酷都达到极点,它为我们的未来投下一道魔影。”
      1935 年在费边社讲演时,罗素预言了空袭的可怕力量。在《哪一条道路通向和平》一书中,罗素指出,由空袭引起的大混乱将使军事政府应运而生:“为捍卫民主而进行的战争必将以军事独裁制开始,毫无疑问,也将以军事独裁制告终。”“一切死亡与毁灭的终结之日,将是英国的希特勒取代德国的希特勒之时”。
      抢了丘吉尔的诺贝尔奖
      二战爆发后,罗素旅居美国。由于对堕胎、离婚和同性恋问题看法“不够正统”,他在美国一度备受争议。这些争议使罗素在旅居美国期间,成了美国大学最“烫手的山芋”,没有一所大学敢聘用他。1941年到1942年间,罗素在美国进行了哲学系列演讲,之后他安心整理并撰写了《西方哲学史》,这本哲学史的经典著作直到今天仍在重印。这时陪伴在罗素身边的是他的第三任妻子皮特,她对罗素完成《西方哲学史》有很大贡献。
      罗素一生常同时与若干位女性有情感交往,其中以年轻漂亮的居多,而且这一爱好一直持续到70多岁高龄。值得一提的是罗素信奉“坦诚”原则,与他交往的女性都同时清楚其他异性的存在,当然,这一原则也给一些女性带来伤害,而且在某些时候这个原则也未能恪守。罗素常说:在我看来,男人需要女人,正如女人需要男人,这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是一样的。1952年,80岁的罗素与皮特离婚,迎娶52岁的美国人伊迪丝,她终于成为罗素最后一位女人,并给他带来了晚年幸福。
      1944年,罗素再次接受了三一学院的聘请回到英国, 1949年被选为英国科学院荣誉院士,1950年,英王乔治六世向他颁发“功绩勋章”,这是英国公民的最高荣誉。
      
      ▲ 1950年12月10日,罗素(右)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文学奖
      由于 1949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被保留了一年,所以1950 年的瑞典学院必须同时颁发两届文学奖。人们预料,丘吉尔必可获得两届奖中的一届,这位大不列颠的前首相刚完成他那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诗之第三卷,而且,他在瑞典学院支持者不少。出乎意料的是,这届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竟是“圈外”的“哲学家”罗素。瑞典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罗素——“欲以褒扬他的哲学著作,它们不仅丰饶而重要,同时,它们使他成为人性与思想自由的捍卫者。”1950 年 12 月,78岁的罗素飞往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奖。在颁奖典礼上,罗素并未发表正式的答谢演讲,却在次日公开发表演讲,畅谈世界政治形势。
       89岁组织反核游行,遭短暂监禁
      二战后,当看到核武器对人类的巨大威胁时,罗素毅然投身到了反对核武器的运动中。
      1954 年 12 月 23 日即平安夜前夜,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罗素的“人之祸”演讲。在演说中,罗素首先声明他不是站在一个英国人或者欧洲人,甚至也不是站在一个西方民主主义者的立场上讲话,而是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讲话。他引用了英国皇家空军元帅斯莱塞爵士所说的话——“今世今时的一场大战无异于人类的集体自杀”,来表达了对核战争的担忧。在讲话的结尾部分,他指出:“记住你是人,忘掉其他。如果你们这样做了,前面是通向天堂的路;如果你们不这样做,前面便是全体的死灭。”演讲恰在人们欢娱之时提出全球性毁灭的警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1955年,罗素和爱因斯坦共同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以此反对核武器。1958年,为促进核裁军活动,罗素发起非暴力反抗运动百人委员会。他在英国各地的群众集会上演讲、发表广播讲话。他组织了一大批科学家,研究原子能的公害、核武器的控制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最后有效地促成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订。
      1961年,由于组织反核游行,89岁高龄的罗素遭到短暂的监禁。当宣判结果公布时,有人喊道:“羞耻啊羞耻,89岁了还蹲监狱。”罗素听了勃然大怒:“年龄跟这个有什么关系?”当他走出法庭的时候,人们像欢迎英雄一样欢迎他。
      
      ▲ 1961年9月12日,伦敦,罗素(中)和第四任妻子伊迪丝·芬奇(右)以及反核组织的其他成员去法院接受质询。他因为在议会广场附近组织人们静坐反对核武器而被指破坏和平
      表扬赫鲁晓夫,传讯约翰逊
      1962年,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罗素以个人身份充当调解人。他是知名的哲学家,又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艾森豪威尔和后来的肯尼迪、赫鲁晓夫、卡斯特罗都不敢小看他,或至少在表面上敷衍他。赫鲁晓夫发表一封长信答复罗素,保证苏联政府不会鲁莽。罗素复电给赫鲁晓夫,感谢他的这种态度,呼吁他撤回军舰。
      当赫鲁晓夫命令苏联军舰掉转头并接受检查后,罗素赞扬苏联单方面的妥协行为。由于罗素的调解和其他因素,赫鲁晓夫后来答应,如果美国担保不侵入古巴,苏联将撤除古巴核基地。肯尼迪拍电报给罗素,告知“苏联的秘密导弹”,指责俄国是“窃贼”,罗素回答说,这并不是秘密的,美苏双方早就有远程潜水艇,杀戮不只是“窃贼”。罗素谴责美国同样在英国和西欧到处窃取情报。
      次年,罗素创立和平基金会,为40多个国家的政治犯的获释而工作。他发表一系列论文抨击越战,谴责西方和美国,要求美国立即从越南无条件撤军。1966 年 5月 24 日,罗素通过民族解放阵线电台对美国士兵发表演说,宣讲越战的非正义性。由于美国继续在北越每天投下三百万磅炸弹,罗素呼吁效法纽伦堡审判原则,建立国际战犯特别法庭,1967 年 5 月在瑞典和丹麦分别开庭,法国哲学家萨特致揭幕词,并象征性地传讯美国总统约翰逊。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罗素还关心着中东和平,1970年1月31日,他发表谴责以色列袭击埃及和巴勒斯坦难民营的声明,两天后,罗素与世长辞。
      (摘自2012年《文史参考》第10期)

    相关热词搜索: 罗素 反战 斗士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