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材料作文“秋”升格指导]材料作文题目及例文

    时间:2019-03-23 03:29:1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古诗中有许多关于“秋”的名句,请认真阅读下列诗句,展开联想,然后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李白《日出行》)
      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莲千叶花。(贺铸《千叶莲》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作文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秋颜(原文) 文 璇
      
      ①看着窗外深黛色的树瑟瑟地摇曳着,看着深灰的土地上不再有阳光的艳影,看着女孩们拉紧了衣链在风中飘扬着长发,我亦换上毛衣,蓦然才发现原来秋已款款而至。
      ②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也确是。一个人漫步于小道上,少了温暖阳光的陪伴,只觉得风儿从指尖滑过时,丝丝寒气袭向全身。风儿跃到桂树上,挑落了粒粒桂花,遗落了满地金黄,馨香在头顶缭绕。我不禁想起刘禹锡的“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纤纤蕙芽是柔软的,怎受得住秋风的摧残。但秋日并不都是寂寥的,不是还有“我言秋日胜春朝”吗?有诗为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漫山枫叶红似火,映红了半边天,也映红了诗人的眼睛,秋的火热使诗人忍不住驻足观赏。
      ③在秋的影片里,风和叶总是主角,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绝美的剪辑。“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将我带到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秋风拂动,落叶飞扬,引得我心驰神往。看到落叶,人们总会联想到伤感、悲凉等词语。其实不然,李白《日出行》中不是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吗?落叶本身不具备令人愁的能力,是人们看到它凋零,赋予它感性。倘使落叶在秋天不落,依旧高挂枝梢,生机盎然,那还算是秋的本色吗?难道你就不觉得少了点什么韵味吗?风是秋的主旋律,“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莲千叶花”便将秋写得活灵活现了。白莲在风中随波而漾,宛若白衣素女,亭亭玉立,站在秋的容颜里守望。
      ④思念好似一片云,装点了秋季的天空。“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遥处两地,远隔天涯,只得托迁徙的大雁送去深深的祝福。
      ⑤“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水天一色碧澄澄,并以落霞为伍,秋颜如此美,惹得多少诗人竞折腰。
      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只愿在秋季以菊为伴,对山当歌。《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体现了杜甫的宽广胸襟。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在这个寂寥的季节里,诗人并不是反复吟唱着“悲戚”二字,而是“多病独登台”。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足见他品性超俗,独具闲情雅趣,胸有傲竹,以竹为竿,在这样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垂钓是何等惬意。
      ⑦我拾起一片落叶,放在掌心,仿佛托起整个季节的容颜。看着它清晰的纹理,我知道那就是我要找寻的秋天。
      【病文探因】
      原文是一篇文笔较优美的散文。只是,在结构上,④⑤两个自然段在全文的段落中明显显得单薄;内容方面,第⑥自然段的叙述似乎不能给人留下明朗的印象,同时,这个段落的语言表述也没有太多的变化;另外,文章所表述的观点也没能善始善终。
      【升格指导】
      原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改:
      (1)在结构上,可以删去④⑤两个自然段,这样对全文的内容没有多大的影响。相反,删去这两个段落后,文章的内容更相对集中一些。
      (2)在内容上,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表述不太明晰,建议按“人物――做什么――怎么样”的思路重新组织内容。
      (3)在观点方面,②③自然段都有较明确的观点,修改第⑥自然段时可以提炼出一句表述观点的句子放在段落的开头。
      (4)在语言方面,第③自然段的结尾句与全文的抒情意味似乎有些不谐和,可以改为语气舒缓一些的句子。第⑥自然段在修改时,要注意句式表述的变化。★
      
      秋颜(升格后) 文 璇
      
      ①看着窗外深黛色的树瑟瑟地摇曳着,看着深灰的土地上不再有阳光的艳影,看着女孩们拉紧了衣链在风中飘扬着长发,我亦换上毛衣,蓦然才发现原来秋已款款而至。
      ②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也确是。一个人漫步于小道上,少了温暖阳光的陪伴,只觉得风儿从指尖滑过时,丝丝寒气袭向全身。风儿跃到桂树上,挑落了粒粒桂花,遗落了满地金黄,馨香在头顶缭绕。我不禁想起刘禹锡的“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纤纤蕙芽是柔软的,怎受得住秋风的摧残。但秋日并不都是寂寥的,不是还有“我言秋日胜春朝”吗?有诗为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漫山枫叶红似火,映红了半边天,也映红了诗人的眼睛,秋的火热使诗人忍不住驻足观赏。
      ③在秋的影片里,风和叶总是主角,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绝美的剪辑。“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将我带到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秋风拂动,落叶飞扬,引得我心驰神往。看到落叶,人们总会联想到伤感、悲凉,其实不然,李白《日出行》中不是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吗?落叶本身不具备令人愁的能力,是人们看到它凋零,赋予它感性。倘使落叶在秋天不落,依旧高挂枝梢,生机盎然,那还算是秋的本色吗?难道你就不觉得少了点什么韵味吗?风是秋的主旋律,“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莲千叶花”便将秋写得活灵活现了。白莲在风中随波而漾,宛若白衣素女,亭亭玉立,那一种站在秋的容颜里守望的姿态,多么引人遐想呀。
      ④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菊为伴,对山而歌,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远山近菊,淡淡的画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纯与闲情雅趣。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浑厚的画面,不单单是寂寥,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的悲壮更叫人在心间千百次地萦回。“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以竹为竿,垂钓秋风江上,天高气爽的意境渲染着他的惬意,也衍化着他的超俗品性。
      ⑤秋款款而来,又悄然而去。在“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的沉吟中,我拾起一片落叶,放在掌心,仿佛托起整个季节的容颜。看着它清晰的纹理,我知道那就是我要找寻的秋天。
      
      点评:作者设置了一个漫步于小道,在秋风中自然地联想到关于秋的诗句,然后拾起一片落叶,守望秋天的场景,古诗名句非常自然贴切地融会在作者的所思所感中,基本上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很不错。行文中,作者用“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也确是”“在秋的影片里,风和叶总是主角,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绝美的剪辑”“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三个代表着作者认识的观点统辖有关诗句,文章由此便思路清晰,层次井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这一自然段有意识地变化叙述角度,不仅用词准确,也洋溢着文采。结尾处托着落叶“仿佛托起整个季节的容颜”的描述,优美中蕴含哲理,更耐人寻味。★
      
      升格揭秘
      
      仔细地读一读原文与修改过的文章,我们其实可以从中把握一些作文写作过程中应遵循的普遍原则。
      
      (1)观点――健康壮硕的骨骼
      观点所体现的是写作者的思想,它像人的骨骼一样。没有骨骼,人是无法站立的。没有观点,文章自然难成为好文章。我们通常所说的立意,就是通过观点来显现的。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观点都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观点本身就代表着立意的高下,同时,它也起着提示阅读者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的作用。这篇文章的原文第②自然段“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也确是”,第③自然段“在秋的影片里,风和叶总是主角,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绝美的剪辑”两个观点都有意味。升格后的第④自然段用“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来作观点,就改变了原文④⑤⑥自然段没有观点的弊病,很好。
      
      (2)内容――丰满鲜活的血肉
      作文中内容的叙述一定要做到明白与具体,就像人的血肉,只有丰满鲜活才充满了勃勃生机。“明白”指的是作文内容要能回答“人物――做什么――怎么样”或“事物――怎么样”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具体”指的是在表述的时候要尽量形象生动。比如这篇文章的原文:“《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体现了杜甫的宽广胸襟。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在这个寂寥的季节里,诗人并不是反复吟唱着‘悲戚’二字,而是‘多病独登台’”,表述就不太明白与生动。再看修改后:“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浑厚的画面,不单单是寂寥,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的悲壮更叫人在心间千百次地萦回。”这段文字以人物作为叙述的对象,写出了人物干什么和怎么样,明白生动。
      
      (3)结构――比例协调的身材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文章的段落其实也是有讲究的,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记叙文的段落同样也要注意段落的匀称。比如这篇文章的原文有7个段落,④和⑤自然段摆在中间,单薄得不相称,升格后去掉这2个段落,全文成了5个自然段,便能给人一种匀称的感觉。特别要注意的是,文章的主体段落一般要做到字数大体相当。人的身材比例协调,人就俊俏;文章的段落比例协调,便自然显示出了一种形式美,给人留下好印象。
      
      (4)语言――细腻传神的微笑
      文章在许多时候能真正打动读者的,往往是语言。世界文豪高尔基就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这句话应该同样适应于作文写作。语言就像细腻传神的微笑,往往会在不经意之间,深深地感动人的心灵。这篇文章修改后的第④自然段,写陶渊明先引用诗再叙述,写杜甫先叙述再引用诗,写郑板桥则又回到先引用诗再叙述,小小的变化,语言便传出了神韵。原文的第⑦段,读来总感觉有一点生硬,当在修改处加上一句“秋款款而来,又悄然而去。在‘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的沉吟中”,不仅照应了开头,更拥有了一种舒缓的韵味,因而显得特别细腻传神。★

    相关热词搜索: 升格 作文 指导 材料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