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让巨人的思想荡涤世俗的污垢|荡涤污垢

    时间:2019-03-12 03:28:1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解读巨人内涵]      巨人,以勇力称雄,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以思想领先,探幽发微,破时代之迷雾,启心灵之愚顽。雨果说:“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巴尔扎克葬词》)
      
      [遥想思想巨人]
      
      “南海圣人”康有为
      
       [历史碎片]
      
      (1)博览中国古书。少年康有为有3个目标:一是30岁以前读完“群书”,二是不再作八股文,三是洗心绝欲做圣贤。他黎明即起半夜才睡,全面研究了先秦诸子的哲学,博览了唐代以前的诗文。
      (2)猛购西方图书。1882年路过上海租界,虽痛感国家主权沦丧,但也深感西方人治求之有本。强烈的求知欲和民族责任感,促使他在上海大购江南制造局翻译的西方书籍。江南制造局翻译的西学新书,30年间售出量不超过1.2万册,而康有为一次购书就达3000册。
      (3)创立不缠足会。他不给次女康同璧缠足,并成立了不缠足会,这不仅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反妇女缠足的民间组织,而且也是对传统习俗的一种有力改革。
      (4)培育变法英才。康有为4次参加科举考试,次次落榜,不是他的学识与功力不够,而是他对八股的厌恶,思路与朝廷的要求格格不入。于是他决心自己办学,培养变法人才,走上了救国维新的道路。
      (5)公车上书。他率先发起的“公车上书”,开创了一个以知识分子群体力量向清廷请愿的形式,创清王朝200年未有之大举。
      (6)铸造近代文化。康有为在各个领域里铸造现代文化。著书立说,躬身实践,他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伟大而深刻的思想启蒙浪潮。他在晚年完成的《大同书》中,描绘出一个东方式的乌托邦。
      (摘自朱义禄《康有为评传》)
      
      [人物简评]
      
      民族的苦难和时代的危机,往往是孕育伟人的最好温床。康有为诞生在中国封建社会黯淡无光的清代末年,古老的中国在列强炮舰轰鸣中,在欧美风雨的侵袭下,蹒跚地走向现代。只要走进中国近代史,你就不能不遇见他,无论怎样评价这段历史,你都不能绕开他。
      
      [佳作选读]
      
      正反康有为(节选)
      蒋乐仪
      走进中国近代史,随处都能看到他的影子。在那个风雨飘摇、日暮途穷的黄昏,在那片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原野,在那个春潮激荡、野渡无人的历史渡口,在那个热血沸腾、生机与杀机同现的大雾笼罩的戊戍的早晨,到处都能看到这个身着土布长衫、拖着一条颀长辫子,有着充满智慧的宽阔额头和厚厚的刚毅的嘴唇,固执而脾气倔强的书生。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他孤独的身影是那样单薄,他激昂的声音是那么微弱。然而,历史却永远记住了这个焦灼的、悲愤的、在生死边缘奔走呼号的书生。
      ……
      从青年时代起,康有为心中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把他心中的理想社会的蓝图告诉世人。他急切地想这样做,但是,却一直没能做成。从1884年开始,到1902年完稿,他耗费18年心血,披肝沥胆,增删补减,终于44岁时,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一座叫作大吉岭的印度小山城里,绘成了这个瑰丽的梦想――写出了共30卷 约20万字的《大同书》。
      大同思想是康有为毕生构造的博大精深的学说。这个他心目中的乌托邦,充满了奇思异想,成了维新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汇古今,综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进化论知识,是一部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百科全书。在书里,康有为将大同世界设计为一个人性完全解放的人间乐园:无阶级,无国家,无政党,无军队,人人都获得完全的平等、独立、自由和解放。而且,一个人从生到死都有社会安排,不再有家庭之累,也不会有私念之牵,因而能充分享受到人间幸福。
      ……
      康有为生前就曾极度辉煌而充满矛盾,一直是正正反反,大起大落,即使死后也不得安宁。“文革”期间,在“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狂热之中,作为“封建余孽”的总头子,康有为在青岛的坟墓被掘平,他的头骨被红卫兵们踢来踢去。这颗沉重的、智慧的、曾经深刻地思索着中国前途和命运、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头颅,最后不知所终。
      (选自《作品》2004.2)
      
      [品评]
      
      时代进退犹如潮涨潮落。潮涨时,康有为最先张开双臂拥抱那先期抵岸的潮水。在中国历史上,一次次的暴力革命,一次次的推倒重来,使得社会生产发展和积累中断,也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在这两千多年中,只有康有为破天荒地想到要用非暴力手段来寻觅出路,来解决国家与社会的种种危机与难题。康有为这样想了,也努力地这样做了,而且几乎看到一线曙光,尽管结局是头破血流,身败名裂。但是,不能因此而否认他的良苦用心和奋斗精神,不能因此而否定他这种独一无二的尝试和探索。这种思想上的探索,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康有为当之无愧是一个思想的巨人。
      
      黄钟大吕马寅初
      
      [历史碎片]
      
      (1)一生历经3个朝代,跨越两个世界。
      马寅初1882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县的一户农家,1906年在天津北洋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获得博士学位。马寅初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几个重大历史阶段。他在各个关键时刻,总是支持进步,追求光明,欢迎革新,反对倒退。他是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
      (2)前有蔡元培,后有马寅初。
      北大百年,出了两位伟大的校长。前50年,是蔡元培;后50年,是马寅初。蔡元培“兼容并包”,“包”饱学之士;马寅初只认真理,绝不摇曳随风。1957年他公开发表《新人口论》,提出控制人口的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的观点。但《新人口论》被诬陷为“马尔萨斯在中国的翻版”,“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他本人的处境极其艰难,但他始终坚持真理,毫不动摇,公开声明:“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尊严不能不维护。”历史和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是正确的。其中的预言完全被中国的人口实际状况证实,客观规律给予中国的惩罚比他预见的后果有过之而无不及。
      
      [人物简评]
      
      一种思想如果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邪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思想者马寅初没有能走出这样的宿命。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深刻的思想和光辉的人格才愈加熠熠生辉光照后世。
      
      [佳作选读]
      
      思想者的第三种类型(节选)
      卞毓方
      ……
      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就此被推上了审判席。面对“右派分子”的政治高帽随时会扣下来的生存险境,和挚友亲朋的力劝姑且检讨、蒙混过关的苦口婆心,马寅初选择《新建设》刊登《重申我的请求》,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公开宣布:“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能够说出这番话的大贤大哲,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唯有马寅初一人。套用传统名言,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我常一低头,眼前就会出现一位白须飘拂、拍马摇枪的老黄忠,啊,不,一位岿然独立的大英雄!马老不老,守正白眼朝天,立世青眼向文。他总是能让人马首是瞻,瞻到血沸,沸到流泪。历史不堪垃圾的重负,后人为轻装前进就不得不学会健忘。然而,我相信,无论无常的岁月经历多少轮回,马寅初高昂的头颅和勃发的英气,将永远激荡青史,烛照天地!……
      五六十年代,曾经有两句很有名的诗:“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即自由。”说得多好!但真正能身体力行的,环顾天下,又有几人?马寅初,无疑是十分难得的异数。因为真理在胸,所以他才能吟出“大江东流去,永远不回头!往事如烟云,奋力写新书”;因为无私无畏,所以他才能放言“不怕冷水浇,不怕油锅炸,不怕撤职,不怕坐牢,更不怕――死”。马寅初做到这一步,死亡也就拿他无可奈何。
      马寅初在望八之年遭受重厄,不得不离开北大校长的位置和喧闹的政坛,躲进自己在京城东总布胡同的小院。“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阻纷扰于红尘之外,而不阻浩气于千秋之外。最终,竟以百岁高龄,重新出山,赢得世人的大声惊叹、大把热泪。这是他的对手做梦也没想到的,也是他的家人、友人难以置信的。马寅初,是上帝赠予20世纪中华民族的一份厚礼。他的价值,一半在于他发掘的人口理论,一半在于他独立苍茫的健康人格。
      (选自《十月》2000年第1期)
      
      [品评]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马寅初以其超前的目光,在“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的狂热中喊出:“人口多就是我们的致命伤” 这一不合时宜的话,似黄钟大吕,震古烁今。正如近代学者陈寅恪所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生。”在政治参与下的学术争论,激烈程度不亚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经受住血与火洗礼的人,就是巨人!
      
      “文化良心”托尔斯泰
      
      [历史碎片]
      
      (1)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是天才的艺术家,他以如椽之笔描绘出19世纪俄罗斯生活的恢宏画卷。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脍炙人口的名作中,时代的风云变迁,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得到既真实又艺术的表现,他一生都在进行人性思维的战争与和平。
      (2)思想先驱。托尔斯泰一生都在思索着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面对俄罗斯面临的艰难抉择,托尔斯泰提出种种方案,有的叫人拍手称好,有的叫人疑惑不解,有的叫人瞠目结舌,但没有人怀疑托尔斯泰的真诚,没有人否认他思想的深度。
      (3)目光远大的国际主义者。托尔斯泰的眼光不仅注视着全欧洲,还注视着遥远的东方。他生前,印度人民正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而甘地不仅跟他有书信来往,而且还深受他思想的影响。他最关心的是在西方列强蹂躏下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境况。他对古代中国的智慧尤其倾心,曾刻苦钻研过孔子和老子的学说,而且对其深表钦佩。
      (4)品格高尚的人道主义者。托尔斯泰虽然身为伯爵,但从不以老爷自居,他不仅解放了自己的农奴,而且放弃了绝大部分财产,甚至自己耕地,自己盖房,自己做皮靴,过着简朴而心安理得的农民生活。他一生都在追求完善,追求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
      
      [人物简评]
      
      托尔斯泰,不是我们通常所称道的英雄人物,而是胸怀世界的“人类的忠仆”和精神导师。
      
      [佳作选读]
      
      托尔斯泰的追求(节选)
      杨牧之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起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
      托尔斯泰的故居坐落在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很美。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最让我吃惊的是托尔斯泰的墓地。在庄园林子深处的一条路边。一棵大树,是橡树。一小片草地。一个长方形的坟丘。高不到一米,长两米多,宽也就一米,整个坟墓长满青草,与周围草地连成一片。不知道的话还以为是草地上的一个土堆,没有石碑,没有任何标记,如果没有人指示,怎么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伟大的托尔斯泰的墓地。据说,是遵他的遗嘱这么做的。
      ……
      站在托尔斯泰墓前,我眼前浮现出托尔斯泰生命最后的情景。他以82岁高龄,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毅然离家出走,病倒在阿斯塔波火车站。几天后,在车站站长的木屋里他停止了呼吸。
      82岁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年龄。
      82岁的人是一个古稀之人。
      82岁,灿烂的晚霞,托尔斯泰满可以咀嚼一生奋斗的快乐。
      但是,托尔斯泰却以82岁的高龄,开始了新的历程。
      托尔斯泰在临出走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信中说:“我的走会使你难过,不过请你理解和相信我,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我在家中的地位已经令我忍无可忍了,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
      13年前,他69岁那年在一封信中写道:“索尼娅,我的生活跟我的信仰不相协调,这早就使我感到痛苦。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我已经决定现在要去做我早就想做的事情――出走。”可见他为此已经忍了13年。
      ……
      细雨中,我注视着矮矮的坟丘。托尔斯泰还用得着墓碑、用得着墓志铭吗?对于他来说,一切形式都是多余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哪一部书不是一座纪念碑?他确是生活在偏僻的图拉,埋葬在图拉,但他活在全世界每个读者的心里。
      从他那间朴素、简陋的工作室,到那几乎难以辨认的墓地,让我思绪连连。托尔斯泰用他的一生去追求。托尔斯泰用他的出走、他的死,告诉我们什么叫追求。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3.4)
      
      [品评]
      
      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播撒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托尔斯泰的追求是一条无比痛苦的心路历程,他的实际生活与他倡导的平民化的巨大矛盾,终于让他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是一个思想者,也是一个实践者。
      [思想巨人连线]
      历史的天空深邃浩渺,思想巨人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最灿烂的星辰。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一座座思想的峰巅让我们高山仰止。查找资料,为思想巨人写上一段话,也是同他们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示例]
      
      孔子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神话。夏曾佑说:“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源;中国历史,即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中国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62页。)柳诒征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黄宗羲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出现的卓异而伟大的思想家。“少年便倜傥有奇气”,明王朝崩溃后,他隐居著书,开馆讲学。黄宗羲惊世骇俗、永传千古的杰作是他在《明夷待访录》这部奇书中的《原君》、《原臣》、《原法》三论。他大胆地指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把锋芒直指封建纲常礼教的最核心问题,提出应该建立“天下之法”来取代“一家之法”,这些已包含了现代法治思想的萌芽,是人类文化的高贵产品。
      
      贝多芬
      贝多芬的一生,正所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穷困、失恋、耳聋、多病,但是他始终坚持不渝的就是对崇高精神的追求。他曾这样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他在音乐作品中,赞美英雄、歌颂自然、追求爱情、与命运抗争、呼唤人类相亲相爱。把灿烂光辉的艺术形式和其深刻的内涵高度的统一,把最高级演奏技巧和现实的真实朴素平易地结合在一起,处处表现出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在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贝多芬的音乐有不同的诠释和参悟。二战时期,贝多芬的音乐鼓舞了反法西斯的战士;冷战时期,美苏音乐家对贝多芬的《英雄》有共同诠释;在中美波士顿交响乐团盛大演出时,中美艺术家在贝多芬的《命运》中寻找到了共同发展的基点。
      
      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毕生致力于领导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三次被捕,三次被判刑,一生高举“非暴力抵抗”的旗帜,他领导的非暴力抵抗活动,不但赢得了蒙马利城公共汽车上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而且赢得了人们对黑人运动的关注和同情,促成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从法律上正式结束了美国黑人的被歧视地位。马丁・路德・金同甘地一样,不但成了他本国良知的代表,还成了人类良知的代表。
      
      [呼唤巨人精神]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似乎很丰富了,但是,我们的精神却日渐贫乏。口水制造的铺天盖地的垃圾文字、垃圾影视作品、垃圾音乐作品充斥市场,使得一些人的心田长满了无知的莠草,正是这种轻松的文化,构成了众多人接近崇高的屏障。许多年轻人崇拜的是会逗乐、会煽情的艺人,崇拜的是脚下屡败却又善用嘴踢球的球星。
      我们在欢迎商品经济大潮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商品和市场仅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过程和手段,绝非终极目标。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更完善、更美好的理想社会,进入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让我们从“感官刺激”和“功利刺激”的小天地中走出来,将视线投向奔腾了数千年的思想长河,让巨人的思想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让巨人的思想荡涤世俗的污垢。

    相关热词搜索: 荡涤 污垢 巨人 世俗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