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学《师说》的对比论证|师说对比论证

    时间:2019-03-11 03:21:4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课本引入】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分析:本段前两句确立了本段议论的中心,即反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针对时弊,从三个方面对比,剖析了“不从师”的症结。对比一是纵向的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从师”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接着作者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对比二是从自相矛盾的两方面进行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针对这两种现象,作者对这类人不从师的表现直接给予否定,“吾未见其明也”。对比三是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两类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进行的横向对比。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这种不良风气,作者发出带有讽刺的强烈感慨:不从师的“君子”远远不及一般的工匠。三重对比纵横交错,层层深入,让读者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也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名师支招】
      对比论证是用相反或相对的两方面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论证方法。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师说》中对比论证的分析,我们可以探究议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紧扣论题――正反对照应有明确的目的,凸显论题的特征,显露论题的本质,不能漫无边际。《师说》为了论述“学者必有师”的观点,紧紧抓住当时社会上几类人对“从师”的态度进行论述。
      2.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就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是社会公认的标准,否则比较的结论不可靠。
      3.要具体明确“对比点”。一是材料需要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如“圣人”的从师与“众人”的“耻师”形成对比,从而有力证明“不从师”的后果是严重的。二是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或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不同事物的同一个方面。不能把横向的材料和纵向的材料放在同一个方向下比较,那样会造成议论逻辑不清。三是论点应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师说》中的三组对比都是属于相反的性质。
      4.把相反或相对的两个材料进行对比后,必须对其进行分析。一是分析对比产生的根源,即“挖根源”。二是阐述观点的正确性,即“深阐释”。三是阐释对比产生的结果,即“探结果”。
      5.联系现实生活实例分析,以证明其现实性,即“联现实”。
      【小试身手】
      三国时期的蜀臣马谡,因能言善辩而被诸葛亮所重用,却不知此人虽善识兵书,但在实际作战中只知兵书而不知变通。马谡只会夸夸其谈而最终因自己的纸上谈兵让街亭失守,自己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真正的贤人不仅要有嘴上功夫,更重要的是要会把嘴上功夫运用到实际行动中。百家讲坛有一个叫做纪连海的讲师,进入百家讲坛之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老师,并不善言,很多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昏昏欲睡。于是,他下决心去改变这些,他苦练表达,把课讲得饶有生趣,学生便都认真听讲了。他带的班的历史成绩排在了年级前列,他自己也最终成为百家讲坛的一位名家。一个人的贤与不贤并不是由善言决定的,而是看其对自己能力运用得是否恰当,是否注意提升自己。
      ――应京凌《善言非为贤》

    相关热词搜索: 论证 师说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