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安娜・卡列妮娜》――挚情不容 情尽弦断]安娜.卡列妮娜

    时间:2019-03-03 03:25:5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作者小传   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828年9月9日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家族是名门贵族,他自幼便接受了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他在这里度过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1910年11月10日托尔斯泰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启蒙读本》《安娜・卡列妮娜》《复活》等。
      
      背景回眸
      
      托尔斯泰在大学期间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法国启蒙思想家影响,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于是中途退学回到故乡,在自己的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的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创作初期开始,他就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造成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而,他的艺术视野达到了罕有的广度,他的作品大多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安娜・卡列妮娜》就是表现其这一思想的名篇。该书是从1870年开始构思的,到1873年才开始动笔。原来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写成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转移,主要是写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败坏,贵族地主在资产阶级进逼下趋于没落以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小说中的列文就是作者自身改革失败的一个影子。
      
      内容通览
      
      故事有两条主要的平行线索:一条是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线索。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彼得堡一个显赫的大官僚、沙皇的“冷酷的官僚机器”,比安娜大二十岁。安娜很年轻的时候就由姑母做主嫁给了他。后来安娜发现自己对丈夫毫无感情,就把全部感情倾注到儿子身上。婚后第九年,为了调解哥嫂的纠纷,她第一次离开家去莫斯科,在莫斯科车站认识了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军官热烈地追求安娜,唤醒了安娜心中沉寂已久的爱情。经过痛苦的斗争,她不顾丈夫的威胁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毅然离开家和渥伦斯基一起生活。他们到国外去旅行了一次,回到彼得堡时,安娜知道上流社会的门对她已永远关闭了。她随时都会受到侮辱,连看看儿子的权利都没有,只好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在那里,他们的生活表面上过得自由安逸,但是对儿子的思念,与渥伦斯基不合法的结合(卡列宁不同意离婚),以及无所事事的生活,使安娜内心的痛苦越来越深;而渥伦斯基又不能理解安娜,两人不时发生争吵。终于,在一次争吵后,安娜感到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并获得幸福,便以卧轨自杀对社会作出了最后的抗议。
      另一条是列文――吉提线索。列文是作者笔下的理想人物,他被描写成正直、纯朴的地主,探索着生活的真正意义。他深爱着吉提(即安娜的嫂嫂道丽的妹妹)。但吉提年幼,爱慕虚荣,起初拒绝了列文的求婚,内心爱着渥伦斯基。当渥伦斯基抛下她去追求安娜时,吉提受到很大的打击。经过这番波折,吉提成熟起来,当列文再度向她求婚时,她就接受了,两人最终成为佳偶,这和安娜的悲剧结果形成了对比。但是在其他问题上列文也面临着严重的精神危机:他眼见着资本主义势力向贵族、地主进逼,却无法在宗教制度下改进经营方式,增加收入,更无法使地主与农民间的利益协调起来;他不信仰上帝,但是最后仍不得不从宗教中寻找出路。列文精神上的矛盾反映了“改革”后一部分贵族地主的思想状态,也反映了作者世界观急变前夕的思想状态。
      
      精段赏析
      
      渥伦斯基跟着乘务员向客车走去,在车厢的门口他突然停住脚步,给一位正走下车来的妇人让开路。凭着社交界中人的眼力,瞥了一瞥这位妇人的风姿,渥伦斯奇就辨别出她是属于上流社会的。他道了声歉,就走进车厢去,但是他感到自己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这并不是因为她非常美丽,也不是因为她全部姿态上所显露出来的端庄和温雅,而是因为在她走过他身边时她那迷人的脸上的表情带着几分特别的柔情蜜意。当他回过头来看她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注意地盯在他的脸上,好像她在辨认他一样,随后又立刻转向走过的人群,像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在那短促的一瞥中,渥伦斯基已经注意到了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脸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身心上,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里闪光,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将它竭力隐藏在她眼睛的光辉里,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
      
      【赏析】
      此处叙述的是安娜和渥伦斯基的初次相见。在此之前,安娜与卡列宁依靠封建礼教维系了八年的家庭生活。随着社会的剧变,安娜发出了“我要爱情,我要生活”的呼声,并为争取自由的幸福勇敢行动起来。两人的偶然相遇,使安娜把自己的所有希望全部寄托在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身上,这是安娜最终走向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片段主要从渥伦斯基的视觉角度,抓住了安娜“被压抑的生气”,揭示了安娜的生存现状与无意中透露出的压抑不住的生气,正是这压抑不住的生气的存在,才有了安娜的追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正是有了两人的相遇,渥伦斯基在和安娜交臂邂逅的刹那间,就被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吸引住了,进而推动了后面的情节的发展。这一切,都是为下文的写作张本,做铺垫,同时也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综合评价
      
      1、以小见大的选材特色。《安娜・卡列妮娜》是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从1870年开始构思,1873年动笔。起初,他打算写一部单纯的家庭小说,叙述一个已婚妇女的不贞行为和由此产生的悲剧。但在写作的过程中,他改变了原来的构思,把重心转移到描写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上来: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瓦解,道德败坏,贵族地主日趋没落;资产阶级则日趋得势;农村中阶级矛盾激化。用书中人物列文的话说,就是在这里“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围绕着两条线索的人物的活动、围绕着家庭故事的发展而展开的。小说中讲述的是家庭,但是家庭的冲突是与时代的矛盾、社会生活的急流密切联系的,主人公的生活被纳为历史急流的一部分。
      2、出色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常用方法,这是西方文学最喜欢采用的一种方法。首先,小说注重于描述人物心理运动、变化的过程。精神探索型的人物列文的心理过程是沿着两条路线发展的:对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民问题的探索和对个人幸福、生命意义的探索。在农事改革上,他经历了追求理想并最终失败的过程;在个人生活上,他经历了从爱情的迷恋、挫折、失望到婚后的欢乐、猜忌、痛苦的心理历程,最后在宗教中找到了心灵的安慰。他的心理活动是伴随着精神探索的历程有层次地展开的。其次,小说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其内心世界。如,小说写安娜和渥伦斯基在车站相遇,到站后告别,因为两人在火车上已经相识,与渥伦斯基握手告别时,安娜“也用富于精力的紧握,大胆有力地握着他的手”。这种对现实环境的热情,正是安娜那种不可能被压抑住的生命力量的具体写照,也正是安娜那种强烈的生命力的跳动的具体体现。第三,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描写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安娜在自杀前,用内心独白,先写安娜“死”的念头,接着回忆她的生活历程,把人物的视觉、嗅觉、听觉等不同的感官因素同想象、记忆、意志过程等知觉因素和悔恨、羞愧等情感因素交织在一起,把处于生与死的恐惧中的安娜复杂的情感与心理真实地展现了出来。
      3、独特的艺术结构。文章采用双线平行结构,两条线索在社会的、宗教伦理的和心理的意义上互相沟通,共同表现着小说深刻的主题。

    相关热词搜索: 安娜 不容 卡列妮娜 情尽弦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