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顾苍茫,唯有目送]目送

    时间:2019-01-23 03:24:2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曾感动了一代中国人。那种无与伦比又无以言尽的亲情,触动着每个人的灵魂。这次龙应台出版新书《目送》描述三代间的亲情,特别是她记下自己如何送别父亲走完生命最后一程,读完让人热泪盈眶,可谓是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本书名为《目送》,取自全书的第一篇文章。这篇《目送》曾在除内地外的其他华人地区广泛流传。文中写她的儿子与自己同路去学校,但高瘦青年却始终与母亲形同陌路。这种落寞感,让她回忆起父亲的背影。当年父亲用廉价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教书,父亲觉得小货车太不适合送教授,于是在校门口放下她的行李便转头而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父亲过世,细雨中,她目送着父亲的棺木慢慢滑入火葬的炉门,消失在火焰中。
      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2004年,52岁的龙应台,第一次如此直面亲人的离世。父亲的逝世,是她第一次上“生死大课”,她也开始独自去咀嚼和消化人生不可逃脱的生老病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说,父亲走后,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在父亲去世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跟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可以说,她是在“难民”的家中长大,由于完全没有任何社会网络,她不像其他本省孩子,很早经历过祖父祖母的过世,了解到生离死别。书中《漫山遍野茶树开》一章,龙应台记下了父亲从生病到离世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和记忆。在陪伴父亲走过人生最后一程的日子里,她常回忆起自己年幼时,满口湘音热爱古文的父亲,时常独自聆听《四郎探母》,坚持教子女背诵《陈情表》和《出师表》。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父亲辞别他的母亲,天涯漂泊再也回不了头,作为外省人,他带领宪兵连四处奔走征战,千辛万苦抚养儿女成人,他用他那种堂堂正正做人为家国,潸然泪下怀念母亲的一生,教育儿女“忠诚处事,仁爱处人”,而这也锻造了龙应台后来的人格。
      在《冬,一九一八年》一文中,龙应台写下了给辞世父亲的祷文,其中写道:“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意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那撑伞的人啊,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
      父亲的生老病死,让龙应台也更加了解患上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年轻时聪明伶俐的母亲因患病而失忆,常常时光错乱,弄不清身处何处,也认不出眼前的女儿。《回家》和《五百里》中,龙应台描写了清明节时期,她带母亲重回离开六十年的湖南衡阳老家,面对母亲一路惶恐一路说着“要回家”的无助,她明白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段时光;《胭脂》一文,她写下了她如何为母亲仔细画指甲,涂口红,抹腮红,她感受到年迈的母亲依旧爱美,文中充满着怜爱而又暖融融的母女情。她还为母亲拍下很多照片,每每凝视她布满皱纹的容颜,聚焦她迷离的眼神,龙应台说,生老病死带来的恐惧伤痛了解与透彻,让她感受到了人生“大寂寞”的存在,那如同天地之间的“余舟一芥”,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独自各自面对,素颜修行”。
      对于龙应台而言,《目送》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写父亲时,父亲已经走了;写母亲时,也即将目送母亲离去;写与孩子的关系时,看到的是他们永远用背影对着自己。人生走到这样的年龄阶段,是四顾苍茫,唯有目送。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亲情角色为纬,龙应台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她用工笔素描的方式,来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亲情“背影”,既是时间历练,也是反观人生。
      这本书出版时,人们发现,曾经咄咄逼人刀光剑影的“龙卷风”开始变得温柔婉转,如微风拂面。号称“华人世界最犀利的一支笔”的龙应台,这些年来从公共领域转向关注私人领域,文风也从《野火集》的犀利批判转向《目送》的冷静感情书写。龙应台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外,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不过,她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那便是对人最深的关切。在接受香港报纸副刊记者的访问时,她说,书写本身,于己,是自我探索;于读者,亦有启发,假如将作为喜悦笔记的《孩子,你慢慢来》,作为母亲与成长中的青少年相处学习笔记的《亲爱的安德烈》,和作为人生笔记的《目送》对读,三本书都是满怀温情的私己体会,也希望读者能读出自身的人生体味。
      
      附《目送》节选赏析
      目送(有删节)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相关热词搜索: 目送 苍茫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