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横向展开,清晰全面】 横向展开

    时间:2018-12-30 03:24:0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每次写作文的时候,学生们都想写出一篇让自己满意,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作文。笔者认为,要想在考试中取得一个理想的分数,不仅要在文章的立意、语言上下功夫,更应该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做到有条有理。文章的结构有很多,像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等等。其中,并列式又是较为简单。比较容易操作的一种。并列式结构模式的实用性很强,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记叙文(并列几件事)、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均可使用。这种结构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更具建筑美。而议论文体在学生们的习作中又占有较高的比重,本文仅以议论文为例,来探讨设置并列式分论点的方法。
      议论文重在说理。道理贵在深刻而广博。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只满足于树立明确新颖的中心论点,而缺乏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了观点加论据的简单议论文。语言平淡、苍白。思维缺乏张力。
      确定论点固然重要,但展开论点更加重要。要将道理分析得深刻,就应该分解中心论点,得出分论点,在深度与广度上推进。并列式分解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
      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样)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明清楚,可以择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
      
      一、并列分解“是什么”
      
      分解“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就其内涵而言。一位同学以“进取”为话题,就设置了这样三个分论点:
      1.不断进取的精神,是激流勇进的执着。
      2.不断进取的精神,是跋涉中的坚持。
      3.不断进取的精神,是胜利后的冷静。
      二是就其外延而述。如2006年辽宁话题“肩膀”可扩展为三个分论点:
      1.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
      2.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3.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二、并列分解“为什么”
      
      这是因果关系的分解,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仍是以“进取”为话题,另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1.只有不断进取,一个人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迷失自我。
      2.只有不断进取,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进程中永不倒下。
      3.只有不断进取,整个人类才能不断地接近真理走向伟大。
      
      三、并列分解“怎么样”
      
      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如话题“‘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可以提出这样的分论点:
      1.面对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
      2.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
      3.面对人生的加减,贵在坚持自我。
      近几年,并列式结构的作文已逐渐称为考场上的“宠儿”,掌握了这种分解论点的方式,写作时既能集中阐述中心论点,防止走题现象,又能充分地调动思维,向深度与广度推进,使文章摇曳多姿。
      《人民日报》2009年7月28日王大可的议论文章《“大家”之“大”》,在评论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时,就其成为学术大家发表见解,文章认为,“大家”之“大”,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的内涵,即“超人的勤奋”、“知不足”的精神、“真谦虚”的态度、十足的“犟劲”、平易近人_的“弱点”和“智慧的幽默”。显然,在揭示“大”的内涵“是什么”时,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运用这一结构方式,把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风范阐述得条分缕析,淋漓尽致。
      附:原文
      “大家”之“大”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学术成就自不必言,其为人风骨和人格魅力更为人们推崇。在先生离去的时候,再次翻阅先生的著作,品味“大家”之“大”,感触良多。
      大家之大,大在其超人的勤奋。先生说:“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我决不改变。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前后差不了五分钟。古人说‘黎明即起’,对我来说。这话夏天是合适的,冬天则是在黎明之前几个小时,我就起来了。”难怪在一般人颐养天年的耄耋之龄,先生居然还可以完成平生最长最艰巨的两部书――80万字的《糖史》及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剧本《弥勒会见记》的译释。
      大家之大,大在其“知不足”。先生的成功,源于先生的“知不足”精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正是靠着这种“知不足”的精神,让先生不断地为人类文化做着贡献。
      大家之大,大在其真谦虚。真正的谦虚源于对自己的自知之明和对未知的恐惧与战兢。先生说:“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竞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先生的谦虚,既求实又恳切。
      大家之大,大在其“犟劲十足”。“文革”期间,对于北大“老佛爷”的倒行逆施,先生拍案而起。“如果我安分守己。老老实实的话,我本可以成为一个逍遥自在的逍遥派,病痛快快地混上几年,然而,天老爷赋予了我一个犟劲,我敢于仗义执言。如果我身上还有点什么值得称扬的东西的话,那就是这一点犟劲。”上面的文字,俨然可见先生在疾风暴雨中的凛然正气。
      大家之大,在于其平易近人。先生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世人皆知。由于他的“呆板”与“顽固”,一身永远不变的蓝布中山装终于让人误认为他是一个“老校工”,于是让他帮着看行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先生“乖乖”地把行李一看到底。先生在离开我们的前一天,还在“遵嘱”为人题写。他身边的人说他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会拒绝人”。
      大家之大,大在其智慧的幽默。幽默源于智慧。在困境中。先生以豁达的胸怀和智慧的幽默进行自我解脱,他自己“对号入座”,认为“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对自己都“非常合适。不大不小。恰如其分”,以此来讥讽那场浩劫:在力辞三顶“桂冠”时,他说:“……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一个“打”字,把先生的幽默体现得淋漓尽致。
      自然法则让先生离去了,但先生的精神遗产,永远值得我们汲取。

    相关热词搜索: 横向 展开 清晰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