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点大全及答题模板(完美版)

    时间:2020-08-26 08:11: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2 -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地理主干知识及答题思路模板

     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归纳:五步操作程序

      (1)细审“题干”。“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定词”

     常见“词语”的把握和答题要求

     描述 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后具体细化描写。不说原因。

     简述 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说原因。

     说出 相当于把并列关系的要素“罗列”出来。不说原因。

     阐述 “分析+观点”;“原因+结果”。

     例析 “实例+分析”;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其具体做法。

     评价 “有利+不利”;语言格式:有利:1、2..不利:1、2、..

     分析 “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

     比较 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格式:因为A..,以A比B...

     意义 正面+负面;本地区(事物)+其它地区(事物)

     影响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本地区(事物)影响+其它地区(事物)影响;现在的影响+将来的可能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

     措施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技术、法规、合作)措施。

     判断 理由+结论;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解释。

     变化 体现“动态趋势”增/减;快/慢;升/降;集中/分散。

     关系 体现“因果关系、前后关系、时间关系、主次关系”

     结构 所占比例;主要组成;适当评价其合理性

     原因 (自然,人为) 效益 (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区位 (自然,社会经济) 条件 (有利,不利)

     (2)列出“模板”。(见下面的常见模板)

      (3)仔细“筛选”。根据题目的限定词、图文材料筛选。

      (4)酝酿“语言”。

     “先自然,后社会经济”;

     “先主要,后次要”;

      (5)书写答案。

     “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

     “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

     “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

     ☆地球运动常考考点:

     经线段长度:纬度差×111 km

     纬线段长度:经度差×111 kmcosφ (φ该纬线的纬度)

      3.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及地转偏向力。

      4.球面最短距离(航线):经过两点大圆的劣弧。

      5.时区(四舍五入)和区时(东加西减)

      6.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公式。

      7.昼夜长短及变化

      8.日出方位

      9.极昼极夜范围(90-直射点纬度)

      10.日期范围(用已知时区区时,求东十二区区时/24)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近地面:热低凹、冷高凸;高空:与近地面凹凸相反。

      (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亚洲季风成因与天气)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风(大小与方向)

     ☆气压带、风带(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与气候类型

     赤道低气压带(受热膨胀上升:湿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雨季)

     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堆积下沉:干燥)

      (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干季)

     3.副极低低气压带(冷暖气流碰撞上升:湿润)

     4.极低高气压带(冷却下沉)极低气候

     5.信风(干燥: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干季)

     6.盛行西风(湿润: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雨季)

     ☆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台风、寒潮定义、发生时间、地点、移动方向、危害。

     伏旱、梅雨成因、发生时间、地点、危害。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河、湖(水文)、矿产洋流、岩石、海陆轮廓、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板块等。

     ☆人文地理环境要素:

      市场、交通、劳动力、聚落、技术、资源、政策、环境、工程建设、经济(农业、工业、商业)基础、机械化水平

     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习惯、产业转移和升级。

     ☆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海陆位置;

     2.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五带位置、高中低纬度);

     3.相对位置(位于参照物的哪个方位);

     4.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

     5.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6.经济和军事位置;(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地区)

     7.所在地形区、温度带、干湿地区等。

     ☆地形类型:

      陆地地形:主要类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山谷或河谷、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等)

     (风蚀柱、风蚀洼地、 雅丹地貌、沙丘、沙垄等)

     (冰斗、角峰、峡湾、冰碛丘陵、冰碛平原等)

     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海岭、洋脊)

     ☆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及各地形类型所占比例;

     2.地势起伏状况;哪儿高,哪儿低,倾斜方向,海拔高低。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气候特征描述:

     ①气候类型及分布;

     ②气温特点(高低、季节变化,年/日较差、温度带等);

     ③降水特点(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如果是分析某地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影响,则一般概括 雨热配合程度、热量高低、冬季温度、光照强弱,降水总量及季节(年际)变化、气象灾害等。(与作物习性相匹配)

     ☆天气特征描述:

      气温( 冷热)、气压(高低) 风向、 风速、日照、干湿、

     降水(阴晴、雨、雪、 冰雹、 冻雨、 雷电、霜)

      能见度( 雾、霾、 沙尘暴、云、污染程度) 紫外线强度。

     ☆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太阳能开发资源条件)

     1.昼长;(直射点南\北半球位置,当地纬度位置)

     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

     3.天气状况。(阴天日照弱,晴天日照强)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即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4.大气清洁度:城市和乡村

     例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

      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

     ③地势高; 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影响气温的因素:

     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

     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地形类型

     (如:谷地盆地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

     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阴雨天气温日、年较差小)

     6.下垫面性质:增温和降温的快慢、冰面反射阳光。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性质,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1.纬度:纬度越低,气温日较差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

     2.高度:海拔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小。

     3.下垫面性质:气温年较差、日较差,沿海小于内陆。

     4.天气气候状况:云雨多,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

     (气温日较差季节变化:夏季大于冬季)

     ☆雾、霜的影响因素:

     湿度(河流湖泊附近、水库附近);

     降温过程;(寒流、辐射、冷锋)

     3.地形(低洼地、山坳里);封闭,水汽不易扩散。

     4.尘埃(道路边、市区内、建筑工地、矿区)

     5.风速大小。(下沉气流或者逆温稳定气流)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类型: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

     环节: 蒸发(植物蒸腾)、水气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能量交换)

     ③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物质迁移)。

     ④塑造:地表形态。

     ☆影响降水的因素:(水汽、降温、凝结核)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天气系统:锋面系统、气压(气旋、反气旋)系统。

     3.地形:迎风坡、背风坡(焚风效应、雨影区)。

     半山腰的降水量最大;山脉走向、地形类型与降水。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性质影响降水。

     ☆影响地表水下渗的因素:

     1.土壤特性(土壤前期含水量、土壤的质地、土壤孔隙度)

     2.降水特性(降水量、强度、历时)

     3.流域植被、地形坡度(影响地面漫流的速度和汇流时间)

     4.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下垫面性质)

     5.温度(河流结冰、冻土层)

     ☆影响蒸发量的因素:

     大气温度越高、空气湿度越小、风速越大、则蒸发量越大。

     (太阳辐射、天气状况、蒸发面积、空气湿度、风速)

     (水源、热源、饱和差、风速与湍流扩散强度、地膜覆盖等)

     ☆风力的影响因素:(风能开发资源条件)(沙尘暴动力)

     1.两地间热量差异、季节增温快慢(根本因素)

     2.气压梯度力大小;(直接原因)

     3.距高压中心远近;(北方冬季风强劲,离蒙古高压近)

     4.摩擦力大小(地面平坦开阔、海面上);

     5.植被多少;(降低风速:阔叶林>针叶林>草原)

     6.地形(山谷口的狭管效应、高原上)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

     (1)全球影响: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维持全球水热平衡。

     (2)对沿岸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影响海洋生物分布

     (1)寒暖流交汇海区形成渔场:如日本的北海道渔场。

     (2)上升流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3.影响海洋航行(热带沙漠沿岸寒流形成雾)

     (1)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

     (2)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3)洋流从北极地区带来的冰山对航行构成威胁。

     4.影响近海污染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环流系统的区别(季风洋流)

     (1)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河流的水文特征:(量、位、冰、沙)水的性质

     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

     (取决于河流补给方式、流域面积、水系特征)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流域内水土流失状况)

     3.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最冷月平均0℃气温,流速)

     4.水位:高低、季节变化特征、汛期长短

     (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取决于流量和落差(地形,流速快慢)

     6.有无凌汛(措施:分段拦冰,拓宽河道,炸开冰坝)

     (发生凌汛条件:有结冰期、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

     ☆河流的水系特征:河流样子

     1.发源地、长度、注入地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和支流形状(扇状、放射状、向心状、树枝状)

     7.有无湖泊、运河沟通

     ☆河流的补给类型

     1.大气降水:河流流量峰值与雨季同时,如我国季风区

     2.冰川补给:河流流量峰值取决于流域内冰川、积雪的储量及分布,也取决于流域内气温的变化。

     主要存在于夏季,如我国西北地区。

     3.融雪补给:特点是河流在春季出现小峰值,比如我国

     东北的河流,有两个汛期,春汛和夏汛,

     其中的春汛就是季节性融雪的补给形成。

     4.湖泊和沼泽水补给:削峰补枯,按照高补低的原则。

     5.地下水补给:取决于地下水水位和河流水水位关系。

     ☆湖泊按成因分类

     构造湖:因地壳位移所产生的构造凹地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形成的湖泊。其特征是坡陡、水深、长度大于宽度,呈长条形。按地壳运动的性质分为褶皱湖和断层湖两大类。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东非大裂谷的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中国的滇池和洱海和青海湖。

     火山口湖:死火山口积水所成的湖泊。其特征是呈圆形,面积小而深度大。中国长白山主峰白头山顶的天池。

     堰塞湖:河流被外来物质堵塞而形成的湖泊。常由山崩、地震、滑坡、泥石流、冰碛物、火山喷发的熔岩流和流动的沙丘等阻塞造成。中国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和镜泊湖均系火山熔岩流阻塞而成的湖泊。

     海迹湖:原为海域的一部分,因泥沙淤积而与海洋分开,形成封闭或接近封闭状态的湖泊。其中最常见的是泻湖,有的泻湖保留有高潮时与海相连的狭长通道,台湾省的高雄港即为典型的海成泻湖。有的则完全不通,如杭州西湖。

     冰蚀湖: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在北欧、北美分布广泛,青藏高原的许多湖泊均是山谷冰川形成的侵蚀湖,如著名的瑞士日内瓦湖、新疆喀纳斯湖、北美五大湖。

      牛轭湖:在平原地区的河流,因为水流对河道的侵蚀与堆积,致使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废弃,形成所谓的牛轭湖。内蒙古的乌梁素海、中国湖北省境内的 荆江两岸,牛轭湖众多。

     人工湖:水库、埤塘

     ☆咸水湖成因

     咸水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古代海洋的遗迹;( 地质年代里,原是海的一部分, 海水退了以后,在低洼地方有一部分海水遗留下来,成为现在的湖,因此湖里的水保留了很多的盐分)另一种是内陆河流的终点, 地势平坦,排水不畅,由于水少有流出,蒸发量比较大,蒸发消耗了很多 水分,所以河流带来的 矿物质就被浓缩了,含盐量便愈来愈高,湖水就会愈来愈咸,成为咸水湖。

     海水倒灌。

     ☆流域综合开发思路:(利用“优势条件”治理“流域问题”)

     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防洪、灌溉、航运、发电、养殖、

     供水、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增加生物多样性、开采河沙

     目标:实现流域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地势起伏状况,流速)

     2.气候(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结冰期及长短)

     3.河道(宽度、曲直、水深度)

     4.河网(水系:受气候、地形影响)影响通航里程长短。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城市密度;经济水平;运输需求量;运河沟通?

     ☆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口小肚大处)

     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处

     (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集水区面积广);

     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

     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淹没区大小(移民搬迁、文物掩埋、农田和村镇淹没)。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洪涝定义:特大的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泊

     所容纳,导致河湖水上涨、漫溢的现象。)

     【自然原因】:

     1.降水特征(降水量、时长、强度)

     2.地形(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3.气候异常(普降暴雨,降水比常年偏多)

     4.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含沙量大)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能力降低;植物涵养水源、调节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蓄洪峰能力下降。)

     3.侵占河道(蓄洪、泄洪能力下降)

     【治理措施】

     上游: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中游: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部分河流: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其它:加强天气监测、预报;鼓励参加灾害保险;

     学习抗洪知识技能;提高防洪意识。

     ☆地质作用分析:内力+外力(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水平、垂直)、岩浆活动(火山)、

     变质作用等三个方面

      2.外力作用:风化(破碎)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物质条件、动力条件(风、流水、冰川)、沉积条件)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板块图)

     地质构造:内力作用形成 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火山等.

     构造地貌:指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例如:背斜成谷

     和向斜成山、断层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华山、庐山、泰山。

     ☆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的成因(颗粒大小具有分选性)

     【冲积扇】:当河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变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从而变成了洪积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季节性洪流引起的山前堆积为洪积扇,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有常年的水流引起山前堆积为冲积扇。

     【河漫滩】: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河水反复涨水泛滥,冲积层不断增厚,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原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是 河流流入 海洋或 湖泊时,由于地势低平,水流缓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所携带 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形成条件】(上游水土流失、中游搬运、河口沉积)

     1、河流入海口(入湖口),河流含沙量大。

     2、河流入海口(入湖口),水下坡度平缓,水浅;

     3、海水顶托(堆积)作用;海水潮流(侵蚀、搬运)弱。

     ☆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共同性: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

     (2)不同点:洪积一冲积平原既不旱,也不涝,为农业高产田;河漫滩平原旱涝较为严重,粮食产量不稳定;三角洲地区易出现土地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地形、水文、气候、生物、土壤等)之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陆地自然带概念(气候类型名称、分布、特点、成因)

     陆地上不同地区,由于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相对应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且一定的宽度、呈长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包括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建立在热量的基础上;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区域分异),建立在水分的基础上: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数影响)。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影响聚落的形成(水源、水运、土壤、气温)

     2.影响聚落的规模(山区规模小、平原地区规模大)

     3.影响聚落的选点(河流冲积平原上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4.影响聚落的分布(沿河呈线状分布)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概念: 常年 积雪的下界(即夏季0℃度等温线海拔高度)。

     1.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反之则雪线高)

     举例: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天山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东坡雪线低等。

     2.气温(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陆地上许多高山,随着海拔的变化,这些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带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1纬度:相同海拔,则纬度越低,带谱越复杂;

     2.海拔:相同纬度,则海拔越高,带谱越复杂;

     3.热量:阳坡帯谱多且位置高、阴坡带谱少且位置低;

     4.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理想化最完整的垂直带谱: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高山草原→高山草原荒漠→高山荒漠→高山苔原冰原)

     ☆聚落合理选址的判断技巧

     (1)根据地形判断。地形平坦的地区,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2)根据水源判断。水源丰富或靠近水源的地区。

     (3)根据交通判断。沿海、沿河流、有公路或铁路通过等。

     (4)根据灾害判断。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影响不到的地区。

     ☆全面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环境(自然环境或社会经济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区域环境(自然环境或社会经济环境)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区域环境(自然环境或社会经济环境)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人口分析要素:

      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

     人口变化(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方向和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及影响因素

      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模式转变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医疗水平、文化教育水平、

     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宗教、性别比率、军事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其他因素:开发早晚。大型工程建设、产业转移。

     ☆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③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 ④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⑤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⑥城市化问题; ⑦给当地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

     【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调整农业结构;

     ③有利于缓解迁出地就业压力:

     ④有利于增加迁出者收入,提高其从业素质,为迁出者

     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⑤容易造成劳动力减少和人才流失。(人口老龄化)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四个因素

     1.资源(主要) 2.科技发展水平 3.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4.文化和生活 消费水平(负相关)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凉爽的高原上(巴西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墨西哥高原);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沿海地区,温暖湿润);

     3.河流(水源、水运功能、汇合处、过桥点);

     4.资源条件(矿产资源开发)

     【社会经济因素】:

     1.经济;2.资源;3.交通条件;4.政治因素;5.军事因素;

     6.宗教因素;7.科技因素;8.旅游因素;9.环境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分布和组合)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河湖(阻隔)、交通线变迁、风向等

     经济因素:地租高低(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远近)不同功能活动付租能力;

     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宗教:

     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行政因素:政府规划;环境保护;城市化发展。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因素

      城市服务范围定义:接受某城市服务的人的来源地。

     城市等级(人口数量)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

     现从单一因素角度进行分析如下:

     地理位置、资源、交通、人口密度与消费水平(负相关)

     ☆城市化标志

     (定义: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

     ? ① 城市人口增加 ②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起步早(2) 水平高(3)速度慢(4)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1)起步晚(2)水平低(3)速度快(4)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②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③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变化;

     ④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

     ⑤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不合理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物圈)

     (2)土地质量的下降。(岩石圈)

     (3)影响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变化;(水循环)

     (4)“热岛”现象,影响日照、风速、风向。(气候)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就医就学困难、社会次序混乱;

     ☆生态城市建设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

     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

     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3)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

     (4)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

     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逆城市化问题:

     表现:①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②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③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④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原因: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 乡村地区和

     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 私家车或公共交通完善。

     例如: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经济发展水平高)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主要特点

     铁路

     优点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连续性好

     缺点

     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

     优点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适应性强

     缺点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高

     水路

     优点

     运量大、投资少、运费低

     缺点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航空

     优点

     速度快、效率高

     缺点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

     管道

     优点

     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好

     缺点

     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因素】

     1.地形(地形起伏:速度、工程量、安全、河流流速)

     2.地质(地质构造、岩石特点。喀什特地貌,防塌陷、

     渗漏;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大雾、台风飓风)

     4.水文(避开沼泽,少跨河流,缩短桥涵总长度)

     5.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水平、政策、城市分布。

     1.人口:地方公路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2.里程和运营时间:高速公路,尽量修筑桥梁、隧道,

     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

     3.远离重要文物古迹(震动、尾气污染等)

     4.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植被破坏、避免噪音污染扰民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强地区交流和联系,促进当地和沿线的经济发展;

     3.有利于当地资源外运,所需产品运入;

     4.巩固国防、民族团结;

     5.缩短距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港口码头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的避风港湾(等深线密集)

     2.筑港条件:陆地地基稳定,平坦开阔(等高线稀释)

     【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服务范围大小、客货流量大小)

      (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专业港、综合港)

     2.城市依托(城市规模大小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

     3.交通联系(与河流、铁路、高速公路联运)

     4.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降雨稀少,大气透明度高;

      (晴朗夜晚,便于观察;向偏东方向发射)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影响初始发射速度,影响燃料

     消耗和发射成本(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3.地势:平坦开阔,便于跟踪和搜救

     【人为条件】

     1.人口:地广人稀,不造成伤亡和破坏

     2.交通:交通便利(沿海、沿铁路,便于原燃料运输)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和保密需要

     ☆飞机场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位置:中转站;2.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排水);

     3.地质:地基稳定; 4.气候: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3.环境要求:距市区有一定距离,附近不能有学校、

     医院(疗养院)、养殖场,不能有高大建筑物和山峰。

     ☆交通条件评价:

     1.交通方式和种类;

     2.交通线路密度;

     3.交通方向与经济点关系

     ☆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和布局对聚落空间形态、商业的影响

     1、新的交通方式发展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2、某种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3、聚落的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

     4、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商业网点密度小

     平原地形平坦,交通线路密集成网,商业网点密度大

     5、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便捷的交通,才能吸引大量购物者,即交通最优原则。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自然因素】

     1.地理位置(沿海、沿江、沿铁路;靠近发达地区)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动力) 3、水源 4、土地

     【社会经济因素】

     1.农业因素:提供农副产品和消费市场

     2.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

     3.市场因素:消费水平、消费意识

     4.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

     5.科技因素:大学、科研单位

     6.历史因素:工农业基础、传统经验

     7.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

     8.集聚效应: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交流与协作。

     9.个人因素:个人偏好和情感(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区位因素变化:交通和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工业对原料和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增强。环境敏感企业,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如高技术产业及食品工业。

     ☆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劣势:

     【分散原因】

     1.充分发挥各地方区位优势。

     2.原地区工业企业过度饱和,地价、工资上涨,资源紧张,

     污染严重;产品的运输价格低或产品的零部件种类繁多。

     3.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

     4.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

     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

     【分散有利】:

     ①寻找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②减少污染确

     【分散不利】:

     ①不能充分利用基础设施,不利于信息交流与协作;

     ②运输成本加大;③集聚、规模效益低

     ☆工业集聚的原因和优势、劣势:

     【集聚原因】

     1.运输量大的核心厂与协作厂之间存在投入—产出的联系;

     2.共用基础设施或劳动力资源、动力(具有共同的区位因素)

     3.政府规划。

     【集聚有利】:

     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②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③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⑤存在投入—产出联系的企业,降低市场营销成本。

     【集聚不利】:

     ①加剧资源、能源紧张状况;

     (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

     ②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

     地区的现象。

     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

     1.劳动力因素:移往劳动力充足、素质高且价格低廉的地区。

     2.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因素: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3.市场因素:移出区域市场饱和、避开国际市场限制等

     4.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

     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①移出地区淘汰原主导产业,发展新主导产业;

     ②移入区接受产业转移,缩短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①移出地区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开发期、增长期产业

      组织生产设计环节、营销环节的产品。

     ②移入区利用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资源优势发展

     成熟期、衰落期产业;组织生产加工环节的产品。

     (3)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区域地理景观;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移出区短时间失业率上升;移入地区缓解就业压力。

     ☆劳动密集型工业、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产业转移

     【方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城市→乡村;东部沿海→中西部内陆;→中国大陆;欧美→港澳台、日韩→中国大陆;中国→非洲、拉丁美洲

     【原因】:

     1.劳动力和土地廉价;2.转入地自然资源丰富;3.转移污染;4.环保成本低;5.开拓市场;投资环境改善。6.产品周期。

     【转移影响】:(对转入地和转出地有差异)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协作;

     3.改变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就业机会等)

     ☆工业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2.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

     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综合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减少三废排放

     4.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加强生态建设

     5.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6.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自然因素】:(决定某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1.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2.土壤 (影响农作物质量)

     3.水源(灌溉水源)

     4.地形 (农业类型:农、林、牧、副、渔)(农业规模)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和效率)

     市场(对农业生产影响突出,例如城郊农业的发展)

     交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市场)

     劳动数量(影响复种指数抛荒)

     政策 (农民积极性、农业技术推广、生产规模)

     4.机械化水平 (劳动效率、农产品成本)

     科技(温室大棚、基因、保鲜、冷藏等)

     6.工业基础(农产品加工) 8.农业旅游

     注意: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分析;

     3.从春、夏、秋、冬等4个季节气候条件(分季节)分析。

     ☆农业生产特征的描述方法

     1、农业地域类型

     2、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及分布

     3、农业部门结构(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副业比重)

     4、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

     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雨热同期;热带季风区和亚热带季风区)

     2.商品谷物农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

     3.大牧场放牧业(草场广阔;地广人稀)

     4.乳畜业(城市人口密集;牛奶及其制品)

     5.混合农业(谷物、牲畜;规模较大;面向市场)

     5.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温带大陆性气候)

     6.热带 \o "种植园农业" 种植园农业(橡胶、咖啡、可可;商品率高)

     7.园艺业(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商品性农业)

     8.地中海农业(葡萄园和油橄榄、无花果、柑橘类)

     9. \o "热带迁移农业" 热带迁移农业(刀耕火种);

     10. \o "游牧业" 游牧业(自给性农业、 粗放农业);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降水少、晴天多,蒸发大、风力大)

     2.地形(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便于晒盐)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大陆架(海水浅,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水温情况(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搅动)

     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海水上浮,带来海底营养

     盐类,藻类大量繁殖,饵料丰富)

     ☆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生态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3.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

     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

     4.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5.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特色农产品的品牌

     优势;加大特色农产品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

     6.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7.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或评价)

     1.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

     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2.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

     3.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4.地区接待能力;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5.环境承载量。(生态环境是否脆弱)--地形、气候等。

     6.旅游者:①金钱;②闲暇时间;③旅游动机。

     7.乡村旅游产品迎合了高消费人群回归自然、体验乡野田

     园生活的心理需求。

     8.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宣传力度。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发展的意义:

     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旅游业对区域社会发展的意义:

     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旅游业对区域文化发展的意义:(总体促进文化繁荣)

     :a+.促进文化交流(①促进民族文化精华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特色和吸引力 ②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外来文化对当地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干扰当地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旅游业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我国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研学旅行”)

     对国家:①是促进中国旅游业更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②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

     ③是帮助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需要

     ④推进中西部旅游,增强旅游业发展需求。

     对游客:①学习了革命历史知识,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

     ②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

     ☆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

     ①政府:a.建设排污处理设施

     b.倡导绿色旅游

     c.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

     ②旅游研究和教育专家:a.评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

     b.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

     ③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a.评定旅游环境容量

     b.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工程

     ④立法机关:a.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和法规 b.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

     ☆设计旅游活动的步骤

     ①了解旅游者的主观愿望和能力

     a.考虑主观因素[兴趣和爱好]

     b.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的限制

     ②收集旅游地的信息(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旅行费用等)

     ③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a.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b.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异较大的旅游地

     c.选择最小旅游时间比

     ④保证旅游安全

     a.考虑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b.考虑旅游硬件设施情况(如:交通等)

     c.考虑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

     ☆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便会出现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形成环境污染。

     ☆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海洋石油污染、光化学污染。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1.控制污染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提高自净能力;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3.宣传教育、环保意识、公众参与、法律法规、经济手段。

     ☆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必须从源头入手,实行全过程控制。

     (1)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城市垃圾总量。

      (2)改变粗放型的资源利用方式。

     (3)商品包装尽量使用可分解、可降解或可回收利用的材料。

     (4)大力改善城市居民的燃料结构。

     ☆赤潮(由于水污染导致海水中游生生物大量繁殖)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尤其以夏季为盛。

     【自然原因】:

     ①气温高; ②静水; ③静风; ④海域相对封闭。

     【人为原因】

     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

     生活污水多,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

     海水富营养化;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带来危害】

     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影响海洋旅游业;

     ④、影响近海养殖业。

     ☆酸雨防治措施

     【管理措施】:①制定法律法规,执行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③加强国际合作

     【技术措施】:①新型能源技术:调整能源结构

     ②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煤炭中

     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④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

     ⑤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科学研究,

     以便及时采取对策

     【工程措施】:安装回收装置或烟道气脱硫脱氮装置

     【生物措施】:广种花草树木

     ☆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图表)

     代号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

     A

     污染空气

     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最小风频上风向地带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B

     污染水源

     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C

     固体废弃物污染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定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

     土地侵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水、气、净、美、物、尘、沙)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3.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4.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5.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1)“地球之肺”:调节全球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

     (2)“绿色水库”: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维护生物多样性。

     ☆热带雨林保护措施:

     ☆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自然原因】: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

     稀少,蒸发旺盛,下渗严重.

     【人为原因】: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治理措施

      土地退化过程(土地失去生产力的过程)

     (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自然原因】:

     1.气候(干旱、蒸发大、风力大);

     2.植被稀少,地表裸露

     3.物质基础:地表多松散物质。

     4.动力条件:大风吹拂。

     

     【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水资源过度使用或不合理使用。

     (过度放牧、垦殖、樵采;修路;开矿;水资源利用不当。)

     【治理措施】:

     1.控制人口增长(控制数量,提高质量)

     2.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3.退耕还林还草,人工种草;实行轮牧(工程、生物措施)

     4.解决牧区能源问题(沼气、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

     5.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干旱区)

     6.合理载畜量.

     7.生态移民.

     8.制定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9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治理的意义】

     ①生态可持续发展;②经济可持续发展;③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地形低洼,地下水位高。

     2.蒸发量旺盛;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气候(降水量、降水强度);

     地形(坡度、流速、冲刷强度);

     3.土质;(疏松)土层薄。

     4.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乱砍乱伐;修路;开矿)

     【治理措施】

     禁止乱砍乱伐;大力植树造林;

     禁止陡坡开荒;修建梯田;退耕还林;

     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水电、风能、太阳能、沼气等);

     制定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治理的意义】

     经济效益: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社会效益: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环境效益: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沼泽湿地的成因分析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

     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1.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2.海拔高或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3.下渗量少(地下水位高、地下冻土层、土质黏重)

      4.水源补给方式多和补给量较大。

      5.河湖水文、水系特征。

     6.植被茂密;含蓄水源。

     ☆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调节径流、蓄洪防旱、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水资源。

     ☆如何分析湿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自然原因】:

     ①水源补给量减少,蒸发加大,湿地(绿洲)逐渐消失;

     ②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损失

     【人为原因】:

     ①人口剧增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

     ②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③湿地围垦和开垦;

     ④泥沙淤积;

     ⑤环境污染;

     ⑥水利工程建设;

     ⑦外来物种的干扰;

     ⑧城市化、旅游业和道路建设等。

     【保护措施】:

     ①退田还湿、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

     ②保护水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

     ③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⑤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水资源紧张、矿产资源枯竭、土地资源退化

     ☆水资源缺乏的原因与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

     1.气候特征(降水少,蒸发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和湖泊(灌溉水源);

     3.农作物需水季节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工农业);

     2.利用方式(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治理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海水淡化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能源短缺的原因、治理措施

     【人为原因】:1.常规能源缺乏(储量、种类);

     2.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

     消耗量大(人口、工业、农业);

     利用率低(浪费);

     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耗快速增加;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5.石油储备体系不健全。

     【防御措施】:(开源、节流)

     1.能源多元化战略,实施跨地区调配、进口能源;

     2.提高利用率,节约能源;能源循环使用

     3.控制高能耗工业;

     4.开发新能源,完善能源结构;

     5.完善能源储备体系。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资源特点(资源量丰富程度、集中程度)

     土地面积广阔(地形、地价)

     市场需求及市场距离(经济条件、运输成本)

     资金、科技条件、政策

     ①新能源开发难度较大,且不太稳定,易受到自然条件影响。

     ②生物能源的开发抢占了耕地,影响区域粮食安全。

     ③考虑当地环境承载力。

     ☆能源基地建设

     扩大能源开采量

     2.提高能源外运能力

     3.加强能源的加工转换

     ☆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区域供需矛盾)

     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需求量时空差异。

     资源利用率区域差异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调入地区】:

     1.缓解资源紧张;

     2.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3.带动资源利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4.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对调出地区】:

     促进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2.形成资源开发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增加经济收入

     3.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4.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

     【形成原因】:燃烧矿物(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同时砍伐森林,使得植被减少,造成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吸收地面辐射。

     【产生危害】:

     1、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2、两级冰川融化,海水热胀冷缩,导致海平面的上升;

     3、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性事件的增加;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5、农业: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干旱的加重,农业减产;高纬度的国家,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农业可能增产。

     6、水循环过程:加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