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244年印刷史终结大英百科全书:遭遇数字革命]大英百科全书

    时间:2019-05-08 03:20:2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成果   在西方,百科全书的传统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他最早划分了数学、伦理学和诗学的界限,并编写了全面讲述当时学问的讲义,被认为是百科全书的萌芽。他也由此被绝大多数西方学者奉为“百科全书之父”。中世纪时类似百科全书的读物大多由神父们执笔编写,相当于知识教科书。经过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大航海时代,博物学盛极一时,到了英国哲学家培根所生活的16世纪下半叶,人类获取的知识更为丰富,培根将所有知识细分为130个门类,为规模宏大的百科全书铺开了前路。
      2011年4月1日开始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型展览“启蒙的艺术”,展示了18世纪欧洲、特别是德国启蒙运动以来的艺术与生活,其中专门将百科全书的诞生列为启蒙运动最重要的成果。“可能还没有哪一个世纪像启蒙世纪这样弥漫着理性进步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座右铭就是:“要有勇气,敢于运用你的理性。”百科全书象征了人类穷尽智识的渴望,无疑迎合了人们将理性最大化的心理。
      早的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是法国思想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全称是《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狄德罗与数学家兼哲学家达朗贝尔于1751年开始合作编写百科全书,当时他们周围聚集着各领域的佼佼者,人称“百科全书派”。全书前后共有200多人参与编写,很多都是大家之作,如卢梭负责音乐和政治经济学,霍尔巴赫担纲化学,伏尔泰主写历史……尽管面世阻碍重重,出版《百科全书》后来成为法国大革命之前“整个出版史上挣钱最多的生意”。狄德罗版的《百科全书》直到1772年陆续编撰完毕,巧合的是,这一年,中国的乾隆皇帝也正下诏开启了“四库全书”浩大的编修工程。《百科全书》面世后影响极大,“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堪称启蒙时代思想的代表作。但《百科全书》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学者专家们写起条目来忍不住夹叙夹议,或议论时政,“知识的介绍被议论喧宾夺主”,作为一部普及工具书也许算不上理想。不过这部法国人的大部头直接刺激了《大英百科全书》的诞生,也为其逐渐达到百科全书界的权威提供了可能。第九版确立学术界“圣经”的地位
      18世纪中叶,苏格兰启蒙运动掀起。有人评价这一运动不同于法国等欧陆国家,是一场“政治转型和宗教改革已然完成的‘后革命启蒙”’,所以编写百科全书全然没有法国百科全书派那样强烈的政论诉求。有资料显示,到1750年,苏格兰人是当时欧洲最有教养的市民,识字率高达75%。阅读成为当时主流的文化风潮。《大英百科全书》应运而生。
      当时的爱丁堡书商科林·麦克法卡尔、雕刻家安德鲁·贝尔决定以“苏格兰绅士协会”的名义,一起编写一套百科全书。他们没法企及狄德罗版的豪华阵容,而是将三卷共100章的撰写任务,全盘交给了当时只有28岁的博物学家威廉·斯梅利。1768年12月,《大英百科全书》第一卷出版,3年后全书面世。在此之前,英国最早的现代百科全书,要数1728年第1版的《钱伯斯百科全书》但三卷本的《大英百科全书》与此前的同类书籍相比,不仅体例变得灵活方便,加之斯梅利文笔生动活泼,上市不久便销售一空,一共售出了大约3000套。
      第一版的成功,让大赚一笔的两人打算推出更大更厚的修订第二版,不过这次斯梅利拒绝了继续合作。麦克法卡尔只得亲自操刀担任编辑,聘请药学家詹姆斯·泰特勒为主要编写人。后者的学术背景让他在编书时加入许多科学条目。但有人评价,直到1788年面世的第三版,《大英百科全书》才真正达到了百科全书的标准。从第四版到第六版,许多知名的英国作家、学者开始参与到编撰工作中来。这个名人名单上罗列着诸如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等。1820年,爱丁堡的布莱克兄弟出版社收购了《大英百科全书》,在他们的主持下出版了第七和第八版。接下来1875年至1889年出版的第九版被打造成了精品,编写者多达1100多人,囊括众多深奥的学术文章,“学者版”的名号由此而来,甚至奉为学术界“圣经”,当时有英国人赞誉该书的权威性“仅次于上帝”。第九版仅在英国就卖出8500多套,到这时《大英百科全书》才奠定了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书之一的基础。移植美国,到十四版奠定最权威
      美国建国之初曾是一个盗版大国,至1891年《国际版权法》实施,一百多年间在当局的许可下,美国盗版过无数英国书籍。《大英百科全书》1790年第一次登陆美国时,就是以盗版的形式出现,尽管当时美国刚刚通过了《1790年版权法》,但法律规定并不保护外国出版物。《大英百科全书》被偷梁换柱为《都布森百科全书》一名发行,当时就连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弗逊手里攥着的都是这一盗版货。恰恰是通过盗版,让《大英百科全书》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1895年布莱克兄弟出版社迁往伦敦,后因成本过高、销售手段单一,经营一度陷入财政困难。1901年《大英百科全书》被卖给了《泰晤士报》这时一位独具慧眼的美国商人富兰克林·亨利·胡帕出现了,他深谙美国人的商业之道,在本土曾用邮购和分期付款方式推销世纪辞典获得成功,为什么不能推而广之到《大英百科全书》呢?胡帕注意到《泰晤士报》也深陷财务困境,这一年他买下了《大英百科全书》的版权并担任主编。他第一次用直销的方式来销售百科全书——雇人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推销。胡帕接手后不到3个月,便卖出1万套。
      百科全书的内容和体裁也随之发生变化。胡帕于1902年出版了第十版(实际是第九版的修订和补充),随后开始筹划新的版本:卷数减少,文章变短,更多将其定位为方便用户的工具书。他还与剑桥大学出版社达成协议,后者联名协助编辑。第十一版也吸纳了大批著名学者参与。比如博物学家赫胥黎是科学类文章的总顾问,俄国革命家克鲁泡特金写了关于“无政府主义”的文章……这个版本也是第一个所有卷同时出版的版本,被看作是《大英百科全书》的又一经典版。
      1929年出版的第十四版一举奠定了“世界性的百科全书”的地位。第十四版的编撰邀集近14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位学者专家加入撰述的行列,大量收入欧洲以外地区的资料,打破了之前只亲欧美的“门户之见”,最终确立了它在百科全书界最为崇高权威的地位。尽管全套价格上千美元,《纽约时报》这样描述:“上世纪50年代,书架上放套《大英百科全书》,与车库里停辆旅行车或房间里摆台名牌黑白电视机一样,既实用又能彰显中产阶级身份”。出版社总部也搬到了芝加哥,此前百科全书完成一个新版本,就会遣散编辑人员,此时公司开始保留一个固定的编辑部。为了加快信息的更新速度,从第十四版开始,《大英百科全书》将10年一次再版制改为每年修订10%条目的连续修订制, 这一版更新到1974年第十五版的问世。至今出版的印刷版都属于第十五版基础上的屡次更新修订,最终成为绝唱。
      这样的结局并不出乎意料。数字时代不断实时更新的巨量信息,让《大英百科全书》印刷版越发显得不合时宜:可谓刚一出版就已过时。互联网让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简单易行,而如维基百科等免费的大型百科全书式的搜索引擎,更是给《大英百科全书》带来不容小觑的冲击。但百科全书的总裁科兹更看好自家的标准:“不会纳入每一个卡通人物,不会纳入每一个明星的情史。我们是有所抉择的,就是找到那些最重要的事实。《大英百科全书》无法囊括所有,但是它会一直是真实、正确的。”不过一份于2005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却对《大英百科全书》的优越感提出质疑。研究指出,在42个抽样调查的条目中,维基百科每一篇文章平均有4个错误,《大英百科全书》有3个。所以在准确度上两者是五十步笑百步。大英百科全书公司则回应这项研究错误百出,“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地方”。
      比尔·盖茨是一个对《大英百科全书》钟情颇深的人。他9岁前即开始阅读此书,将其认为最佳工具书。年轻时盖茨不喜交际,所谓的娱乐就是啃《大英百科全书》。没有念完大学的他甚至宣称“《大英百科全书》令我获得了一切有用的知识”。1985年微软找到大英百科全书公司,想要合作出版光盘版,遭拒绝。1993年。微软将一部不太入流的百科全书改造为光盘版的《英卡特》(Encarta)百科全书出版,每盘的制作成本只有1.5美元,而一部《大英百科全书》的制作成本是250美元,还要支付推销员500至600美元的佣金。《大英百科全书》的销售受到冲击,多种原因下从1993年开始大幅下滑,1995年濒临破产。当他们回头再找微软时,这次却轮到微软说“不”了。1996年瑞士亿万富翁雅各布·萨弗瑞廉价收购了《大英百科全书》1985年,《大英百科全书》走进中国
      早在19世纪60年代,近代化学家、翻译家徐寿在上海江南制造局创建翻译馆时,就有翻译《大英百科全书》的倡议,但国贫民弱一直没能实现。这个愿望直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才得以成真。当年11月,大英百科全书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访华,受到邓小平接见。当他提出中美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中文版《大英百科全书》时,邓小平回应:“这是个好事情。”这次会见被许多人解读为“最大的支持”,刚走出“文革”的中国,不少事情仍很敏感,“没有一个中央领导人的拍板,这套书是不可能出版的”。1980年8月,中美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书。邓小平随后对编辑方针作了指示:“外国的部分搬你们的就是了,中国的部分我们自己来写。”有人后来打趣是“一书两制”。
      不久由中美学者组成的联合编审委员会成立,中美双方各出4人。中方主席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人刘尊棋。学者周有光、钱伟长分别负责文、理工科,可谓是重量级的搭配,秘书是出
      版社的徐慰曾。社外大约有500多位专家、学者和翻译参与了这项工作。之前出版的英文版《大英百科全书》中有关中国的条目计2056条,撰稿者多为日本、欧美和部分香港人士,观点往往保守甚至不乏臆断,资料也不免陈旧残缺。比如“蔡伦”这一条,只说他是公元2世纪中国政府官员,竟压根没提他对造纸术的贡献。而中美间意识形态的差异,
      更让《大英百科全书》进入社会主义中国充满波折。5年的编纂时内,中美双方专家日常函电往还无数,万经了无数次的争执、解释、拉锯到妥协的过程。
      比如原稿中讲鸦片战争,认为起因是林则徐烧了英国商人的鸦片。中方则指出鸦片战争是“英国为强行输入鸦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最终美方接受了此提法。而美方诸如“人权…‘舆论”这些颇为“抢眼”的条目。也一字不改地被翻译过来。但也有双方意见争执不下的时候,写到“朝鲜战争”这一条时,双方在谁先发动战争的问题上各执一词,几次会商,互不相让。最后中方的刘尊棋提出,问题看来不可能有统一的看法了,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即战争确于某年某月某日爆发。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来结束这个争论呢?最后这一词条写着是:“自1949年以来,朝鲜南北两方的小规模战斗始终未停,1950年6月25日,酿成巨大冲突。”最终因无法取得一致而删除的,全书只有“斯大林主义”一条。 《大英百科全书》限于篇幅,自然科学类条目字数删节约20%,社会科学类条目字数删节约30%。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为名于1985年秋在北京首发1—3卷。首发式那天,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公司的副总裁亲临王府井,他被在场的情况惊呆了,还没开门已有一两千人在排着长队,警察不得不出面维持秩序。可见当时中国人渴望了解世界的热切。完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在1998年初陆续发排。于次年4月出齐。谁读完了《大英百科全书》?
      《大英百科全书》与《大美百科全书》、《科里尔百科全书》,并称为“世界三大百科全书”。在一个广为流传的科幻小故事中,不难看出《大英百科全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故事讲外星球的科学家吉塔先生到地球上搜集人类的资料,他遇到一名科学家便向他请教,科学家答道:“你为什么不带一套《大英百科全书》回去呢?”但从头到尾读完这部垒起来近1.25米高、有3.3万个词条和4400万字(以2010版为例)的鸿篇巨制,更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向这个人类智识的山巅发起挑战而成功登顶的名单中,仅有诸如剧作家萧伯纳、作家C.S.福斯特、物理学家费曼等寥寥无几的名人被“记录在案”。2006年一本有趣的书出版问世,美国《君子》(Esquire)杂志的主编A·J·雅各布,某一日突发奇想决定要看完《大英百科全书》,在众人不解和嘲弄的目光中,他在一年多内从第一个词条a-ak(亚洲雅乐)读到了33000页之后的zywiec(一波兰小镇),将自己的阅读日志和酸甜苦辣写成了妙趣横生的小说,名字就叫《智高无上——当我啃完大英百科全书》,一时荣登畅销书榜。
      而有记载读完《大英百科全书》的中国第一人,大概是学者王云五。字典通用的四角号码检字法就是他所发明的,他还主持出版了著名的《万有书库》王云五从小聪颖过人,17岁时进入同文馆学英语,兼任助教。19岁那年购得一套《大英百科全书》,以三年时间将全书35巨册阅览一遍,后来又修完土木工程及数学、物理、机械各种课程。24岁即应聘到北平中国大学讲授政治学等课,又通德语、法语,胡适称他是“有脚的百科全书”。不过王云五晚年在《八十自述》中回忆年轻时的经历,却半是谦虚半是遗憾:“接连约三年内,几乎每日都把《大英百科全书》翻读二三小时……这样的读书,博而不专,原是很愚拙的。现在回想一下,不仅把这二三年自己读书时日的重要部分占据了,使我以后约莫二十年间常常变更读书门类的兴趣,结果成为一个四不像的学者……”
      最喜欢读百科全书的中国学者非钱钟书莫属了。许多大部头的字典、辞典、大百科全书,钱钟书都逐条阅读,还时常读得开怀大笑。上世纪八十年代,钱钟书曾借《大英百科全书》帮黄永玉解了一次围。黄永玉一次被派画了一张以“凤凰涅檠”为寓意的大幅国画,要作为重礼赠送外国。代表团临出发前,关照黄永玉写一个简要的画面的文字根据。没想到黄永玉查遍《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请教民族学院、佛教协会,甚至遍访北京城寺庙里的方丈,均无所得。出发在即,束手无策,他最后打电话向钱钟书求救。钱钟书在电话里讲:“这算什么根据?这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黄永玉依言果然寻到,问题迎刃而解。
      雅各布近日也为《大英百科全书》撰写了一篇讣闻:“《大英百科全书》于3月13日去世,享年244岁。它跟维基百科类似,收集知识,但没有Bronies(一位流行歌手)和Atari2600(现代游戏机的始祖)比赛等词条。它的死因是网络、纸张的价格、美国对任何听上去很欧洲的东西的怀疑。”幽默讽刺依旧。也许《大英百科全书》告别纸质版并不是一件那么让人伤感的事。《大英百科全书》早在2001年就已上线销售,不断更新,85%的收入来自教育课程的相关产品,15%的收入来自网站订阅服务,纸质书的销售收入早已不到收入的1%。

    相关热词搜索: 大英百科全书 终结 革命 遭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