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地方高等学校专业体系与经济轴心关系匹配】轴心体系

    时间:2019-05-06 03:21:1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 高校为地方发展提供的人力资源的质量是由高校的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结构的匹配的程度以及学校教学水平决定的。本文以广西地区高校为例,探讨地方高校如何为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发展与广西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
      关键词: 地方高校;区域经济发展;广西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4-0014-04
      地方高校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部分,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相当大的比例,“地方性”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它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给予和接受的单向联系,而是互利互补的双向联系。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为地方高校提供财政、政策、科研项目、场地、产业化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大批专业人才,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1\]。高校为地方发展提供的人力资源的质量是由高校的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结构的匹配的程度以及学校教学水平决定的。区域和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建构与其相匹配的地方高校专业体系。高校专业体系建设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全局性、标志性的作用,本文以广西为例,对地方高校专业体系与区域经济特别是经济轴心的关系匹配问题进行探讨。
      一、 世界范围内的地方性大学与区域经济匹配的经验
      自1810年德意志人创办人类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柏林大学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调整与革新,每一次的调整与革新的同时也引领着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其国家东、中、西部经济相对均衡的发展,除依靠全球一流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研究型高校外,众多地方性的州立大学、社区学院等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州立大学之一,在帮助地方政府及社区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世纪中叶开始,为推动地方工商业的发展,英国一些城市陆续创立了自己的城市大学,如谢菲尔德大学德弗斯学院重点发展钢铁相关的学科专业进一步促进钢铁之都谢菲尔德的快速发展。英国城市大学的建立与发展进一步密切了大学与地方工业发展的关系,加速了英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周边的日本、韩国,在二战后的短短数十年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与其高等教育高度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如日本为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于1973年创建新型的筑波大学;为推动汽车、造船和化工等产业的发展,韩国现代集团在其总部所在地蔚山广域市创办了蔚山大学。
      在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地方性的城市大学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显著特征。地方性的城市大学要想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以城市发展和市场需求作为学校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的立足点,履行大学服务社会的使命,在不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获取优良的办学资源,激发自身的创新活力,从而实现区域社会和地方性的城市大学发展的双赢。
      二、 我国地方高校专业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校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对高等学校办学规模、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目前的学科分类共有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11个学科门类,涵盖了600多个普通本科专业,囊括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一些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存在一种盲目“求全求大”的倾向,不顾自身办学条件,无视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设置片面追求种类多、数量多、名称新,盲目增设专业,因此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专业结构的趋同、缺乏特色、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过度消耗等诸多问题。一些较易开设或热门的专业布点多,招生量过大,而另一些社会急需但是开设难度较大或基础性的专业布点过少,招生量过小,造成了毕业生供大于求,用人单位无人可用的结构性失调的现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国内的大量实践证明,地方高校要想在众多高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尤其是专业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作为中国经济轴心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经济圈的快速发展,为经济轴心内的高等学校提供了诸多机会,尤其是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一些高校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专业体系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处于长三角区域经济圈的台州学院在学校与区域经济互动中形成了与台州支柱产业和主导行业相对接的医化环保、电气信息、机电建筑、材料科学、经贸管理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群,被认为是全国地方院校中专业体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典范\[2\]。笔者认为,地方高校专业体系与区域经济特别是经济轴心匹配需要坚持以下三点:
      第一,立足区域经济特点,实现高校专业与地方产业的对接。本地区产业发展特点与产业布局是地方高校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为社会服务是高校的最终目的,地方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时首先要考虑地方的社会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状况、人文历史状况,使学科专业突出区域社会、经济特色,更好地为地方支柱产业服务。
      第二,注重特色专业内涵发展,“以老带新”,发展新专业。地方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首先应结合本校办学历史或行业背景,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建设基础好、具备比较优势的学科专业,并通过加强与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强化这类学科专业的特色。其次在办好优势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瞄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本校传统优势专业的结合点,发展社会急需的应用学科和专业,以原有的优势专业带动新的优势专业的形成。
      第三,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对接平台,提升专业建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地方企业的科研项目是地方高校科研的重要来源之一,与地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在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同时,其科学研究也将获得不竭的动力与支持。地方高校要与地方行业企业建立起持久的、稳定的沟通和联系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对接平台,立足企业科技需求,不断调整与发展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将研究成果在企业转化成产品,同时根据企业的需求研究关系行业企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科研问题,体现地方高校在提升行业与地方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 广西高校专业体系与经济轴心关系匹配探索
      近年来,广西四大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工程等方向发展迅猛,各高校不同程度上存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在培养发展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人才能力上明显不匹配。随着广西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以南宁——柳州——桂林为代表的南北轴心城市发展十分迅猛,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在区域发展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的南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地位逐渐呈现,柳州的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广西工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桂林市抓住“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发展契机发展环保型低碳经济。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向南宁、柳州、桂林市聚集,如何为这些城市提供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发展与广西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是广西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 重构办学定位:服务区域经济
      从国外来看,高等教育地方化是一种国际性趋势。美国高等教育从19世纪的州立大学发展到20世纪的社区学院,走的就是地方化道路\[3\]。我国高等学校最合理的体系结构应该是塔式结构,即塔尖部分为国家重点院校,它们承担着精英教育责任;塔身部分为省、地属普通高校中的地方院校,主要承担着大众化教育责任;塔基部分应该是各类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高校,主要承担着技能型劳动人才的培养责任。地方院校分布在塔身和塔基,因此地方院校的定位应该是在技能型劳动人才的培养方面,进一步说,就是应该定位在区域社会服务方面\[4\]。
      高校的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对高校自身发展也很重要,因为从根本上看只有地方高校的专业结构顺应地方发展的要求,高校才会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更多支持。广西南北轴心城市的高校,与广西发展更为紧密、更为迫切的学科,如能源、机械、经济管理等实力不强,有的更是空白;除了广西大学以外,均属教学型大学,在学科实力及科研水平等方面与部委属大学、重点大学有一定差距,在基础性、原创性及国内外重大科技攻关等方面没有优势。由此,必须立足区域经济,强化应用性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要以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试验为主,把着眼点放在与地方企事业单位、政府的合作研究发展方面,解决地方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 构建区域性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
      从培养目标而言,不同的大学都肩负有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特设的功能,同时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对高等教育的推动作用是成正比的。我国高等教育在东、西部的分布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均衡性,东部高等教育明显强于西部;同时,高等教育在省会城市的密度过大,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会城市高校聚集过多,而在地级城市的分布密度过低,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5\]。目前,我国众多城市提出“科教兴市”背景下,高校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只有紧紧围绕区域城市展开,才能更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高校在相同区域内,在不同层面开展竞争合作,优势互补,发挥所长,锁定自己的服务对象,追求个性化发展,建立起一个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高等教育格局\[6\]。
      目前在广西高校现状是:重点院校少,多以地方院校为主;办学层次低,本科院校以教学科研型大学及教学型大学为主,缺少研究型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以发明专利转让率为例,2010年转让率不到20%。广西的高等教育在与全国其他地区的高等教育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从整体上来说是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的,作为广西的高等教育资源又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南宁,处于南北轴心地区的地级城市虽然拥有一定的教育资源和优势,但相比东部地区的地级城市高等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不在南北轴心城市上的高校,高等教育资源更加薄弱。在以地方院校为主的情况下,地方经济与高等院校互动发展的重担在很大程度上压在了地方高校的肩上,迫使我们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特点与优势,主动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来实现互动发展。对于不在南北轴心城市上的高校,则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承担高等教育普及化任务\[6\]。
      每个高校除本身固有的特色以外,在很大程度上立足所在区域的区位因素,才能在特色中体现优势。比如,同样是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侧重于基础教育(中国语言文学)、化学(无机化学、应用化学)、理论物理等学科和专业,而广西师范学院(南宁)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学土地规划学等几个专业颇具特色,两所师范大学在专业建设上的差异,与当地的经济特色、专业背景有着直接关系;同为理工类地方院校,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地学是其传统优势学科,广西工学院(柳州)其特色科学是车辆工程学科,两所学校的地方特色非常突出,尤其是桂林理工大学,通过地学传统学科与其他学科强势交叉、特色集成、优势共享,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有色金属、材料科学、环境工程领域形成了明显的学科优势,实现了“1+1+1>3”的聚合效应。而广西民族大学,则以独特的地域优势打造的民族学(壮学)和东盟语种,成为广西高等教育的亮点。
      (三) 以科研中介机构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与区域外的重点高校相比较,地方高校更加关注本地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具体技术问题,本地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更容易找到价值目标和利益共同点。而以理工类地方高校为主体建立科研中介机构是十分必要的。通过高校设立的科技中介机构,使研发成果技术化、产业化成为可能。同时,由无数个科技中介机构形成的创新产业培育,将改革传统人才培养体制,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例如,桂林理工大学与广西有色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书,以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为载体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及广西有色及贵金属矿产勘查与开发,服务与区域经济建设;高技术研究所则在有色金属矿区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水污染控制、水资源保护等领域为广西环境污染问题提供技术研究支持,合作项目每年多达100余项。新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研究所将“水泥磨内选粉节能技术改造”、“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制备高性能绿色生态水泥”等系列研究成果成功运用于广西、广东、湖南、海南等100多家企业。这些科研中介机构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平台,广大教师在机构中既是科研人员,又是教学骨干,双重身份有机结合,教书育人的同时又为企业排忧解难,对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了避免教师把过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企业服务,很多高校都规定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得低于200-300小时/年,非公务外出时间也不得超过一定的期限。既在制度上保证了教师为社会经济服务,又避免了教师投入企业项目的时间与精力过多而影响教学。
      总之,地方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了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促进了新产品的开发,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地方高等学校在为企业服务中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志昂,范广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3):17
      [2]朱振岳等台州学院人才培养:眼睛向下对接产业校地互动快速转型\[N\]中国教育报,2008-04-29(2)
      [3]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2
      [4]徐同文,以服务区域社会为己任,建设地方高校服务平台\[J\]中国高教研究,2007(02):14-17
      [5]赵宏斌等,我国高校的区域分布研究:基于人口、GDP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7(01):43
      [6]刘娟,高校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的国际趋势及其启示\[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02):16-20
      (责任编辑 东彦)
      

    相关热词搜索: 轴心 高等学校 匹配 体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