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19-04-25 03:21:2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著名学者刘惊铎认为:“体验是道德的本体,道德体验是有魅力的道德教育,道德体验就是回归道德教育真谛的道德教育。”《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许多课文的品德体验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课程实施中,体验活动走过场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其教育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地实现。作为教学中的体验即体验性学习,是指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再造和再创活动,进而产生理性的发展和意义的一种学习方法。笔者认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性学习需把握以下几点。
      一、立足本真课堂,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
      品德教育课程要回归生活,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深入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学习探讨的渴望和积极性,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让孩子终身受益。如果我们把课程实施过程看做是一种生活的话,那么,这个生活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这个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以“生活”为基点,就是摒弃以往把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看成是相互对立的两极,或是以教师为主体,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育和课程(实施)作为一种生活,它既不是学生的单独生活,当然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一个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成员他们在一起生成,推进教育和课程的生活,实现经验的改造。
      品德教育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了课程的基本框架,尤其是结合其中的三个方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确定了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一年级上册的《我从哪里来》一课,较多的教学设计都是把“父母对自己的培养”作为课堂的教学重点来教,而实际上小孩子更能从“生命的孕育过程”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一段剪辑好的“生命的孕育”科教视频,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能给识字不多、理解力不强的一年级小朋友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强大的心灵震撼。配以教师的适当引领,学生自然就认识了生命的来之不易,对于热爱父母、珍爱生命这种情感的激发可说是水到渠成。
      二、精心预设,让品德课堂因生成而更高效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精心预设。但这种“精心”不是体现在只注重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设开放的学法研究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
      教师发现和捕捉到了学生学习动态发展的需求,就能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合理、巧妙的调整和充实,让学生所传递出的信息转化成一种积极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更加贴近教学目标,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如在教学《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在聆听李奶奶痛苦遭遇故事时,我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发现故事的主线——“37处伤痕”, 并让学生担当“引导员”,精心设计如下问题情境:(1)在一个人身上留下37处伤痕,说明侵略者是以怎样的手段对待我们同胞的?(2)在一个妇女身上留下37处伤痕,说明什么?(3)在一个怀有身孕的妇女身上留下37处伤痕,你认为他们是怎样的人?(4)此时此刻,你想对侵略者们说些什么?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推进,让惨痛的日本侵略者伤害中国人民的历史事实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的震惊中外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强国之心。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很好地体现了《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采用互动的课堂模式,提倡开放的学习方式,实施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有效学习”的要求。学生处于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他们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中,因此学生可以在对话中跳出本课的内容,很自然、很流畅地表达出他们想表达的内容。这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重组教材,让品德课堂更精彩
      现行使用的小学品德教材,其可塑性很大,编者为我们提供了开放性的教材,为师生在教学文本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下了空间。《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教学内容量多而散,并且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我们应以课标为纲,遵循学生实际生活的逻辑,注重学生生活的教育价值。那么,如何拉近“教材中的儿童”和“教室中的儿童”在学习生活上的距离,使之在心灵上能互相碰撞,在情感上能产生共鸣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握、处理好教材,使教材成为师生之间在学习活动中的中介与桥梁。
      在《李奶奶的伤痕》之“数不清的罪行”的教学中,我就大胆地进行了教材的重组,把课本上的材料加上教师的拓展,分成“惨不忍睹的历史画面”“李奶奶不堪回首的历史事件”和“触目惊心的历史数字”三大块内容,这样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面”到历史事件中的李奶奶这个“点”,再通过学生们的“小小举证会”回到抗日战争这个“面”,把所有资料都进行分类:小孩哭泣的悲伤图片、残忍的杀人比赛、恐怖的细菌伤害……让学生打心底发出对侵华日军的愤恨。这样教学,便于学生从大量的历史事实中找到目标,教学过程集中而富有成效。
      总之,学生智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完善都只有通过体验活动才能实现;只有在体验中,学生才能得到更好、更快、更有效的发展。“为学生的体验而教”应成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座右铭。
      (责编 刘宇帆)

    相关热词搜索: 品德 性学 体验 小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