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论美国黑人文学作品中自我意识的探索历程]从自我意识分析自己

    时间:2019-04-21 03:25:5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730000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苗琳   [摘要]美国黑人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示了广大黑人为争取自由、平等和权力而进行的艰苦而又漫长的历程。本文试从美国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探讨这一过程中黑人自我意识的变化。
      [关键词]黑人文学自我意识探索阶段
      一、引言
      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背景的差异,它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早期的萌芽到19时间末的反蓄奴文学,再到20世纪前期的反抗阶级,最后到20世纪后期的理性思考阶级。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展示了黑人自我意识不断深入提升的全过程。
      二、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黑人自我意识
      自1619年第一批黑人被带到北美大陆以来,黑人奴隶便开始了艰辛而又悲惨的非人般的生活。黑人仅仅被当做一种劳动工具,受尽剥削和压迫,毫无人身自由。因此,在这严酷的种族压迫和严酷的生存环境下,早期的黑人处于“失声的自我空白之中”,黑人意识尚未觉醒。
      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反奴隶斗争的深入,黑人文学也不断发展,以争取人权和自由为主题的作品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杜波伊斯的《黑人的灵魂》。全书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面貌及美国种族主义的罪恶本质,批评了以布克•华盛顿为代表的妥协主义路线,强调了黑人的权力。在这本书中,他曾对黑人的性格,即二重性作了深刻的概括:美国人、黑人:两个灵魂,两个思想,两种不可调和的斗争,一个黑色身体中的两个敌对理想……美国黑人的历史就是这样斗争的历史—渴望成为有自我意识的人。正是对自由主流文化的这种复杂情感,促进了黑人自我意识探索的深入。
      然而,20世纪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才标志了黑人文学的真正形成。当是,聚集在纽约哈莱姆区的一大批作家群体,以亲历的美国广大黑人在种族歧视下的悲惨境遇为题材进行创作,极大的促进了黑人作家自我意识的增强,唤醒了黑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哈莱姆文艺复兴“持续了将近20年,到了30年代后期,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动荡使黑人的生存状况更加恶化,这一残酷的现实使大批作家思想上出现了左倾的转向。黑人文学越来越多的反映黑人工人阶级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抗争。
      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别格•托马斯是一个居住在芝加哥贫民窟的黑人青年,饱尝了贫困和失业的滋味。在慈善机关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再服人道尔顿家做司机兼锅炉工的差事。一天深夜别格开车送醉酒的玛丽回家,下车后他不得已将她扶回卧室。正在这时,道尔顿服人来的女儿房间,别格担心玛丽出声,自己就会因深夜闯入白种女人的卧室而被处死,却不幸将其活活闷死。事后恐惧的别格踏上了逃亡的道路,最终还是被警方逮捕并判处死刑。在这部小说里,赖特以震撼人心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真实的再现了黑人青年别格在种族歧视和悲惨生活下的压迫下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土生子》这部小说指出了黑人的残暴并非天生,而是由美国社会的罪恶的种族制度造成的。这部小说对美国的社会种族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评,释放了黑人心中压抑已久的愤怒,极大的增强了黑人的反抗意识和自我意识。
      到了20世纪50年代,拉尔夫•埃里森又以其《隐身人》再次推动了黑人对自我意识的探索。通过对黑人青年种种不幸遭遇的描述,埃里森在种族问题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小说的主人公努力的寻找自己生存的价值,希望得到认可,但苦苦的追求却最终以失败告终,最终不得不选择在地下生活。这部小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即黑人最大的痛苦不是来自白人社会的残酷迫害,而是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存在价值得不到白人社会的认可。因此,作者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上表达了广大黑人群体希望得到尊重与承认的心声。
      60年代以后,随着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黑人文学也获得迅速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为托尼•莫里森。她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兼具黑人和妇女双重弱势群体的心声。正如托尼•莫里森所说的:“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进入白人和男性所不能到达的一个宽广的领域。”莫里森的创作主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二是对黑人传统文化的追寻与继承。
      她一方面关注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性别与种族的双重压迫,揭露了她们内心的辛酸与悲愤,展现了她们悲惨的人生经历,增强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及反抗意识。代表作《最蓝的眼睛》讲述了12岁的黑人女孩佩科拉在一年中的生活经历。一直生活在冷漠粗暴的世界中的佩科拉以为这一切令人难堪的遭遇都缘于自己是一个相貌丑陋的黑人女孩,因此祈求上帝赠与她一双蓝眼睛来得到他人的关爱,然而悲惨的遭遇及残酷的现实却导致她彻底的自我崩溃。
      另一方面,她也注重对整个黑人民族发展的历史的探索。通过对百年来祖先们在美国社会的奋斗历史的追溯,唤起广大黑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及民族自豪感、作品《所罗门之歌》突出描写了黑人男性青年奶娃寻求自我成长过程和这个黑人家庭百年来的历史,表现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文化根源的追寻,极大的提高了广大黑人的民族意识。她旨在向读者表达这样的思想:忘却和拒绝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美国黑人应该把自己和非洲祖先联系在一起,继承祖先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结语
      17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黑人文学作品展现了美国黑人自我意识经历了从血泪史到抗议再到觉醒的发展过程,完成了从追求自身解放到改造社会再到追寻精神归宿的演变。随着黑人处境的不断改善及美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融合,黑人文学及黑人自我意识也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欧美文学:人的主题史。王志耕,徐清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8
      【2】W.E.B.Dubois,The souls ofBlack Folk,NewYork:New American Library,1969
      【3】GuthrieD Taylor An Interview with Toni Morrissom,Jackson:Mississippi Vniversity Bress,1994
      作者简介:张苗琳(1988—)女汉河南郑州人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文学作品 自我意识 历程 探索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