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史铁生的苦难意识】 苦难意识的价值

    时间:2019-04-11 03:13:4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史铁生作为一名残疾作家,他用自己身体的残疾来剖析丈量着人类的 残疾,众多文学研究者从不同的层面来剖析,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研究者对史铁生苦难意识研究不够深入, 笔者就从残疾苦难、人生困境中的三种根本困境孤独、欲望、恐惧等方面探究史铁生的苦难意识。
      关键词:残疾苦难 人生困境 孤独 痛苦 恐惧
      从史铁生的作品中,可以读出他认知理解体验苦难的轨迹:从逃避苦难到正视苦难、与苦难周旋,最后从容接纳苦难;由个体残疾升华到全人类的残缺、局限及困境。在这种认识的转变过程中,史铁生历经痛苦挣扎而终至坦然,并藉此认识而冲出“残疾”的围困,成为一个超越“残疾”的勇者、智者。残疾苦难是史铁生思考得最多、最为深入的问题之一,是史铁生作品的重要主题。
      一、残疾苦难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没有了双腿”。残疾就是这样无情地摧毁了他的人生理想,给他的黄金时段过早地划上了句号,给他以致命的打击,更将他从普通人变成“另类人”,并从此贴上了“残疾”的标签。正因为如此,残疾成为史铁生创作的重要话题,深切关注并深入思考残疾问题自始至终地贯穿着他的创作过程,渗透到他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意识中。
      充满憧憬、激情四射与双腿瘫痪的巨大反差使史铁生无法接受,他在早期很多作品中都透露出对“残疾” 的怨恨和“暴怒”。如《秋天的怀念》中写自己不可遏制的暴怒场面:“双腿残废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又如史铁生借助《没有太阳的角落》里三个残疾年轻人和《山顶上的传说》里执着找寻鸽子的双腿瘫痪小伙因为追求爱情而遭受的不平等歧视而内心充满苦痛;借助《夏天的玫瑰》中卖风车的残疾老人用铜牛宣泄对健壮双腿的渴望,质疑命运的不公;借助《来到人间》里敏感聪慧的侏儒小女孩要承担世俗鄙视偏见的目光而不满……;无论是《原罪》里全身瘫痪只能躺在床上为孩子们编织着美丽童话的十叔和《宿命》中那个有因“一个闷狗屁”而“被种在了病床上”的年轻教师;还是《午餐半小时》整天蛰伏在街道小厂里的瘫痪者和《命若琴弦》里终日在苍茫的群山间为衣食而奔走的瞎眼说书人,都呈现出一种共同的伤感基调,流露出史铁生发自肺腑的的忧郁之情感。这些故事是作者自我悲剧命运的写照:自我情感的对应和宣泄,同时舒解内心深处的愤怒和不公。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没有了双腿”,史铁生彷徨过,拷问过,身心都经过了一个艰难的跋涉。在跋涉中,以笔为拐杖艰难地测探着这一个特殊残疾群体的心理特征与其遭遇的社会现实,记录了自己对身体残疾及人生残疾思考的深化过程。“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和“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通过假设反问可以看出史铁生对残疾和苦难已不再怨恨而是坦然接受。在记者问他对自己的病是甚么态度时,史铁生说:是敬重,敬重它,“把它看作一个强大的对手,看作是命运对你的锤炼”。正是有了这种宁静的心态和豪迈的气概,史铁生才不至于深陷绝望而自暴自弃,而是通过敢于正视自身的残疾和接受由此而来的苦难并与之抗争,使得史铁生从困境中突围,超越自身的残疾、超脱人生的苦难。《命若琴弦》开头描述“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中老瞎子用“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史铁生借老瞎子地微笑着从容弹奏弦乐,去面对挫折,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去接受幸福的方式去亲传给小瞎子用微笑去唱生活的歌谣,促使人能超越自身的残疾、超脱人生的苦难,生命有了存在的魅力。
      二、人生困境
      在《自言自语》中,史铁生指出了人与生俱来的三种根本困境: 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上帝用这三种东西来折磨我们”,在史铁生看来,这三种困境是无法摆脱的是永恒的,每一种都意味着生命的残缺、人类的局限。
      (一)难沟通的孤独
      史铁生对于孤独有他独到的见解,孤独不等于寂寞,无论日理万机还是无所事事都会感到孤独;孤独也不等于孤单,无论门庭若市还是门可罗雀都会感到孤独;孤独更不等于无聊和空虚,孤独的心必是饱满自得的心,饱满得要溢出来要涌出去,非常渴望别人的呼应、收留和理解。孤独既不是生理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孤独是心灵问题,是心灵间的隔膜与歧视甚或心灵间的战争与戎害所致,人与人之间真心难见的隔膜。”
      可见,孤独是人与生俱来的困境,孤独是摧毁了人际交往的桥梁的封闭,是切断了思想情感的传递与交流的纽带的隔离。在《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中,夫妻两人只有在电话中才敢愉悦地谈论现实生活中不敢袒露的真心。就像现实生活中有些夫妻、父子或母子一样自以为互不认识才敢在QQ上肆无忌惮地真诚地愉快的聊天,而当面形如路人,人心孤独至此。为了阐释孤独,史铁生引入了“墙”的意象。《墙下短记》中的青灰色“高墙”断了回家的念头,使“我”倍感恐怖和孤独。在《务虚笔记》中,作者借用传说中灌满大量沙子防止犯人逃跑的“墙”,这些“墙”象征无处不在的“屏障”、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条条框框,使孤独成了无所不在的心灵监狱。
      (二)赶欲望的痛苦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着怎样的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这是承认人类欲望存在的意义,欲望推动了人类历史向前进化和发展。但“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有欲望就有痛苦。史铁生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以及《毒药》、《命若琴弦》、《好运设计》、《欲望》、《写作之夜》、《记忆迷宫》等诸多作品中都阐释了欲望是痛苦之源。小说《毒药》中人们因有养出畸形的怪鱼的病态欲望而不安、烦躁和恐惧。《命若琴弦》中因重见光明的欲望破灭迅速衰老。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中的人物,都是欲望的化身,都因欲望而痛苦不堪:为消除儿时遭受歧视的愤恨的画家对深爱着自己的女教师O只有征服的欲望;诗人L既想充当信奉爱与诚实的君子,又掩盖不了好色的兽性,以致于他终生都在灵与肉的冲突中饱受煎熬;残疾人C、从政者、医生以及N的父亲都有因难以实现的欲望而痛苦不堪,这些被各种欲望奴役的各色人物,虽饱受了痛苦的万般折磨,但也没能挣脱人生的困境。
      (三)走向死的恐惧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表达了死亡的认知: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其实厘清生死的过程中也是透彻人生缺陷的过程,只有清晰了死的必然,才能感知活的意义和可贵,才可能洞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实际上,史铁生认为“人生来本不想死。可是人出生来就必然在走向死亡。这意味着恐惧。”在史铁生笔下真实地描摹了人们在面对未知的死亡的恐惧与害怕,并透析了各种各样的害怕死亡耐人寻味的心理:行恶者怕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行善者怕进入虚无缥缈的假天堂,潇洒者担心来世投错胎不洒脱不逍遥。英雄豪杰皇亲贵族更恐惧死亡,因死后一切归零所以古代皇帝炼长生药修长生术,总之,各行各业伟大平凡的人在面对死亡时都有莫名的恐惧,死之可怕显现出人的本源弱点。
      死亡泰山般地压在各种各样人的头顶,幽灵般潜入他们的内心深处,看似坚不可摧的信念在必然降临的死亡的面前变得不堪一击,使人堕入万劫不复的绝境。《中篇1或短篇4·局部》中的“我”当初因为受不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再加上害怕恐俱死而投降了,成了背信弃义的叛徒。对于生的无限渴求,如履薄冰坐卧不宁的几十年逃亡生涯,更加深了叛徒“我”对死的恐惧。《务虚笔记》中那位葵林里的女人,尽管她曾经有值得骄傲浪漫的革命史曾经是为革命而英勇不屈的女中豪杰,但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时同样不能有效地抵制生的欲望死的恐惧而沦为叛徒……
      “孤独”、“痛苦”、“恐惧”,这是人生常态的三大根本性困境,史铁生有着真切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他与生俱来,对任何人一律平等,不因历史背景、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的异同而有无。这三大局限和缺陷不断给我们制造着各种无穷无尽的烦恼和困苦,但同时它也造就着寻求幸福的契机和超越自我的机遇。

    相关热词搜索: 苦难 意识 史铁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