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小品《送水工》的符号学分析|本山的春晚小品全集

    时间:2019-04-05 03:15:0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运用索绪尔的二分法,并结合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分析赵本山小品《送水工》中的能指对象、所指对象,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二次指涉、非充分性能指、歧义的能指、能指与所指的对称和不对称、能指代换、能指掩盖,无法掩盖所指。最后,得出导致该小品出现丰富戏剧性效果的缘由:当小品中的能指与所指出现矛盾,即产生戏剧冲突,从而增强小品的喜剧效果。
      关键词:送水工;符号学;能指;所指
      中图分类号:B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70-01
      索绪尔认为能指和所指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不可分离。因而如果要丰富某事物的意义,就要增加其所指来实现,而所指的增加势必要通过能指的增加来达到。虽然能指与所指构成一体不可分割,但能指与所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它取决于能指的充分与否,非充分性的能指往往对应多重或歧义的所指。但有时能指的明确而所指却出现了二次指涉,并且为了烘托小品的喜剧效果,也可能出现能指的不断代换,所指亦不断变换,增强关注对某一个观念的认识。但能指与所指的呈现越明确,则符号化得越彻底,而赵本山的成功则在于其出色地塑造了“农村憨老头儿”、“大忽悠”的两个能指,其所指意向特别明确,由于他的名气,小品几乎成了赵氏的所指。
      一、能指的充分与非充分性
      小品《送水工》的开端,赵本山一瘸一拐地边走边说着:“一米六、一米七”。此内容一出即引起观者的笑声和掌声。在这里的能指对象是赵本山,而所指对象却是有双重的,一是单一的身高尺寸,二是范伟曾经的上当受骗事件。明确的能指对象却造成了所指的二次指涉,因而使小品开场就赢得足够的喜剧感。而非充分性的能指组合则直接导致了所指的不同,因而便产生了歧义。这种情况在小品中的体现,有一处可见。服务员小姐拿起酒瓶问:“开吗?”赵本山说:“开”。此时的“开”是非充分的能指,因为这个“开”字,可指后来的“开玩笑”,亦可指此时的“开酒瓶”。这种非充分性的能指就造成了所指有很大差异。但同时,非充分性的能指并不影响所指的呈现。如小品中儿子归来时,只有声音流“叮咚”,虽有能指“开门动作”,但没有实物的所指,而此处不充分的能指,并不影响所指的呈现。此类现象在中国古代戏曲艺术里就有较多的呈现,如“策马扬鞭”,只有相应的人物动作而没有真正的马匹,却丝毫不影响观众对精彩戏曲内容的理解,这种手法在修辞学里被称之换喻的修辞方式。
      歧义的能指在语用学上称之为指代干涉或指代干扰,在小品中如赵本山口中的“送水工”,与高秀敏所说的“水利工程师”,前后形成干扰,意在形成儿子对父亲工作情况的理解。而在“古诗”与“古尸”的对话中,此时能指是以声音流的方式呈现,故而出现了二次指称,也就是歧义的所指。在所指的范围里能指出错,所指也会跟着出错,于是就出现了由“古诗”到“床前明月光”的打油诗。增加戏剧化的矛盾冲突,引起精彩的喜剧效果。
      二、能指与所指的对称及能指的不断代换或掩盖
      小品在历经了数次能指与所指的不对称导致的戏剧冲突引起喜剧效果之后,于小品的结尾处,整个戏剧的感情升华至顶,十分煽情。这是由对称的能指与所指所带来的精彩展示。此时的能指对象有母亲缝制的许多衣服、儿子与母亲的拥抱,以及一首歌咏母爱的音乐,相对应的所指却是儿子对母亲情感的表现、一般意义的母亲、小品中的母亲。在儿子对母亲的拥抱中,感情的所指是儿子对母亲爱的表达,也即是动作的发起者与感情的发起者之间是对称的。
      但当能指与所指不再仅是对称的关系,而是能指的不断代换,此时所起的作用则是加深观众的印象,当然也是为烘托整个戏剧的主旋律而设。如小品中,在儿子与父亲的对话中,关于儿子的研究内容时不断出现能指之间的代换,“木乃伊→姨→姨奶→爹”,这样的代换过程,不仅是为了与小品中关于儿子对真假爹的判断是否有意识,而且是否使父亲处于危险处境的一个影射,儿子与父亲由对象判断误解成亲属判断,范伟看似的一时口误“木姨奶”,也是为了增强关众对其亲属观念认识。
      小品中,当父亲一身西部牛仔的装束打扮完毕,引起观众的捧腹大笑。此时的能指是牛仔装扮的父亲,所指却依然是送水工的父亲。虽然其能指得到了掩盖,然而所指却没有掩盖,只是掩盖了部分指号,更不是身份(送水工身份)的掩盖。因而能指的变化加强或导致所指的变化,更增强了小品的喜剧程度。
      三、结论
      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仅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了《送水工》小品喜剧的重要因素——冲突,及其所产生喜剧效果的不同,即能指与所指的不对称性越强则其喜剧感也越发强烈。这种喜剧效应显然不是随意创作的结果,它自然有着其自身的规律需要我们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而优秀小品剧作的呈现则是对这种深层次表现把握的准确和高明的表现。
      
      参考文献:
      [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相关热词搜索: 符号学 小品 送水 分析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