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山鸡退出江湖是哪一部_文学的江湖属于“山鸡”

    时间:2019-03-29 03:30:5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中间代作家”概念的提出更多是一种商业手段,但是就这些60后、70中的作家来说,  他们无疑是一支文学的生力军,历经生活和写作的磨砺,  此时正到了他们集中爆发的时候。正如在接受我们采访时作家阿乙说的,“第一代文字大佬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功业,告退江湖,‘中间代’的作家们就像‘山鸡’这样的第二代大佬,还要拼搏,还要混一个街头的统治权,还要为文学史的份额而奋斗。”
      中间代 老男孩
      那是过去中国随处可见的县城,在泥泞的街道旁,耷拉着参差不齐的两三层小楼,每逢下雨,雨水裹着屋顶的尘土从瓦缝流下,滴落在街沿上。在阿乙听来,雨声滴落的声音犹如钟表行走的嘀嗒声响,永恒而慵懒。百无聊赖的老人坐在门口双目无神,在他们身后的堂屋里,摆放着一把早已为自己买好的棺材。
      阿乙说:“县城是一个容器,充满了梦想到外地发展的人,也充满了乡下到县城的人。”阿乙则二者兼备。初二从乡中学转学到县二中,考上警校,毕业后成为“警察艾国柱”。某天,警察艾国柱与副所长、所长、调研员一起打麻将。所长提出换位子,重掷骰子之后,四人按顺时针方向各自往下轮一位,这一刻,艾国柱看到了他极度无聊的永生,于是决定打碎铁饭碗,从县城出走。从此警察艾国柱死去了,作家阿乙则活了下来。
      虽然从县城离开,但那个记忆里湿嗒嗒的县城则留在他的作品中,成为他小说灵感的来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逝去的县城在阿乙的小说中得到永生。
      在李海鹏二十几岁时,脑海里已经构想出一部充满古典主义美学的小说。后来他做了记者,周围人问他,为什么不开始写小说。他总是回答,还有这部小说没有写。渐渐地,这部小说成为他心中块垒。为了完成自己二十几岁时的夙愿,李海鹏最终写成他的第一部小说《晚来寂静》。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部小说有不属于今天这个时代的美感。在序言里,他如此写道:“多年以来,一个画面在我的头脑中萦绕不去:一个读高一的男孩背靠在铁路桥上的栏杆上,火车驶近,桥面隐约震颤起来。那段时间他对这种震颤着迷,总去那桥上。他长什么样?我不太关心。但我知道他对这个世界不习惯,茫然,想走,无处去。我还知道,有朝一日他会成为我小说里的主人公。”这个在李海鹏脑海中萦绕了十几年的少年被他取名为夏冲,在书中的“圆石城”里,度过了他的青春期。
      而在盛可以眼中,自己的青春期犹如一座荒芜的山,充满迷惘、苦闷、焦灼以及无能为力。乡下女孩早婚,今天还花枝招展,转眼变成一个邋遢女人,循规蹈矩的生活让盛可以在童年时期就梦想离开,去陌生的远方。十岁那年,她从一条河的这头游至河的那端,发现对岸也没有任何差别,于是她知道,自己还走得不够远,终于在19岁那年,盛可以抓住机会远走高飞。当她现在打开童年记忆,远望故乡时,她却发现那段时期从一座荒芜的山变成一座宝矿。十年的写作经验,只是让她将宝矿挖出一个小角。
      更毋需提路内笔下永远的技校少年路小路,冯唐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曹寇笔下的少年们,则挣扎在城乡接合部,烦闷无聊。在这些被冠之以“中间代作家”的作家群落中,青春成长成为他们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在冯唐看来,这是因为已经步入中年的“中间代”们正加紧回忆。
      对许多中间代作家来说,写作更容易从个人体验出发,关注自身,关注个体的成长和个人情感的表述。冯唐如此描述个人体验对创作的影响:“个人体验是一个作家能抓住的最接近真实的东西。”曹寇则说:“没有个人体验,任何文学创作都是空谈。”而厄普代克的“兔子三部曲”中的一句话让李海鹏记忆深刻:“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检点你的仓库。”
      青春期的经历正如仓库中最珍贵、也最唾手可得的财富。但与过早拥抱商业的80后作家相比,中间代笔下的青春毫无矫饰意味可言,在这些真实的青春里,往往生出一股残酷的诗意。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对于这些“老男孩”来说,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人试图将这个题材永远进行到底。路内认为“只会写自己成长经历的作家”是一句双重骂人语,李海鹏写《晚来寂静》只是想要将心中一块大石头落地。换句话说,青春成长题材,远远无法满足大多数中间代作家的写作野心。
      全副武装的夜行军
      尝试去定义“中间代”并不是一件讨好的事情。在阿乙看来,中间代作家各有各擅长的一面:“每个人都有自己写作的场,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共和国。冯唐偏向于他的趣味,苗炜偏向于城市里精英的生活状态,路内是技校青年的青春暴力,而我则永远是在一个小镇里发生一件关于底层人的罪案。”他觉得这样挺好,“就像去动物园,如果全都是猴子,那有什么意思。”
      事实上,“中间代”概念的提出,源自出版机构“铁葫芦”想要将一批作者作为一个群体推入到市场的考虑,它本身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作为“铁葫芦”的文学主编,阿乙承认自己是“中间代”概念的推手之一。在《天南》杂志做执行主编的时候,阿乙已经意识到70后作家是一支文学的有生力量。按照生态法则,他们已经到了爆发的时候,而现在则需要把他们综合起来。“把七八个人、十几个人团在一起,里面只要有一两个人爆炸了,影响就很可观,否则就算有一两个作家爆炸了,也不会引起大家对一个群体的关注。”
      盛可以在这个群体中,隐约看见他们都是全副武装的夜行军。她认为中间代作家都有自己心中的堡垒,对文学的纯正品质有一种近乎极端的追求。“这一代作家最大的特点是对于当下的介入,对现实社会的敏感,对生活本质的把握。”她承认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路数,但相同点是都会专注内心与人性冲突,追求语言风格与文本形式。
      或许正是因为中间代个人化的写作方式,让许多作家并不愿意被划入某一阵营中。冯唐认为“社会和出版界或许需要一个统称,如此好简单分类,但写作是个很个体的行为。”李海鹏同样对这个提法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出版商生造出的一个概念。
      中间代概念提出的背后,固然有出版商出于市场的考虑,但是就这代人的境遇来说,却多有相似。比如他们大多并非专职写作,许多人都拥有媒体从业经历:阿乙做过体育记者,苗炜是《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海鹏则曾是《南方周末》的高级记者。   在李海鹏上高中的时候,文学还是一个好行当,当时余华、格非、莫言等一批作家已经被推上文学高位。然而到了他大学毕业的时候,他知道,如果他对自己的父母和当时的女朋友说,自己要去写小说,他们一定会疯掉。“我觉得那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文学地位最低的时候,文学就跟狗屎一样。”最终他选择进入传媒行业,因为至少在当时看来,这个行业还是非常酷的。
      许多受到当年风尚影响而成为文学青年的人,在大学毕业以后不得不选择进入传媒行业,在李海鹏看来,这一选择是迫于无奈。整个周期一直到前几年才结束,结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文学的地位提高了,而是这批人开始觉得生活的压力没有那么大了。阿乙也有相似的感受,“过去最害怕的是失去工作,但现在我如果钱花光了,再找一份工作就行了。”
      中间代作家的另一共性,在于他们的阅读经验大多来自外国文学。冯唐坦陈:“不能否认,外国现代文学比中国现代文学丰富很多,向外国现代文学学习绝对有好处。不能否认,“文革”十年几乎割裂了文脉,我们对于优美的古代汉语继承不够。”而曹寇说得更加极端:“当代文学传统可谓‘认贼做父’,因为我们的亲生父亲早已被我们杀死了。”
      在高一暑假之前,李海鹏看得最多的是《人民文学》《当代》《收获》这样的中国文学期刊,后来他买了一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选》,里面收录了艾略特的《荒原》。那时候他看不懂,又觉得每一句都不错,于是每天晚上都看,整整看了一个暑假,看明白了。从那时候起,李海鹏开始觉得国外的文学比国内的文学好很多。他认为国外文学的优势在于它很高尚,通俗地讲就是让人感受到精神的洗礼。而中国的小说,会让人觉得是在一个非常庸俗的轨道运行。
      或许正是因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不满,让中间代作家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汉语写作风格。他们不悖逆内心,不迎合读者,以一种个人化和先锋化的态势,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学王国。
      文学在“中间代”这里不会死
      在一间旧式大厅里,吱呀转动的电扇,在围坐在圆桌旁的大佬脸上投下阴影,却依旧遮不住他们脸上的倦容。在江湖打拼太久,他们已经获得能够获得的所有荣誉。而在大厅外,一群新兵正在江湖上拼杀,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在阿乙眼中,这画面便是当下文学“江湖”的写照,“第一代大佬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功业,告退江湖,像‘山鸡’这样的第二代大佬,还要拼搏,还要混一个街头的统治权,还要为文学史的份额而奋斗。”
      在中间代这一概念提出后,其尴尬处境便被屡屡提及。一方面60后作家如余华、格非、苏童等曾以先锋反叛的态度出现在文学界,并在当代文学的黄金时代迅速地消费掉人们对于纯文学的热爱。另一方面以郭敬明、韩寒为代表的80后作家急速蹿红,在商业市场上攻城掠地。唯有70后成为夹心层,长时间以来在文学和商业上两头都不讨好。
      然而在盛可以看来,这种描述不但过于表面化,而且并不客观:“写作才华不是外界给予的,是内在的。一个人的写作就像一幅卷轴,这个卷轴你能展开多远,十米,一百米,或者远得伸展到天边,全看自己的创造。”曹寇则认为权力和利益是写作身外之物,所谓的尴尬描述不过是人们基于势利和野心的妄言。即便是中间代作家中最早获得认可的冯唐,也不认为早成名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严肃写作不是欺世盗名,不是短跑。‘夫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
      因此“山鸡上位”这样的戏码即便在现实中发生,也很可能并非中间代作家刻意所为。与对权力和利益的疏远相辅相成的,是他们对于文学本质的追求。据阿乙说,冯唐在每写一部长篇之前,都会先写一篇短篇搭好骨架,然后拼命地钻研古书,以熟悉古代的情景。为了写出《不二》薄薄一本,冯唐花费了四年时间。李海鹏为了写《晚来寂静》,辞职在家一年,几乎闭门不出。而阿乙自己也有两三年几乎没有休过假,礼拜一到礼拜五给人打工,礼拜六礼拜天自己写作。“如果突然有一天,一个人走进来对这批人说:你们写作既没有出版机会,也没有发表机会,没有一分钱。肯定没有一个人会逃走。”阿乙说。
      或许正是因为其文学写作的纯粹性,以及他们严谨认真的态度,反倒让作品为其发声,获取了不少关注。“铁葫芦”刚刚出版的一系列中间代作品,如路内的《云中人》、曹寇的《屋顶上的一棵树》,销量甚至已经超越了很多中国知名大作家的作品销量。阿乙的《鸟看见了我》卖了差不多五万册,接近一本畅销书的销量。
      在阿乙看来,在未来五到八年的时间里,中间代作家会像一串鞭炮一样,进入他们的爆发期。他们人生中最好的作品也一定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因此阿乙认为“中间代”这个概念重点并不在概念本身,而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告诉大家这批人正处于一个行星爆炸的过程中,你再不关注他们,就可能错过他们人生最美的作品。阿乙所在的“铁葫芦”也计划长期关注这批作家,同时还包括80后中开始显露出写作实力的年轻作家。“这个概念很开放,不是一个排行榜,也不是排坐坐。它是一个提醒,文学在70后里不会死,在80后这代人里也不会死。”
      但对于大多数中间代的作家来说,他们并不关心这个问题。写作是兴趣,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李海鹏还沉浸在写完《晚来寂静》后的自由状态之中,在他的计划里,还有许多类型各不相同的小说想写。而冯唐则并不希望在他死前将写作体系定型,而将自己置于永恒的探索之中。盛可以对自己和未来的某部作品一直怀着新鲜、好奇和迫不及待。阿乙则着迷于搭建自己的文学县城,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这座地下宫殿。
      谈到未来中间代在文学写作上可能取得的成就,阿乙说道:“他们能够提供汉语写作的范本。”

    相关热词搜索: 山鸡 江湖 文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