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读淮阴侯列传有感_读《淮阴侯列传》

    时间:2019-03-25 03:33:5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在《史记》一书中,《淮阴侯列传》与《李将军列传》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篇章,这些年来,也读过多次,最初尚不清楚自己何以喜欢,只是朦朦胧胧地感觉其中蕴涵一股不可遏抑的愤懑。后来年齿渐增,体验遂多,慢慢地也深入到了太史公的心境当中,越发沉溺于文字中所附着的感慨当中了。
      其实作为正规的历史著作,未必用得着大发感触,因为毕竟史学不能等同于散文。然而太史公特殊的人生经历也就注定了他难免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心灵,本来他的写史动机不过是接过父亲的遗愿,完备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但是在经历“李陵之祸”后,其形体乃至于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于是心情也大不同于往常,修史的动机也因此相应地作了调整,痛苦的心灵于是淹没在文字里不可自拔。我读《史记》就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一方面当成信史来读,另一方面,我宁愿把这煌煌五十万言当成覆盖着太史公平生苦楚的心灵史。
      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使自己永垂后世,那个满身萧瑟的巨人,面对着时人的侮辱抑或不解乃至不屑,究竟是如何独咽了屈辱的泪水,以无比坚毅的心志去描绘华夏的辉煌呢?一个人太苦,是需要发泄需要倾吐的,然而太史公天赋太高,稍稍一倾吐,他的文学气质即洋溢简上,后人大可不必用眼去看,而用心灵去体味,即可于文字间触摸到一种悲壮之美。
      后来,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喜欢《淮阴侯列传》与《李将军列传》了,因为无论是韩信,还是李广都是悲情的英雄。整部《史记》,最能打动人心的正是这样的悲情人物。
      然而英雄毕竟是英雄,大凡英雄之人则必有非凡之举,或天生雄杰,英不可逼;相反,则落魄无比,仿佛无药可救,后者在我看来,毋宁是一种颇具文学色彩的铺垫: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竞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于是信孰视之,倪出�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甫一出场,太史公就给他奠定了一种委琐不堪的基调,这与李广将军的出场大相径庭。韩信“贫无行”,别人都很讨厌他,最后竟到了将要饿死的地步。先是被亭长之妻羞辱,然后被漂母斥责,最后是被恶少所欺,韩信仿佛都能平静接受,然而细细品味,则发现绝不如此,亭长之妻不为韩信准备食物后,韩信的反应是“知其意,怒,竟绝去”,从他的反应中则能看出那种被隐匿着的磊落之气;当他受漂母一饭之恩后,慷慨允诺“吾必有以重报母”,话语当中也自有无比的抱负。而恶少当众羞辱他的时候,韩信也曾“孰视之”,“孰”字通“熟”,即为看了很久之意。我常常觉得这一个“孰”用得最妙,在这久久对视之时,韩信未必不曾动了杀机,但是最终理智战胜了冲动。多年以后,韩信裂土封王,荣归故里时: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日:“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我每读到此处,常常就能联系到太史公自身的境遇。作为堂堂太史,竟遭受了任何男人都无法面对的官刑,常常想象太史公竟是如何以堪?如果不是身负父亲的重托,如果不是为一部史家绝唱得以垂世,他宁不能一死了之?非必得以残躯蒙羞于世?然而,所谓“杀之无名”,所以只能是“忍而就于此”。
      我们可以读一读太史公的另一名篇《报任安书》,那种椎心泣血的控诉或许就是最好的注解。所谓“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但是“人固有一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在辱和忍的权衡中,太史公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他“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发生在韩信身上的这一细节,与其说是真实发生的事实,倒不如认为太史公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牟。
      在辱和忍的权衡中,太史公也让韩信选择了后者,因为只有忍一时之辱,他才能做到功盖天下,名称寰宇。韩信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家,可以说在楚汉争雄之际,就指挥的从容完美与达到的效果而言,无人敢出韩信之右。所以太史公也不吝笔墨,一笔一笔精心地描绘韩信布下的棋局。出陈仓、定三秦、破代、攻魏、拔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几乎全无败绩。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譬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十面埋伏”等军事典故也部为韩信所留。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军事奇才。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部是战争史上的杰作。韩信一生,纵横天下,实在是无人敢樱其锋。譬如井陉一战,韩信背水列阵,他的将军们尽是大惊失色,没有一个人服气。理由是违反“右倍山陵,前左水泽”的兵法常例。但韩信却成竹在胸地与诸将约定破赵会食。结果出乎诸将所料,汉军勇不可挡,赵军一触即溃。其中的原委,韩信事后在诸将追问下才全盘托出: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日“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平!
      一时诸将皆服。
      我以前常常在井陉过来过去,但窥得群山险要,碧溪围绕,正是英雄骋武之所。两千多年过去了,英雄之气却不曾衰减。现今靠近井陉火车站的一侧,画有韩信按剑凝眸的壁像,使人见之神往不已。
      太史公也承认韩信功绩奇伟。但是他认为韩信的缺点在于太过骄傲,他说: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然而韩信就是韩信,如果他不骄傲,也就没有了韩信的姿态与神采。没有了个性,或许就根本不具备参与游戏的资格。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韩信的个性与才能,萧何最钦佩,同时也最担忧,萧何如此,刘邦又何尝不是?当韩信死后,刘邦的表情竟是“且喜且怜之”,由此可见一斑。
      我一向喜欢韩信的高傲,那是出于一种对于自身才华乃至生命的自信和自尊,即便是死,也从没有削减了些许英雄的本色。尽管本传韩信出场时颇为委琐不堪,但是这其实是大有深意的。太史公曾经到过淮阴,淮阴人曾对他说:
      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有如此的志向焉得不高傲?他很少把别人放在眼里: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樊将军哙是吕后妹妹吕须的丈夫,封舞阳侯,在当时绝对是一号人物。在砀东作战时,连斩十五首级;在与章邯军队抗衡时,樊哙登城,斩二十三首级。的确可谓勇武过人,尤其是在鸿门宴上斗酒彘肩,出尽了风头。但就是这位勇武过人的将军,见了韩信居然挺不直腰板,而韩信出门的苦笑,眼神中流露出的竟是由衷的鄙夷与不屑。
      我常常觉得,在韩信的抱负与骄傲中也映射着太史公的心怀: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一种何其宏大的抱负!古往今来修史之人多矣!但究竟没有一个人敢于倾吐如此的浩气,探究自然世界人类精神的关系,贯通古今衍变的规则,大无畏地批判了当时当世……太史公做到了,在无限的历史时空里,他都足以骄傲!

    相关热词搜索: 淮阴 列传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