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开谈不说红楼梦 读尽诗书也枉然

    时间:2019-03-20 03:32: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不仅是一部集中国传统文化大成的长篇杰作,也是一部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绝唱,是一部博大精深、光怪陆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天堂。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来识其“庐山真面目”。
      
      美文一
      读红楼谈经典
      ○苏瑗
      小学五年级时我第一次阅读《红楼梦》,书的版本是竖排的字,读起来很费劲。留下的是什么印象呢?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坚决站在宝黛一边,无来由地喜欢林妹妹、晴雯、尤三姐……记住的是一些人物和一些故事。说来也怪,正是这些儿时不经意的记忆,却成了我脑海里永不消逝的电波。
      第二次阅读红楼是“文革”后期,已经是工人阶级的我,自己去买了一套《红楼梦》。这套书是1974年重新出版印刷的四大名著系列之一,加了李希凡的题目为《围绕着“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两条路线的斗争》的前言,这篇大块文章有53页,其目的就是要把《红楼梦》架上阶级斗争的轨道。文中大批红学中的“索引派”“考据派”,以及胡适和俞平伯们的红楼梦研究,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和“严肃的战斗的科学精神”的硝烟味,翻开书就闻到了。
      《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小说的核心部分在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于是,我带上了这样的有色眼镜去看,立刻就觉得《红楼梦》的主题太简单了,简单到了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如果都用这样的手术刀去手刃文学艺术,中国的文化就太好归纳了,就像从国际歌到样板戏,中间是空白一样。李希凡的阶级分析法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同时,也将文学的、文化的、文人的特殊性给一刀去掉了。
      三读红楼时,我已是一位大学教师,因为要讲《红楼梦》这一课。这一次的最大不同就是心态完全放松,当然也和改革开放宽松的大环境有关,因而得到了前两次读红楼未有过的美感享受。于是,我欣赏宝黛的爱情,欣赏宝钗的圆融,欣赏探春的透彻,欣赏湘云的潇洒……最为崇拜的是作者的智慧。曹雪芹的意图肯定是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而不是要你“一不小心”成了半个蹩脚的红学家。那时,我能随口就诵出红楼中的经典句子和那些极美诗词,现在不行了,它便又成了书里的智慧,所以要倡导反复读经典,温故而知新。
      林黛玉的理想是嫁给宝哥哥,但是这个理想最终是不可能实现的,艺术审美厌恶让林妹妹的身边睡着一个薛蟠,所以“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妹妹必死无疑。艺术作品当然要有美的感召,如果仅仅是为了活下去,那林妹妹别说薛蟠了,连焦大那样的又未必不可以下嫁!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只是我们不愿意再在艺术中去领略这些丑罢了。生活可以让林妹妹下贱,而文学艺术不可以。
      文学艺术不能照搬生活,所谓高于生活,我认为就是要发掘生活中的或生活中还不曾有的美,经典就是在这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作品。“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阅读经典应当是这样的感觉,在其中去享受美,在美的创造中去净化灵魂、提升素养。
      (选自2009年6月18日《重庆晚报》,有删节)
      赏读借鉴:
      本文记叙了自己三次读《红楼梦》的经历和感受,从儿时无来由的喜爱,到“文革”时的政治批判视角,再到改革开放后完全的艺术审美。一方面,我们看到《红楼梦》在作者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几乎在每个时期它都融入了作者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红楼梦》自身的深厚广博,从不同的眼光去看,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美文二
      一部红楼满纸茶香
      ○汪洋
      饮茶,是当今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茶树和生产茶叶最早的国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诗经》《尔雅》《神农食经》等古籍中就有茶的记载。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都讲到茶,其中以《红楼梦》对茶的描述最为多姿多彩、诗韵盎然。
      研读一下《红楼梦》的茶道,可以发现,饮茶不但是为了解渴、待客,还具有养生作用。饮茶,或亲朋聚会,畅叙衷肠;或诗酒联欢,消闲谴兴,无不茶香渺渺,茶韵悠悠。全书写茶多达200多处。
      以茶解渴,自不必多言,满纸茶香的《红楼梦》给予了充分展示。
      说到以茶待客,大观园中随处可见。贾府来客,不论上下尊卑,少不了倒茶款待。如贾芸去探望宝玉,袭人忙起身倒茶,虽属至亲,亦不例外。
      再讲以茶养生,乃《红楼梦》一大特色。第五十四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众人在大观园玩乐至深夜,不觉有些肚饥。食物有鸭子肉粥,也有枣子熬粥,但贾母笑言:“不是油腻腻的,就是甜甜的。”凤儿忙道:“还有杏仁茶,只怕也甜。”贾母道:“倒是这个还罢了。”这段描述,道出了贾母的养生之道。她深知油腻和过甜的食物,都会伤害内脏,影响消化,最后选中了喝清淡的杏仁茶。因为杏仁含有丰富的脂肪油和蛋白质,具有润泽肌肤、通利血络的作用,为历代养生者润肤养容的主要药物。
      《红楼梦》中饮茶用的水十分讲究,提到烹茶的水有叶上露水、雨水、雪水。仙花灵叶上的露水太少了,用之烹茶,实在不易。雨水烹茶,书中多次提到,其中有妙玉招待贾母,惜春招待妙玉都用“旧年蠲的雨水”烹茶。因为井水微咸,河水较淡,唯有天水(即雨水)醇和甘洌,雨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多也是较易获得的优质烹茶水源。当然,现代的雨水是否能喝还是个问题,工业污染使雨水掺上了杂质和有害物质。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有贾宝玉细品妙玉5年前收藏落在梅花上的腊雪融化之水而沏成香茶的描写。古人不收藏春雪,而极力推崇腊雪,主要是因为在春雪中往往沾染虫卵而不洁净,融化的水容易腐败。
      红楼茶道还有一个特点是“聚焦”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名茶,其中包括《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出现的安徽六合县的六合茶,洞庭湖中君山的老君眉;第六十三回出现的云南普洱的普洱茶、普洱珍品女儿茶;第二十五回出现的泰国暹罗茶。这些茶都很有名气,在历史上都曾是献给皇帝的“贡茶”。
      (选自2009年11月25日《大江晚报》,有删节)
      赏读借鉴:
      由此文我们可见,《红楼梦》确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而是一部内容博大精深,堪称“百科全书”的文化小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饮茶及其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描写。他通过写茶的种类、煎茶用水、饮茶用具,以及茶祭祀和吃年茶、茶泡饭、以茶敬客等等,展现了我国18世纪中叶封建贵族之家的风俗习惯和茶文化的深远影响。另外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考察,《红楼梦》所写茶、饮茶活动,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服务的。同时通过这些描写,起到了烘托故事气氛、丰富小说情节的目的。
      
      美文三
      少读“红楼”变矫情
      ○闫红
      我十来岁时,已在父亲指点下学完了小学的语文课程。他还给了我一本他终生挚爱的书――《三国演义》。可怜我啃这个大部头很艰难,但是我爸那样推崇这部名著,虚荣心也让我觉得,我必须读完它。
      有一天我从姥姥家翻出一本没有封皮的书,里面是一个个古怪的名字,比如“平儿”“袭人”“凤姐”等。我像是突然站在某户人家的门槛外,望着里面喧腾腾的生活,有点茫然,又很向往。我把那本书带回家,翻了一遍又一遍。这是三卷本《红楼梦》中的一本,没头没尾,但看熟了之后,我根本不需要知道来龙去脉,每次阅读,都如去亲戚邻居家串门,随时可以进入。
      在中间这四十回,林黛玉和贾宝玉的那些拌嘴、争吵、猜忌、哭哭啼啼、吵吵闹闹都已经结束,黛玉跟宝钗也开始“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了,没有激烈的冲突,很不戏剧化,似乎不太符合一个孩子的阅读口味。可是,它更贴近我的生活,跟童话传奇相比,《红楼梦》里的闲言碎语,更像发生在我的亲戚之间。我通过生活来读这本书,也通过这本书来读生活。
      当然,过早地读“红楼”,也带来了一些小问题,比如,我爱上了林黛玉的那个调调,学着她感怀伤时,惜春悲秋。犹记骤雨初歇的夏日傍晚,我穿着一件白衫,低首从小巷里走过,自觉有一种衣袂飘飘的效果,而咣当作响的石板路,以及石板路两边长得高高密密的青草,同样让我感到了某种古意。如今想来,是有点矫情。
      也是在那时,我开始了作文之外的“写作”。我写得太“朦胧”了,我爸把我带到王叔家里。王叔是报社的副刊部编辑,是小城文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他总是昂着头,谁也不在他眼中。目中无人的王叔,对我那堆“朦胧”文字连说两个“不错”,之后又发表在他所编的版面上。
      我大着胆子走进了王叔的家,站在他那排无比巨大的书架前,首次听说了茨威格、米兰・昆德拉、伍尔夫,当然,还有余秋雨和余华。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王蒙的《红楼启示录》。之前,我看过的“红学”方面的书,都是那么深奥怪异,经过“红学家”们的分析,黛玉宝钗全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一举一动里都是文章。王蒙的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到了北,他说得固然更加精辟,但是他认识的红楼人物,和我眼中的还是一拨人。
      许多年之后,我离开了那个巷子,离开了小城,但是那一段阅读史,却在我的生命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我希望一生都能保持那种虔敬,那种行走于小巷中的安静又单纯的心境。
      (选自2009年5月12日《鹤壁日报》)
      赏读借鉴:
      这篇文章无论从我们认识《红楼梦》的角度,还是写作的角度,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文章十分鲜明地写出了自己读书的真实感受,如“每次阅读,都如去亲戚邻居家串门,随时可以进入”“我通过生活来读这本书,也通过这本书来读生活”等,这些感受既展现了《红楼梦》的独有魅力,也让人感到分外亲切。
      _责任编辑:明亮xinzuowensml@126.com

    相关热词搜索: 红楼梦 不说 诗书 枉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