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论语》全文诵读_《论语》

    时间:2019-03-03 03:22:3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背景介绍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那时,大国争战,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代表着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国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他所处的时代,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所以他的主张学说在当时并不受重视。
      
      人物评价
      ■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与孟子并称“孔孟”,被尊为“至圣”,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重义轻利,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他把“义”摆在首要地位。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做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兴办私学,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孔子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他“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他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他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片段赏析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孔子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评析】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花言巧语,工于辞令”,是仁的反面。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停留在口头上。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评析】
       本节重点谈论对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理想的人格,这是值得借鉴的。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评析】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贯思想。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评析】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人无信而不立”“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根本,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础。和谐社会,更需要诚信!
       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评析】
       这一节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破坏等级秩序。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评析】
       本节提出了做人要真诚相待、光明磊落的人生态度。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纳各种事情,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评析】
       “弘毅”就是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一个人意志不坚强,心胸狭隘,遇到困难就会中途退缩。一个有作为的读书人,要勇于承担起国家、社会、家庭的重任。

    相关热词搜索: 论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