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点击高中作文教学现状|高考满分作文800字

    时间:2019-02-19 03:26:1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赵谦翔老师有一次给高中的同学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作文乐(苦)。几十名同学,没有几个人写“作文乐”,多数人都倾诉了作文之苦。这种感觉也可能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识”。   “‘作文’的确很难‘教’。可以教的是知识,是方法,是技巧,而这些虽然有益,但对作文来说并不起关键作用,起作用的倒是诸般‘能力’:观察、体验、思考、表达、语言等。它们综合起来,形成一种运用文字媒介,熟练地进行‘表情达意’的那种写作能力(由‘构思’一直到‘行文’‘修改’)――而它只能由写作‘主体’经过反复地刻苦历练才能获得,它是不能由老师直接传授的。再说,像才情、禀赋、灵气等等,就更加没法‘教’了。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作文’之难,怕也就难在这里。”①
      刘锡庆教授的这段话恰如其分地道出了目前作文教学之难。写作文之苦,教作文之难,也便形成了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
      目前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作文教学观念陈旧
      
      李洪义、李贵田在《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其对策》一文中把教学观念的陈旧概括为:五个“偏重”、五个“忽视”。②本人把作文教学观念的陈旧具体概括为:
      
      1.偏重阅读,轻视作文。
      多年来,重读轻写,作文教学长期处于附庸地位,这是总“病根”。我国从“五四”以后,直至今日,占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学指导思想是“以读带写,读写结合”,说白了就是“以阅读为本位”。语文课本唯有阅读教材而无系统的作文教材。(新编课本有了“写作与口语交际”,但明显地仍处于附庸地位)语文周课时虽多,但绝大部分课时为阅读所占。(多数学校每周安排2节作文课,有时还被阅读挤到课外)语文考试除毕业、升学考试外,一般校内平时的测验也以考阅读为主。作文教学时间少,作文训练严重不足,大纲规定的作文篇数,也常常不能完成。有实验证明,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应有30万字的写作量,其作文能力才能“过关”。而现在是每两周一次作文,每学期7―8次。初、高中六年下来,估计作文80次,字数8万左右。作文训练的“质”姑且不说,就以训练的“量”而言,与“过关”要求相比,明显不足。作文教学遭冷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受作为教学“指挥棒”的高考的不良影响。学校领导与教师们似乎普遍认为,在高考中,作文拉不开分数,为功利计,花力气抓作文得不偿失,尤其到了毕业学年,师生投入作文教与学的时间极为有限。升学考试的竞争日益加剧,作文备受冷落的遭遇尤甚。
      
      2.偏重“表现”,忽视“吸收”;偏重技能,忽视修养。
      写作水平的提高,固然离不开不间断的写作实践,但仅靠写作实践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如同一个人,要提高其身体素质仅靠体育锻炼是不行的,还需要增加营养。只注重“表现”而忽视“吸收”,学生容易患上“营养缺乏症”。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大多把精力放在命题立意和文章的选材上。大讲特讲立意要如何准确、新颖,选材要怎样的具有时代气息。殊不知,文章立意深刻与否,关键应取决于写作主体――学生的思想认识程度的深浅。可以说,没有认识水平的提高,就没有立意能力的提高。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思想则是写作的灵魂。学生作文立意不高,“究其根源不是写作本身的原因”,更不是一个纯技能的问题,“关键在于作者的思想情操的高度,也就是人文素养水平”。③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也常常看到这种现象:教师毫不顾及学生的生活积累与主观体验,毫无休止地对学生进行“具体细致”的程序化指导。对物的描写可以从形状、颜色、重量、气味、大小、用途等方面展开;对于人的描写可以从神态、表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展开;描述事情的记叙可以是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地点、人物的要素不能漏掉;对于一个事物的观察可以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里、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到后;对于一种行为可以用一系列动词:拿、拨、放(打电话),拉、踩、蹬(骑电动马),因为据说这是从鲁迅《药》中写康大叔的一组动词套来的;甚至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有相应的神态、表情、动作、语言;文章的思路也有顺序――先写、后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中间还要使用“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语连接。这种训练,与学生每天经验的、感性的、真实的、个体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的文章千篇一律,好像是一个窑里烧出的规格统一的红砖。
      作文教学搞成了作文技术培训。一些作文法的书刊总是强调“方术”,《论据手册》《作文宝典》《考场夺魁》《作文快速构思法》之类的作文指导书刊充斥书架。一些作文教学课总打着“作文怎样写”的旗号给学生以程式。“其实,‘方法’是很难教会的。”④虽然从文章学来看诸如开篇结尾、谋篇布局等技能训练不可丢弃,但是,作文是记录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是有血有肉、有鲜活灵性的有情之物,如果训练时只注意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忽略人的教育,忽视个体的“需求”,那么,这种观念势必将作文教学引入旁门左道,作文也便成了“编文”,甚至养成抄袭的恶习。
      
      3.偏重命题,忽视“需求”;偏重“最佳”,忽视个性。
      不少语文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去考虑出什么题目,而很少去研究学生想写什么题目。每次作文评讲只是选择那些少之又少的好一点的作文,大部分学生的作文被打入“冷宫”。长此以往,学生便对作文望而生厌、谈而色变。
      忽视个性,导致教者把个人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其结果是迫使学生就别人的认识而作文,缺少自己的见解,写出的文章是千篇一律、众口一词。
      4.偏重语言,忽视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虽然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有语言决定论、思维决定论以及语言和思维统一论,并且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哪种是科学的,但是,高中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偏重语言训练忽视思维培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熊成钢教授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呼吁“语文教学应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⑤
      我们知道,“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体。它外显为以听说读写为系统的语文技能或语文能力,而内隐为一种思维能力。过去,我们往往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死板地抠字、词、句、篇、章的分析,学生的语文能力照样提不高,这说明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训练是不行的;现在,“创造教育”“互动式教学”等成为了教学流行语,但又常常表现出失去了语文姓“语”的学科特色,这说明失去了“语言”这个“抓手”,思维训练就生不了根。作文教学也是这样,既要树立思维和语言训练为核心的观念,又要把对二者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同样知道,思维是人脑对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应,语言是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思维,是人的“内部语言”;语言,是“外部的思维”。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影响到他的言语能力的优劣:概念模糊,用词就不准确;思维缺乏条理性,说话就颠三倒四,层次混乱;思维缺乏严密性,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或者上下文不贯通,缺乏照应;思维方法片面,表现为说过头话,强词夺理、不能自圆其说等等。“儿童往往难以学会一个新词,原因不在词的发音,而是由于该词所指的概念。无论何时,只要概念成熟,一个词便能学到手。”⑥同时,“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⑦。因此,尽管“思维的发展与言语的发展并不对应,它们的两条发展曲线是交叉的”,但是“没有思维的言语不是言语,没有言语的思维也不存在。言语和思维,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是同时发展起来的”⑧。维果斯基的理论,为“同步”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提供了科学依据。
      偏重语言、忽视思维,其结果只能是辞藻华丽而思想贫乏,思路狭窄且内容单一,立意肤浅、缺乏灵气,人云亦云、缺乏新意。
      以上这些陈旧的作文教学观念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学生对作文产生厌倦甚至畏惧的情绪。学生常有“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之叹。学生作文时东拉西扯、搜肠刮肚,作文变成了“挤”文。表达的感情是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
      
      二、作文教学环境封闭
      
      落后陈旧的作文教学观念使本来生动活泼的高中作文教学自我封闭起来,变得凝固化、静态化。高中学生积极鲜活的思维受到了无情的扼杀。高考指挥棒成了高中作文教学的金科玉律。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就成了教和学的主旋律。加之长期以来,人们把语文学科知识化、公式化,把各种文体写作程式化,学生为了掌握各种“知识”,只好整天钻进书本。空间的狭窄、生活的闭塞,使学生的情感之源干涸,成为精彩生活中的贫乏者。脱离了火热的时代和多彩的生活,写出的文章难免干瘪乏味、缺少灵气。刘锡庆教授说:“生活单薄,思想贫弱,不善于观察,不长于想象,缺乏‘发现’的能力,这对于‘写作’来说,的确是致命的缺欠,是‘先天’的不足,是极大的不幸!我们的‘头脑’本来是可以对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做出完整、准确、生动的反映的,但是,你切断或削弱了‘客体’和‘主体’在认识上的联系,那么,你‘反映’什么?又怎么能做到完整、准确、生动的反映呢?”⑨狭小窒息的写作空间、静态封闭的教学体系,使得学生思想僵化、文思枯竭、文章乏味,体现不出生活的亮色和人生的曲折美丽。
      三、作文教学目标有偏差
      作文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即他们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表达与交流”部分这样表述: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应该说整个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实用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并不离谱。但是,目前有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偏离了这个标准,常常用成人的写作甚至作家的创作来要求学生,人为地拔高要求。如:在作文内容上,从要求“内容具体”,变为要求“内容充实”“选材典型”“材料新颖且与众不同”;在立意上,从要求“中心明确”,上升为要求“中心突出”“思想深刻”“有新意”“在认识上有突破”;在表达上,不只要求“条理清楚”,而且要求“结构严谨”;在语言上,本来要求“文字通顺”,而今加码要求为“语言流畅”“语言生动”,甚至写作技巧也提出要求。这实质是混淆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不同,混淆了写作基础教学与文艺创作的不同。这种“高标准”坚持不懈的要求,等于是在无休止地折磨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不仅体会不到成功的乐趣,反而陷入苦恼、厌倦作文的境地。
      而且,在“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下,作文训练跟着考试指挥棒转。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它要人为地拉开差距以便于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将作文教学目标定位于升学考试,考哪一类题型则练哪一类作文,其结果必然欲速不达。而且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阅卷的要求居高不下,据江苏省2000年高考评卷统计,全省54分(满分60分)以上者仅200篇,全省考生有25万之多,相当于20多个教学班才出一篇一类卷。2004年全省有40.6万考生,作文获得满分的才十几位。这一方面说明了当今中学生作文水平不高,但也不能否认高考作文评分要求不切合中学作文的实际。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同样,作文教学的目标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从素质教育出发,培养和形成高中学生的作文素质应是高中作文教学的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传授写作知识―培养写作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其中培养写作能力是关键。能力是知识、智力和技能三位一体的“合金”。⑩以培养写作能力为中心,前启写作知识,后联发展智力,达到培养人的目的,这样高中作文教学就能走上“信息高速公路”,高中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综上所述,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时代的要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弥补、消除这种反差的唯一办法就是寻求科学合理的理论来指导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
      
      ①刘锡庆《郑北京爆破作文・序》
      ②李洪义、李贵田《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其对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1
      ③张葆真《抓好课外阅读,提高写作水平》,《语文月刊》,2000.6
      ④陈军《作文价值论》,《语文建设》,2002.5
      ⑤熊成钢《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4
      ⑥⑦⑧维果斯基著,李维译《思维与语言》,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第7、5、10、17页。
      ⑨刘锡庆《基础写作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12,第24页。
      ⑩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1,第13页。
      
      江苏宿迁市实验学校 223800

    相关热词搜索: 作文教学 现状 高中 点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