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对教育的启示_脑科学的新进展带给音乐教育的启示

    时间:2019-02-14 03:21:3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脑科学是应用现代脑认知成像技术(brain imaging or cognitive imaging)来研究“精神”(智力)和大脑关系问题(mind and brain problem),对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是现代脑科学的主要方面。
      脑科学的兴起受双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已经要求人们关注大脑对认知活动的生物学约束,关注认知和脑的关系问题,以及从本质上开始反对只有机能(如:信息、计算)是重要的而物质载体是无关紧要的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观点,这是脑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内因;另一方面,现在脑认知成像技术的发展也为脑科学实现其对大脑活动的观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这是脑科学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这些脑认知成像技术通过测量大脑活动时各种电磁、生理、生化等参数的变化,探索认知和智力活动的机制。
      近些年来,脑科学广泛采用Fmri、PET以及ERPS等功能成像技术和行为实验研究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关于人类知觉、注意、语言、记忆、思维、情绪、意识等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也使得脑科学迅速成为20世纪最后10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脑科学研究以两个基本观点为基础。第一,脑的结构与功能的多层次性。以人类为例,人脑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是一个约由一千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器官,这些细胞之间的活动并非是杂乱无章,而是具有明显多样化的多层次结构。第二,脑的结构是脑功能的基础。脑科学意在揭示心理与脑的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是功能与结构的关系。
      
      脑科学关于音乐学习研究的新进展
      
      1. 儿童有着令人惊讶的音乐学习能力
      研究发现:所有人对音乐都有一定程度的反应;音乐是少数能使婴儿刚刚诞生甚至在没有出生时就能够反映的事物之一。法国心理学家贝尔纳・蒂斯从妇女怀孕第8个月起就开始定期让胎儿听某些固定的音乐作品(在母腹上方2厘米处用录音机反复播放)。婴儿出生后,一旦听到这些音乐的录音,就会停止哭闹,似乎有似曾相识之感。为此,贝尔纳・蒂斯推断说:婴儿,甚至胎儿就有可能“识记”和“再认”这些音乐作品中的某些特征了。阿部桂是接受铃木镇一才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日本小女孩,她刚出生不久,母亲就在她的卧室里播放莫扎特、海顿和其他大师的作品录音。6个月的时候,当她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就会发出咯咯的欢笑声。这说明她对这些音乐不但已经记住而且已经能够再认了。事实证明:儿童不仅能主动探究和选择环境中的刺激,而且具有惊人的学习倾向,甚至在某些领域,比如音乐方面就具有惊人的学习能力。
      2. 学习音乐能够促进儿童的时间―空间推理能力发展
      最近研究发现,音乐能够强有力地提高儿童的时间―空间推理能力,即准确地察觉客观世界,并在大脑中形成图像,换而言之,能够在精细图画中看到、认出、对比物体,并找出其结构、细节之间的关系。时间因素与孩子的超前思维有关。在学习音乐时,他必须首先能够奏出一个音符,然后是一连串音符、一组和弦,并能够提前看到后面的乐谱,能够确定何时、怎样弹奏后面的音符。科学家在洛杉矶的一个学前班测试了33名3岁大的孩子。他们将孩子分为两组,并给其中的19人提供了8个月的键盘和歌唱课程,其余14人没有任何音乐训练。接受训练的一组孩子每周接受键盘家教课程10―15分钟,每天安排时间练琴、花30分钟歌唱。8个月后,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了测试,用五项任务来测试其空间推理能力:猜字谜,用两色积木搭成制定图案,在一套动物形象空缺处放入合适的砌块,完成一项几何图形设计,描述一张图片中的“错误”或“愚蠢”之处。没有接受音乐训练的孩子,其空间―时间推理能力仅仅提高6%,而那些接受音乐训练的孩子却提高了46%!
      1998年科学家们研究一套“空间―时间活动推理”(Spatial-Temporal Animation Reasoning,即STAR)。科学家们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研究发现,学习钢琴键盘及数学游戏的孩子与那些学习英语语言和数字游戏的孩子相比,在分数、比例题方面要高出27%。教师们也反映,接受钢琴键盘课的小组在注意力集中方面更胜一筹。不仅如此,科学家们还发现,学习音乐能够训练大脑进行高层次思维,包括解决问题、推理、得出结论,在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其相似和差异之处,分析、综合以及信息评估等。
      3. 音乐对大脑情感或者边缘系统影响巨大
      当收音机中播放出优美的旋律时,人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浪漫的月光之夜,那一时刻的幸福时光令你永难忘怀。或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但直到最近科学家才弄懂了其中的奥妙。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显示,帮助被试回忆起曾听到过的旋律是人脑位于前额皮层后面部分的职责所在,正是这一部分使你能够记起音乐,能够分辨出两个相似音调之间的细微变化。
      研究人员对8位音乐家进行了实验,他们至少都学习音乐达12年以上。音乐家们听了一段最新创作的音乐后,研究人员要求他们选出一些特定的音调。音乐家听过的音乐基本上由竖笛演奏,但其中夹杂着少许长笛演奏的调子,研究人员要求他们将这些音调甄别出。音乐家进行这些“工作”时,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来“观看”他们大脑哪些部位的反应比较强烈。实验结果显示,人类识别音乐的能力由前额后面的一块中心区域所掌控。
      
      脑科学的新进展带给音乐教育的启示
      
      1. 应重视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
      在前文中谈到了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听觉的发展,那么了解听觉系统对于音乐的认知机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音乐教育。脑科学认为听觉是利用耳和头的声学特征所产生的空间线索,由中枢进行计算,对听空间实现神经表征。在出生后的早期生命中,这种空间映射逐渐出现,随后在听觉和视觉经验积累和发育过程中,这种空间表示会发展为实质性的精细化过程,并且会因感觉器官取向的变化而连续地更新。可见儿童时期是孩子听觉发生、发育的重要时期。伴随着孩子听觉的发育,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不仅可以训练孩子一般的听觉能力,而且对于孩子初步形成敏锐的音乐听觉能力,培养感知音乐的耳朵,有特殊良好的效果。音乐听觉是感知音乐的“窗口”,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音乐能引起人的音乐感觉,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里说的非音乐的耳朵是指孩子不能辨别音律。
      2. 提供丰富的音乐环境
      脑科学已为我们揭示了丰富、复杂的环境刺激有助于建立适应型更强的神经网络连接,优化大脑皮质结构与功能。音乐学习同样也需要这样的丰富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孩子体验多感官的刺激。如设立的音乐区不仅有音响设备,还要有音乐符号、丰富的色彩、各种各样的儿童小乐器或自制的发声体等等。像美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家马德林娜设立了一个特殊的音乐教室,这种教室满目都是五线谱:地面上是地谱,墙上是墙谱,桌上有桌谱,还有身体谱、手谱等等,连教师的短大衣面前也有大谱表。各种谱表上有剪纸音符,拍值尺、时值尺,还有各种音符帽。儿童进入这个教室,就到了“音乐世界”里,在里面玩各种谱表游戏。也就是说音乐不只是听到的,也可以是看到的、触摸到的。
      3. 强调音乐的体验,允许自由创造
      脑科学作为心理学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为音乐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从儿童的脑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认识儿童对音乐学习的认知过程,而音乐教育是脑科学运用于儿童音乐学习的实践。脑科学的研究任务就是阐明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和意识)的脑机制,换言之,人脑如何用其各层次上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区和全脑去实现自己的认知活动,是脑科学要回答的根本命题。
      而人们恰恰是通过感知觉中的视、听、嗅、味、触觉这五觉来进行学习的,也就是音乐的体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儿童主要靠听觉来实现音乐学习,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儿童对于音乐的学习实际上是智能的基本认知过程:众所周知,音乐和节奏是音乐教育的难点和重点,能掌握音准的人,应包括已具备的两方面的能力,其一是通过听觉能辨认音的高或低;其二是具备发出该音的能力。当中“记忆”的功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把听到的声音能够记得长一点、准确一点、流失少一点,就能掌握好音准,可见视觉及动作觉促进儿童增强对音乐的记忆。所以说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学习音乐,应是体验第一,推迟识谱。孩子们不是非得先学会识字,再学会说话。同样,孩子在不能读谱之前,也可以用手指和声音来表现自己的音乐感受。并且音乐教育活动决不是冷冰冰的艺术技艺活动,音乐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进幼儿的审美观念,使身心得到平衡的发展,丰富人生体验,学习做人的道理与生命的奥妙,因而学习音乐不是机械地学习或记忆的过程,教育活动尤其是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富于人情化的智力活动或创造活动。所以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都应倾注自己的情感,使每个人的心灵真正获得音乐的享受。所以说,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孩子真正去体验音乐,从中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并增强他们创造美的力量。
      由此可见,一味地使用灌输式的传统儿童音乐教育方式是有缺陷的,其缺陷在于儿童消极地、被动地学习音乐,毫无自由表现和自由创造的余地。儿童天生就具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只是这种自然的倾向由于后天非自然的强化训练,大多无法继续保持,往往被限制甚至被扼杀。多数教师是在孩子没有愿望的情况下,强制孩子去学习不感兴趣的音乐内容,接受机械刻板、千篇一律、毫无创意的教学方法,不考虑它们的主观感受,权威教学,结果孩子就会厌恶音乐,甚至拒绝学习。而脑科学告诉我们,应该推崇主动学习,孩子想唱时就让他们大胆地唱、愉快地唱,而不能以牺牲儿童学习兴趣、人格、个性和尊严为代价去实现某一目标。而是要在儿童从学习音乐的一开始就要多给儿童自由表现的机会。如果一个人能体会到自由表达音乐的意义,即使他面对一个新的、陌生的、复杂的环境,也能在感情、体力、心智、操作上自由自在。这样,童年的生命的律动以及儿童内在的精神生活才能自然地抒发宣泄出来,才有可能实现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脑科学 新进展 启示 音乐教育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