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历史考察与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

    时间:2019-06-02 03:26:1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教训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形成了三个重大的科学判断,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这一历史进程的考察启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与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努力推动我们党社会主义本质观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启示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5-0031-04
      从哲学的视角看,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组成事物的各基本要素的固有的内在联系,它是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所构成和决定的,因而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根据。由此观之,社会主义本质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与内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主要标志,它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与价值追求。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及其发展的逐步展开性,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往往呈现出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同样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与思考,深化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历史考察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考,源于他亲身经历和目睹了建国以来一些“左”的思想和行动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重大挫折和困难。这使得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对于许多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都似乎是不证自明的问题产生了疑问和反思。
      “文革”后,面对几近崩溃的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需要反思的问题有很多,而在这其中,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如果我们以往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正确的,为什么会越搞越穷?因此,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首先是从否定性方面来思考的,他在1980年4月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后来又进一步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等等。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与总结,邓小平又从正面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回答。他在1985年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后来他又提到:“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990年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到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这一论述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有机地统一了起来,这很明显地是在吸取过去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结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
      2.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已由温饱水平向小康水平迈进,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面临新情况与新趋势。面对苏东剧变的不利局势,面对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密切联系中国实际、紧跟时代步伐,深入总结党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经验,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思考和论述。
      在党的十五大时,江泽民同志就对社会主义本质论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又强调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还要与时俱进地进行下去,并对深化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他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讲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2001年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他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因此,社会主义社会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一论断将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地联系了起来,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同时还强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经典名言所论述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看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中,社会主义就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他们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光辉思想,并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升至社会主义本质这样一个高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 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作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论断,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实际上,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最早开始于党的十六大报告,这次大会的政治报告将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后,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2005年2月,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要求和重大措施。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可以说,建立一个平等、互助、公正的和谐社会,一直以来就是人们的美好期冀,也是社会主义思想家们的一贯追求。今天,中国共产党将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来认识和构建,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内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它促使我们进一步转变思维方式,更新执政理国的理念,进入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新征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发展的历史启示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发展的历史考察,我们不难看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形成了三个重大的科学判断,这些判断使我们党从改革开放以前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僵化的逻辑框架和思维局限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前提和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对这些在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进程所形成的经验和启示进行总结和概括,以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中奋力前行。
      第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和准确判断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前提,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建立在对这一逻辑前提正确认识和对待基础之上的。回顾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者应当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适应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回答。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历史过程出发,通过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运动,得出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定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但是,应当注意到,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预见,是以欧美“文明国家”的革命同时发生为条件,且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为前提的。然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大都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客观、辩证的态度对社会主义本质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表征、理论内涵与实践基础进行考察和分析,否则就会超越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环境而陷入空谈。无论是原苏联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主义建设都走了不少弯路,这里有多种复杂的原因,但追根溯源,主要还是在于没有搞清楚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本质这一基本问题。正是基于对这一历史教训的认识,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视角出发认识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实践重新回到了正确的方向上来,完成了社会主义观的一次重大转折。江泽民、胡锦涛在坚持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基础上,根据实践与时代发展的历史要求,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从我们党社会主义本质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启示,科学认识和准确判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建立在对这一逻辑前提正确认识和对待基础之上的。
      第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如同恩格斯指出:“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以辩证、发展的态度来看待社会历史发展一直以来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所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一原则适用于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同样也适用于考察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因而,作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那种“把社会主义看成一种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的这种观念,是非常荒谬的”,而应当“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上的落后性、不完善性、不成熟性,因而不可能像理想中所描述的社会主义那样一开始就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全部本质内涵,只能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显现出来,由此也就决定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必然是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邓小平、江泽民,还是胡锦涛,都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坚持从事实和实践出发来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内在精神,从而探索和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历史过程启示我们:不能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当做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教条,而应当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看成是一个未完成时态,需要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经常反思 和不断追问的命题而加以探索和思考。
      第三,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将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的统一起来,而不可将这几个方面割裂开来。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的界定有一个明显缺陷:这就是仅仅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界定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简单地规定为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这种理解,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的,而且在实践中是有害的。正是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和追求那种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由于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逐步认识到,像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只是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并不能将其归之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由此,我们党开始基于自身的实践和探索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有机地统一了起来;江泽民同志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旨归;胡锦涛同志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将社会主义本质在中国的实践赋予了鲜明的民族性内涵和时代性特色。可以说,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这几个方面共同反映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这几个方面是一个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在上述几个方面的有机联系与内在统一中,我们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与内在特征。因此,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从整体上将它们作为一个共同的历史任务、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来推进和实现。只有这样,我们所实践的社会主义也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科学的社会主义。
      第四,社会主义本质观既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判断,也是一个现实的实践任务。要实现这一实践任务,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具体的工作思路和方针政策逐步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作为这一种科学的理论判断,社会主义本质观反映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然而,理论最终是为实践服务的,不为实践服务的理论只能是一种空洞的学说,是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和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作为一种理论判断的社会主义本质观还是一种现实性的实践任务,需要我们将这种理想、理念转变为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中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价值优越性与内在生命力。不过,需要强调和注意的是,理论应用于或转换成实际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果不顾客观条件而强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我们党在这方面就有过非常深刻的历史教训,邓小平在总结这一教训时曾警醒地指出:“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因此,在将社会主义本质观由理论判断向实践任务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在当代中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推进。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将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和过程。在现阶段,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通过制定具体的工作思路和方针政策积极主动地加以推进和落实。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热词搜索: 改革开放以来 启示 本质 考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