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法国自由平等博爱【法国:私人私事自由平等】

    时间:2019-05-14 03:26:1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法国人将伴侣关系视为极“私人”的事,与外人无涉,一个人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更无关乎其品德,更同他/她的工作能力毫无关系。   法国人将伴侣关系视为极“私人”的事,与外人无涉,一个人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更无关乎其品德,更同他/她的工作能力毫无关系。
      所谓“上行下效”,对于领导人的选择最能体现出一个族群所执守的“社会契约”的大原则。
      比如要在美国竞选总统,首要条件是仅有过一任妻子(丈夫),养一条或者以上的狗,和很多孩子。于是莱温斯基案一出,旋即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
      而美国人对总统闺房指手划脚的做派,则令法国人集体困惑不解。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晚年公开自己有第二家庭,把“私生女”玛扎丽娜引见媒体,且将自己的著作产权遗留给了她,这种在美国足可毁掉公众人物前途的重磅炸弹,对法国人来说也不过茶余饭后的八卦点心而已。即使其政敌,在批评生性风流的密特朗时也从未拿他的私生活开过刀。
      
      “随便”的法国人
      这种豁达到常被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群视为“随便”的人生态度,在吉约姆·卡内自编自导的《小小的白色谎言》里画出了一副极生动的群体肖像。
      在片中由卡内生活中的伴侣马里昂·歌迪亚饰演的Marrie虽然深爱着杜雅尔丹扮演的Ludo,却因怀疑爱情而与之保持着“友达以上”的关系。
      在后者出车祸陷入昏迷后不久,Marrie与一众朋友还是按原计划离开巴黎去度假。Marrie的床换得走马灯一般。其好友Eric也是个花花公子(又是勒鲁什担纲),明明知道真爱已在眼前,却无法收揽自己的性情经营一段稳定的关系。Antoine则是个痴情种子,迟迟不敢对苦苦暗恋的姑娘表白。结婚多年的住家男Vincent却意外向年长他许多的餐厅老板(不是老板娘)Max表白。而Marrie也向Vincent坦诚自己曾经也爱过他。
      这一群朋友明知彼此的秘密,气到急处也会互揭对方的伤痕,但却从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友人的头上,他们包容了各自个性与处世上的差异,相互扶持着走过了人生最好和最坏的时候。
      这部小成本影片在本土打败了当年度横扫世界的《盗梦空间》而荣登2010年票房冠军的宝座,靠的正是其“接地气”,这些人物形象,和他们相处的方式,完全是现实中法国人的真实写照。
      他们相信爱情,像被苏格拉底指入麦田的柏拉图一样努力寻找最大最金黄的穗沾了满手的麦香,宁愿空手而出也不肯折那株“差不多”的回来。然而过后,许是穗已落尽或是色觉变了,他们于是再度以“得之命中注定,不得的话寻找的过程便有幸”的态度去找那颗最大最茂盛的树。
      Marrie和Eric这样的私生活在法国不被视为“滥情”,因为他们以为性和爱是可以分开的,情是持久的精神交流,而性则是动物的生理需要,米歇尔·福柯便称“性不应该成为一切立法的对象”(因非属社会行为)。一夜可能生情,也可能成为朋友或者陌路。
      强调女性的情欲——“法国人是最好的情人”
      《美丽的谎言》中奥黛丽·塔图拿男主角写给自己的情书去哄意义阑珊的妈妈,希望帮她恢复自信走出离婚的阴影。却不想弄巧成拙,妈妈爱上了那位写出优美情书的作者,苦苦追之,且阴差阳错跟男主角一度春风。后来真相大白,还是妈妈作主安排,促成了女儿与男主角几乎错身而过的情缘。
      女主角的妈妈与男主角的年龄差距是一节,同一个男人先后跟母女发生关系是另一节,放在别国的电影中都可以拿来大做戏剧文章,在法国电影里却只是闲闲一笔——男主角从一开始就爱着女主角,其他的都只是浮云遮眼。
      在法国没有爱的性被认为是正常的存在,反过来没有性的爱,
      在大多数国家——至少是在现实生活中,都难以久存。只不过在法国公然宣扬男人的性欲,除非是用喜剧的方式表现——如《不忠者》这般,否则易被视为粗俗,反之,强调女性的情欲,则被当成极好的题材一再在文艺作品中高调出现。
      这并非全得益于当代兴起的女权运动,而是早期法国的上流社会中便有推崇“女性主义”的传统。虽然还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男女平等”,但是走出门去,夫妻有一样的出轨自由度,而关上卧室的门,一个有教养的男人应当以女方的满意为首要目标。这一习俗世代延展成为性文化的一种,“法国人是最好的情人”的传闻正是因此得来。
      安妮·方汀执导的《娜塔莉》便表现了在情欲一事上“女尊男卑”的文化背景。男主角柏纳是外人眼中的标准先生,但是夫妻相处并不特别和谐。其妻凯瑟琳付钱向他的情人娜塔莉套取他们翻云覆雨的细节,从她的反应中,分明看出她还爱着他。娜塔莉绘声绘色的叙述让凯瑟琳在脑中勾勒出鲜明的影像,激发了她早已死寂的情欲,冷漠的夫妻关系死灰复燃。以妻子的性欲为中心,展开了她与柏纳,柏纳与娜塔莉,娜塔莉和凯瑟琳这三条关系线,虽然导演将娜塔莉放在舞台的中心,将她投以凯瑟琳的同性之爱刻画得委婉凄美,却在夫妻性爱合拍之后维护了这段婚姻关系。
      
      慎重结婚,快乐离婚
      与很多人的想像不同,法国人对待婚姻的态度其实是很慎重的。
      法国女心理学家兼作家Maryse Vaillant在《男人、爱情、忠诚》一书中言道“女人年轻时,会倾听自己的渴望,也可能会有不少的伴侣,并理解性与感情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当她们成为人妻时,就不再随性了”,而于男人而言,“就是忠于契约,忠于诺言”。可见尽管离婚率居高不下,但婚姻在法国人心目中仍然是有约束力的。“长期伴侣”在此处尤其是在巴黎的中青年中,是更为常见的关系——比男女朋友固定却较夫妻来得自由。即使夫妻关系亦分为较宽松认可同性情侣的“民事结合”(PACS)和“传统婚姻”,可以根据双方的需要进行选择,不会随随便便走入婚姻殿堂。同居多年共育几个孩子仍没有打算结婚的伴侣身边随处可见。
      这样郑而重之地走入礼堂的新人,最终却有半数以上以分道扬镳收场,因为正如密特朗夫人所说:“在法国,在世界上,不乏道貌岸然者。某人深爱过一个人,多年之后他又爱上另一个,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的。”而一般情况下,既然心另有属,建立在爱情之上的婚姻也自然终结。只能说“白头携老”的计划虽然美好,却总比不上生活中的变化。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的认知和感情更易变化,另一方面政府补贴儿童的抚养费用(包括营养费教育费保姆费等),和女性运动兴起使更多女性得到经济上的独立,便造成70年代以后的离婚风潮。
      而“不自由勿宁死”的法国人对离婚全不悲观,巴黎曾办过一个离婚展览,名为“新的开始”,内中有多家专事打点“离婚典礼”的公关公司的展台,不少计划离婚的夫妇相携前往——当对方的心已经不在了,那勉强在一起反而是对自己的不公平,不如挥别过往,下一个会更好。
      电影《六楼的女人》里的男主角股票行老板尚路易,在六十年代巴黎和妻子过着平静而富足的生活。夫妻之间虽不复初遇时的激情,倒也和睦恩爱。当时因国内战争,大量西班牙女人涌入法国靠帮佣来维持家计。这群西班牙女人虽然身无长物,却精力充沛真挚热情,每天欢声笑语,唤醒了尚路易对丰满生活的向往。在朝夕相处中,他爱上了家中的女佣玛莉亚。尚路易也曾试图和妻子回到过去——他太太本也是淳朴的乡下女孩,却被几十年的中产阶级生活浸泡成了一个终日只知和一群太太打牌的闲妇人,却 始终无法弥补两人心灵间的鸿沟。玛莉亚为了不干扰尚路易的生活而不告而别返回西班牙。若干年后,尚路易太太爱上了一个雕塑家,两人和平分手,他将全副身家送给前妻,只身前往西班牙寻找玛莉亚。
      现年已过花甲的法布莱斯·鲁奇尼(男主角尚路易饰演者)和小他两轮的娜塔丽娅·沃拜克(西班牙女佣饰演者)共谱婚外忘年恋,毫无猥亵感,多得幽默轻松的对白,平易近人的情节和真实可信的人物。三个人面对家庭与感情的抉择既不是全不顾责任,但也不负自己的感情,更不失美好的希望,皆大欢喜。
      
      平等、自由——爱情的基础
      像尚路易跟玛莉亚这样跨越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恋爱,好莱坞电影会倾向于《风月俏佳人》这样“麻雀变凤凰”的“励志”,在法国电影里却往往会反过来——通常会是富有但空虚麻木的那一方放弃自己的物质生活,降入贫穷但精神饱足的生活。这是法国人价值取向的映射——精神的充实与快乐远比物质生活更值得追求,亦是他们对爱情中的两性关系的态度——情侣应该是完全平等的,无论年龄种族国籍宗教,当然更不应受财富的影响。因为爱既是一种持久的精神交流,交流的双方必须先是有尊严的个体。
      由法国国宝级女星伊莎贝尔·于佩尔领衔的浪漫喜剧《我最糟糕的噩梦》里,人物关系设置为女金领爱上男蓝领,各种磕撞误会摩擦中,仍旧是互相迁就,男主角从不觉得自己穷便矮上半截,女主角的颐指气使也不过天性使然并无以金压人的势利眼。
      在这部电影里,亦有女主角的长期伴侣(安德烈·杜索里埃饰)向她坦白爱上别人因此协议分手的情节。只是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安德烈自觉跟新女友不合适,又回去与女主角复合。
      在“爱”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这是个“美丽的错误”抑或激情消失,这样的情况也是可以的。而且爱也是需要学习的,一个人通常要经过很多段这样的“错爱”才能懂得什么叫“真爱”。
      《大鼻子情圣》的女主角罗克珊就是因为久养深闺不通人事,一时痴迷于克罗斯蒂的外表便误以为那就是“爱”,以致真正以文笔和诚挚打动了她心的表哥西哈诺不敢表白,一段真爱就此错过。电影必需这样的戏剧化,现实中,如萨特和波伏娃这般身边从来都是两人各自或共有的情人络绎不绝的终身伴侣却也不少。
      笔者曾经就有一位法国同事和女朋友爱情长跑29年,其间几度分手,育有三个孩子,来去数十位情人,直到两人退休时才决定——在差不多逛过了整片森林后,他们完全笃定眼前就是最大最茂密的那一颗——可以结婚了。
      “正室和情人一起喝咖啡”
      法国的古装剧里称自己丈夫或妻子为mon ami(e)——我的朋友,当时都是包办婚姻,且无法离婚,两人能培养出爱情自然最好,但假如这种小概率事件没有发生的话,能作为朋友互相关心照顾度过一生就算得不错了。现时仍有极少的家庭使用这样的称谓,还有很多人保持着这样的家庭观念——即使对方爱上别人,但只要彼此还有共同生活的意愿,像密特朗夫妇那样,或者至少老死不相往来,如此终生相伴也是可以的。更有甚者,亦有爱屋及乌,与另一半的情人和睦相处并成密友的。
      新浪潮的代表作《朱尔与吉姆》(Jules et Jim)就是这种关系的代表作。朱尔和吉姆本是一对好朋友。在他们之间徘徊不决的凯瑟琳非但没有令好友疏远,反而成为跨越一战再度连接起德国人跟法国人的纽带。凯瑟琳嫁给了朱尔,婚后过了几年有了个固定的情人。深爱凯瑟琳的吉姆怕她从此离开自己的世界,于是恳请朱尔再去追求她,如果他跟凯瑟琳结婚的话,三个人就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这样的剧情看起来似乎又是法国独有的超展开了,而这个故事却不尽是艺术夸张,而是基于Henri-Pierre Roché的半自传小说——该书出版于60年代,当时作者已经80岁了。“正室和情人一起喝咖啡”这道被《时代》周刊引为“法国文化代表之一”的“独特风景”在本国人看来实在没什么稀奇。
      Vivre et laisser vivre(自己过自己的日子),这句话虽然源起于一战时对阵的英德士兵间,在对待他人隐私,尤其是两性关系时,到底是法国人应用一心。
      正如《小小的白色谎言》中Vincent略有些窘迫却实实在在地向小儿子解释“同性恋”的词意时说的一样:诸事存在自有其道理,即使其中有一些你无法接受,也应该要尊重每个生命体及其生存方式。
      不相爱的人们总是以同一种方式展现,而相爱的人们却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来体现——不管别人怎么想,只要你爱的那个人能够接受,就可以幸福。也许伴侣移情别恋,或者情人性向转变,生活中哪能没有风浪,最糟的生离都敌不过死别。所以在活着的时候,就无需活得太拘束,即使代价是被他人的自由伤害——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法国说这句话的时候,常会附带一记仿佛看透世情的耸肩。
      爱的时候全情投入,在一起的时候互相扶持,决定离开的时候真诚坚定,该放手的时候就算是假装也要潇洒。前情往事,能忘就忘,不能忘的放着也罢。这些是法国人的道德,当然不是人人都能办到的,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的。

    相关热词搜索: 法国 私事 平等 私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