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

    时间:2019-04-29 03:24:3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   和完整。本人认为: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刻意追求语文
      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之间完全没有矛盾的地方,两者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只
      有把两者融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实践学习语文知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我想问一问,“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怎么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之间有什么不可调和的关系呢?两者为什么不能融合在一起呢?
      一、“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作用
      1、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它可以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知识结构,体现了从整体着眼的教育教学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这个系统,一个层次,一个类别地实现语文学习的目标,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师生可以按知识体系去安排进度。每讲一点知识,让学生懂得每次学到的知识处于整体的什么位置,与邻近的知识点有何区别和联系。这种从总体上了解知识结构,而后分部分学习,最后在认识部分的基础上再把握整体的学习方法,即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方法,就是整体性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2.寻求语文教学的序列性。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语文教学从无序到有序。努力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按照知识规律,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虽然语文教学到底有没有序列,需不需要序列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事实证明,按照一定的序列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规律,学生是更容易掌握语文知识的。
      3.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派所强调的。他们认为要把知识的结构教给学生,而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符合这一原理的。庞杂繁芜的语文知识形成一个系统,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4.教学目标的科学定向。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是语文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少语文教师教学目标的确立,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胸中无数。因此,在语文知识的体系中确立目标,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因为学生是有差异性的。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进而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是新课标本身的要求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哪一项是可以离开语文知识而能够培养的呢?居然要全面提高,那么就应该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否则全面提高就是一句空话。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这就说明,语文教育是有一个系统的,而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3、新课标对语文知识的要求也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新课标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这是对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要求,那么,对语文知识的教学也应该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与“语文实践”没有矛盾
      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斯滕豪斯说过:“知识不能够还原成行为,尤其不能用预先规定的表现形式来表述,这是由知识的功能所决定的。知识是作为理解之特征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的基础。知识的价值在于激发各种类型和各种水平的理解。”因此,语文知识需要在语文实践中加以转化,引发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探究行动,这其实就是关于语文知识的一种“现象学还原”。语文课程的目的与意义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文教材文本所谓的“语文知识”的介入,将自我生命体验和历史文本生活有机融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意识和欲望,即一种尽自己所能地亲近与触摸中国文化遗产的主动意识与强烈欲望。这样,学生就不会只是满足于“占有”一定数量的语文知识,而是转知成识,将他遇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并且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尽可能多的语文知识。
      因此,“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矛盾。
      传统语文课程过于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是由于传统语文课程只是从“知识与能力”单一维度提出目标要求。这种课程思想局限了语文教师,他们既然把以知识体系为框架的课本作为唯一教材,最后也就势必不可避免地走入此一僵化体系的陷阱而不能自拔。但是,如果说,“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是语文教学的 “挥泪斩马谡”之举,那么,首先要追究的是“诸葛亮”的责任,是“语文应该是什么”的责任,而不应是“语文知识”的责任,更不应是“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责任。
      四、出路:注重语文实践同样需要追究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新课标一出,传统教学方法就受到了体无完肤的指责,于是又出现了一种极端的现象,在一些语文教学实践中,只强调以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为中心,哗众取宠搞一些华而不实的所谓语文活动课,对语文教学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时髦的“流行病”,其结果只会造成学生学习能力和终生发展的后劲不足,对客观世界缺乏系统的认识,对文化的传承缺少足够的责任感。重视学生的实践、重视学生的积累和感悟当然不错,但忽视知识,甚至否定知识却是大错而特错的。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一个人的生存力和发展力,知识就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否定知识的价值,不向学生传授人类优秀的知识成果,是对知识的不尊重,对学生的不负责,是教育的“不作为”。
      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全面地分析问题,不能两极分化。其实,“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的。学生要在语文实践中掌握系统的完整的语文知识,然后又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语文实践的活动中,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这才是现在语文教学的出路。
      
      参考文献
      [1]《新课标对语文知识的误解》 邵怀领《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11期
      [2]《新课程下的语文知识观与教学改革》陈尚达 《语文建设》2006年第11期
      

    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 知识 学习 实践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