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中国式通胀 [中国式通胀的机理]

    时间:2019-03-29 03:18:1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诊断宏观经济,就和中医号脉一样,最重要的是看清楚内在的机理和相生相克的矛盾。中国经济在2011年年初最大的病灶是什么?是4万亿元及其后的十大产业振兴方案,这是一切预测的基础。首先要搞清楚实施这一方案的钱是从哪里来的,答案很让人担心,都是靠印钞票得来的。
      笔者先跟大家讲两种通胀。一种就好像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国民党政府直接印纸币来买粮食买日用品,老百姓会发现过去是100元对应100斤大米,但是在多印了100元纸币之后,就变成200元对应100斤大米,这样物价就会翻一番。这种通胀是立竿见影的,从下游开始直接影响到老百姓。
      另一种通胀更为高明,就是反过来从上游开始,印10万亿元来建造高铁、高速公路,这需要在短时间内制造很多的钢筋水泥机械。怎么办?扩大产能,但是扩大产能的过程又产生新一轮的钢筋水泥需求。所有这些都靠印纸币来支持,就多印了30万亿元。表面上,这些多印的纸币没有用来买粮食和日用品,而是用来支付基建项目,不会影响到老百姓,这也是为什么有学者说4万亿元基建投资不会导致通胀的原因所在。
      这种说法错就错在企业的利润和工程的腐败最终都进入了个人腰包,这笔钱还是会进入流通领域用来购买粮食和日用品。这种通胀就像大水漫灌一样,它不是立竿见影的,哪里的物价低,哪里就会像洼地一样被迅速灌满,最终所有的物价和所有的消费偏好都会被重构。
      第二种通胀高明在哪里呢?首先比较隐蔽。对于第一种通胀,老百姓手里的钱是足值的,而国民党政府手里的钱是多印的,所以大家很容易发现通胀的源头是国民党政府。对于第二种通胀,与4万亿元相配套的国企员工和地方政府官员手里的钱是多印的,但是很难直接觉察到,感觉到的不是通胀,而是分配不公,觉得是他们的待遇比自己好。
      结果是更有钱的这些人变得对物价不那么敏感了,这样就会产生第二种现象:一部分物价先涨起来,而且涨幅较大,比如豆油。最后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很无奈,一般老百姓越难割舍的东西,涨价越厉害。比如说,一开始虽然只有少数人能够负担得起6元/斤的苹果,但是真涨到这个价格了,一般老百姓也不能说就完全不吃了,到最后还是要接受这样的价格。
      推广来看,像苹果这样的商品还有很多,比如衣服,特别是棉衣。北京各商场内的高中档品牌秋季新款外套,标价动辄上千元,市面上基本找不到500元以下的风衣。国产女装的涨幅甚至超过了进口女装,平均达到10%,个别品牌的涨幅甚至超过了30%。
      总结商品涨价有3个硬性条件:第一,少数人对这个价格一点都不敏感。第二,大部分老百姓无可奈何,最多只能少买但不能不买。第三,供给是有限的。能满足这3个条件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垄断行业,如机票的燃油附加费,甚至上年年中油价大跌的时候,航空公司仍然搞特殊,将800公里以下航段燃油附加费下调至70元,800公里以上航段该附加费维持不变。为什么?因为800公里以下要面对铁路的竞争。还有油价,近几年成品油价格飙升得有多厉害,可在油价提高几次后竟然还闹油荒。汽油和柴油是一起从原油里炼出来的,可是汽油从来不荒,柴油却年年闹油荒。为什么?答案很残酷,因为柴油车要么是运货运菜的,要么就是无权无势的大客车。
      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通胀发酵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上游印票子,带动大宗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大涨。第二阶段,上游的票子以利润和灰色收入的形式窜入了下游,带领豆油、苹果、鸡蛋、猪肉、服装乃至城里的租金进入疯狂上涨时代。第三阶段,在大家都发现钱不值钱之后,垄断企业带头把“钱不值钱”的这部分商品的价格涨上去。在全面卡紧信贷后,第一个被刺破的泡沫就是大宗商品泡沫。也就是说,纸币超发是从上游开始的,也是从上游开始撤去的。

    相关热词搜索: 通胀 机理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