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公共权力的名词解释_人性假设对公共权力腐败的解释及治理方法的启示

    时间:2019-03-29 03:15: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善?人性是恶?还是非善非恶?古今中外一直对此争论不休。中国历史上最早对人性问题进行讨论的是儒家的鼻祖孔子,但其对人性问题并未作出确切的结论,而是对另外两位儒家的代表人物对人性的讨论奠定了基础。一位是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另一位是主张"性恶论"的荀子。他们均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更好地认识人性奠定了基础。就拿反腐败来说吧,腐败的根子就在于人性,用中国古代的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所以我们治理腐败也应从人性角度入手。那么人性和腐败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腐败的种种迹象又是如何体现人性的?利用人性假设我们又将如何来治理腐败?这些将是本文的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人性;人性假设;公共权力腐败; 反腐败;
      一、人性角度看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
      众的极大愤怒和强烈的不满,其三是往往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腐败是社会的痼疾,权力滋生了腐败,无法纵容了腐败。如何有效的制止腐败现象并不是一促而蹴的,公共权力腐败是一种综合性的疾病。从人性角度讲,我认为有以下成因:
      (一) 需要未得到满足--人的行为和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
      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述,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导致的。对每个人而言,需要并非是等量奇观的,根据特定时期的重要性,强烈程度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层次结构。其最迫切的需要就是主导需要,主导需要是引起人的行为的动机和原因。"经济人"的假设,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业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心理学已经证实:人的意志行动开始于需要以及由需要引起动机这一论点。因此研究需要是认识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出发点而且对于探讨当今的社会问题也很有帮助。我认为公共权力的持有者之所以作出腐败这一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需要未得到满足。而这种需要又因人而议:有的人是需要金钱;有的人是需要更高的权力;有的人是需要声誉;而有的人是需要地位;他们在满足了基本的需要之后,就会向更高的需要迈进,欲望在极度膨胀,金钱,声誉,权力,地位无时无刻不在吞噬他们。不满足促使他们运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搜刮钱财。也就是说,切切实实的符合他们的利益动机。
      (二)忽视了对人性的认识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X理论、Y理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理论X理论注重物本管理,即只注重组织目标是否完成。Y理论注重人本管理,不仅重视组织目标是否完成,也重视个人目标,与我们目前提倡的人性化管理相似。
      "人本管理"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把人看成是一种"经济人",而是看成是"社会人"和"复杂人",除了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策略外,更重要的是让手中握有权力的人能够感到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使他们的个人潜能发挥到最大。而现实中在公共权力部门大多数人的工作是枯燥乏味的,人的激情斗志在无创新的氛围中渐渐消失,他们的精神上缺少依托,便会向物质上靠拢,以此在物质上得到慰籍,腐败发生。
      (三)儒家性恶论对后世的影响
      荀子在谈论善恶表现时,从理论上也说了一句带有指向性的说明:"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即有需才有求。也就是说,腐败分子在开始实施的一段时间里,其内在的需求(金钱、美女、地位、权力)只有通过外在的物质支撑才能实现,因而恶外是善内的唯一选择,就效果而言,他只有损人才能利己。在得到甜头,不被人发现的情况下,他会享受这样的待遇,即使良心上有那么一丝丝的发现,也被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泯灭了。
      壮私家之财,他们怎会忍心割舍呢?
      二、人性角度治理公共权力腐败
      对于反腐败有人认为是无用功-腐败是无可救治的。对此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8月曾科学分析,他指出,在这个问题上,要讲两句话。一句话,我们党的路线是正确的,党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党员和干部是廉洁奉功的。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反腐败也是有成效的.这些都是基本的事实。另一句,在党内,在国家机关中确实存在着腐败现象,有些方面还在滋长和蔓延,我们不能否定党的主流是好的,也不能低估腐败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此话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的生动体现,也是给腐败的无可救治论者的最好回答。
      (一) 重视道德教育的同时,强调法制
      孟子的性善论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它强调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是有限的,光有此点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古人也强调法律。每朝每代法规法典出台,用来治理国家,但性善论赋予官僚们的特权又给了他们腐败的机会。原罪暗示:人性不可靠,权力在人手中很容易"泛滥成灾"所以应通过制度、组织机构建设来制恶。为此我们必须:等的原则。不论是谁,只要违法乱纪,都依法纪予以惩处,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二)规范公众的价值观念
      一种行为,一种现象的产生,总有它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文化根源,公共权力腐败是通过国家公务员的行为才得以实现的,因此官员的道德品质是政治权力腐败的主观条件。当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以这样的速度赶上发达国家也许不成问题,但是要维持这样的速度,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恐怕还很难,还必须从文化的变革中寻找一种支撑的力量。中国公众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如"学而优则仕,仕则达"、"权力私有"、"官本位"的思想无一例外的影响着国家的官员,在他们的头脑里都已打下了等级观念、特权观念等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的烙印。慢慢扭转他们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意味着显耀,意味着与一般百姓的不同,不仅是经济收入方面的差异,还包括精神上的.所以三字经有"少而学,壮而行,上至君,下则民,扬名声,显父母,继与前,裕于后"之论。这里的泽,扬,继,裕都充分显示了人们对社会差异等优势的承认,崇拜和追求。
      (三)正确认识人,运用恰当的管理方法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管理是人的管理,管理主体是人。管理客体虽然兼有人和物,但是对物的管理取决于对人的管理,归根结底还是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客体也主要是人。所以领导者的工作核心是做人的工作,因而首先要认识人,人性是复杂的,人可能是"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也可能是"复杂人"。所以管理方法也不同。管理方法不外乎是激励、沟通及协调。对于权力部门,为防止恶性事件发生,领导者也需从上述方法中着手,防患于未然。
      腐败是一种历史的沉渣,最终总是要在历史上销声匿迹。正如德国文豪歌德所言:"没有一种生命长生不老。也没有一种东西永久长存。我们的一生不是一个古老的负担,我们的道路不是一条漫长的而没有终点的旅程只要我们的党坚持一如既往的反腐败,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我们的国家昂首阔步的走出历史的"周期率"就决不是一条漫长而又没有终的旅程。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权力政治与公益政治[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张雷 ,娄成武 .政治学[M]. 沈阳: 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3]孙传宝.当今腐败廉政与腐败的较量[M].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4]彭文德,杨麻等.走出""周期率""关于腐败与反腐败的思考[M].法律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刘存玲(1987--),女,陕西榆林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假设 腐败 治理 启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