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巴比馒头_“巴比夜宴”,让中国“慈善”如此纠结

    时间:2019-03-14 03:28:1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小引]      中国的慈善事业有悠久的历史,汉唐寺院济贫、赈灾、戒残杀的长盛不衰,宋代养老扶幼事业的勃兴,元代医疗救助的不断完善,明清民间慈善群体的兴起,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从来不是缺乏“仁慈和善良”的国度。然而,当代中国,“慈善”却成了娱乐圈最拿得出手的时尚,是明星的秀场,是商业营销的漂亮包装,是有钱人斗富攀比的名利场。简单的捐钱了事的施予和“施恩图报”的期待之间,折射出的是当下国人纠结的“慈善”观。
      
      [妙文一]
      
      由国富豪人数亚太第二,仁者几何
      付瑞雪
      美林财富管理公司与凯捷顾问公司28日公布的《亚太区财富报告》显示,2009年亚太富人财富总值大涨30.9%至9.7万亿美元,超过欧洲富人。其中中国富裕人士财富飙升40.4%,人数和财富位于亚太区第二。此外,2009年中国富人不动产投资同比增幅居亚太之首。(2010年9月29日《广州日报》)
      无论人数还是财富规模,中国内地富人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总体上讲,这体现了中国内地这几年经济快速发展,财富急剧增加,富人阶层人数迅速扩大的现实,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可是,有仁义心、慈善心、公益心的富人又在亚太居第几位呢?是否存在“富多仁少”的情况呢?
      29日,盖茨、巴菲特慈善晚宴在北京举行。对“巴比慈善晚宴”中国富豪们表现出了不同的心态,原因是,盖茨和巴菲特此前在美国倡议美国亿万富豪们把一半财产捐出来做慈善,吓坏了一些中国富豪,由于担心被“巴比”劝捐而婉拒慈善晚宴邀请。从拒绝的中国内地富豪名单上可以看出,一些富豪平时把仁义慈善挂在嘴边,关键时却掉链子。有些富豪不但婉拒,而且还找出许多慈善捐助不好的歪理做借口。
      由于一些富豪公开宣称不参加巴比慈善晚宴,“巴比”不得不三次声明慈善晚宴不劝捐,并在邀请函尾端专门写上:此次慈善晚宴旨在探讨慈善事业,不劝捐。一个慈善晚宴彻底映照出了一些中国富豪的嘴脸,一些原罪累累的富豪们竟然没有一点负罪感,没有一点仁义慈善之心。
      当然,值得欣慰的是,中国还有陈光标等有慈善心的企业家,还有一批热心慈善、讲仁义道德的富豪,使得中国在面对世界时,有些许安慰。衷心希望,中国富豪的爱心、慈善心、公益心能够随着财富的增长速度同步增长,不要做不管他人、不尽社会责任的守财奴。
      (摘自“新华网”)
      
      [感悟]
       中国正进入一个财富高度积聚的阶段,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势必引起社会的不安定。仇富心态的蔓延,就已说明问题的严峻!富人在享受金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同时,需要精神突围,让自己变得“富”且“仁”,因为做企业是奋斗的乐趣,做慈善是奉献的乐趣!本文观点鲜明,层层推进,语言老辣,论证有力。虽然全文不到800字,却“人”“事”“理”“情”有机结合,令人信服!
      
      [妙文二]
      
      “巴比”夜宴“劝”不出慈善
      黄 瑞 陈孟统
      29日晚,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股神”沃伦・巴菲特在北京举行私人慈善晚宴,受邀者皆为中国各行业的成功企业家,然而富豪们对本次晚宴的态度却“冷热”不均。
      尽管“巴比”此前公开发表声明,称此宴目的是与中国成功人士和慈善家进行交流,但众多媒体仍将这场“城堡夜宴”解读为向中国富豪“劝捐”的“鸿门宴”,慷慨解囊似乎成为赴宴的“规定动作”。
      媒体与网民已经准备好赞美或揶揄,等待最终出炉的富豪名单及捐赠承诺,但慈善终究不是道德秀场,一个“劝”字无法真正诠释爱心与怜悯。
      “不是看谁给的钱多,而是看谁的钱用得更好”,目前,在中国无论慈善捐赠主体,抑或公益运作环境都尚未成熟。而媒体的热炒,以及大众的看热闹心态,又让这场夜宴更像一场票房可观的大戏,尽管观众多在场外。
      当前大多数中国企业正处于成长发展期。仍需相当数量的资本投入。比起简单的“裸捐”或“半裸捐”,平衡企业自身发展与慈善事业的关系,让企业的慈善之路更具可持续性,可能更加契合企业目前的现实语境。
      从企业的外部环境看,中国尚未形成理性成熟的慈善文化土壤。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慈善的传统,“乐善好施”自古便与中国贵绅商贾相连。可是如今,中国企业家不仅要面对不捐或少捐便等于“为富不仁”的道德压力,时常还要完成政府“摊派”的慈善任务,这种尴尬与无奈的处境,让不少人有苦难言。
      当然,不可回避的是,借慈善之名谋求利益交换,获得超出捐赠数额的收益的企业行为,亦不鲜见。
      同时,中国慈善立法与规范的滞后,使得长效顺畅的公益运行机制难以成型,民间慈善机构运行尤为艰难。“逢灾必捐,无灾不捐”的公益浪潮,并不能取代细水长流的常态化民间慈善。李连杰“壹基金”在大陆寻求独立合法身份的艰难便是明证。这也是历经数百年发展,已形成一套有效慈善制度体系的西方国家所忽略的中国现实。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慈善是“劝”不出来的,也是“捐”不出来的。在富豪晚宴上,捐了多少银子其实并不重要,透过此次“巴比”之行所引发的对于中国慈善体制环境的关注与讨论、对于慈善资金如何常态有效运转的思考,或许更有意义。
      
      [感悟]
      文章从“劝”字入手,剖析公众、富豪对“慈善”的复杂心态,指出道德体制与慈善环境面对的双重困境,切入巧妙,引人深思。相较“妙文一”而言,本文更多一份理性与冷静、宽容与理解。
      
      [妙文三]
      
      四个视角看“巴比晚宴”
      王石川
      不妨从四个视角看巴比慈善晚宴。
      首先,富豪去还是不去,都不必倾注太多道德口水,那是富豪的个人选择,不去不代表不做慈善。应该看到一些富豪害怕曝光,低调做事,默默地做慈善,因此不能一见有富豪拒绝参加晚宴就群骂不止,这样会打击富豪的善念。当然,能够像陈光标那样高调慈善,也值得赞赏。
      其次,不必对巴比慈善晚宴抱太多期待。巴比来中国的消息传出后,不少网友欢欣鼓舞。据报道,截至2009年底,中国慈善基金会总数不足1800个,而同期美国慈善基金会的数量已接近1077;中国慈善捐款总量几百亿元人民币,不足美国慈善捐款规模的三十分之一。我国慈善事业起步晚,尽管国民人数多,但与美国相比,善款总量的确不多,这是事实。尽管巴比名头甚响,但一次晚宴并不能带来观念和制度的根本性转变。同时,慈善事业靠的是文化、制度和法律等多方面的推进,换言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再次,不能误解巴比慈善晚宴的本义。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该晚宴是劝捐,其实非也,或者说不完全是。本月14日,巴、比两人以亲笔信形式明确表示,此次中国之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倾听,以及与那些对慈善活动感兴趣的人分享经验。这一立场令人钦佩。分享经验比劝捐更有意义。
      最后,应当注意的是,不要认为巴比慈善晚宴只是富豪的事,官员们更应该关注。事实上,欲使我国慈善事业长足发展,制度改良是关键。一些富豪为何不愿意捐款?这与现有制度的鼓励措施匮乏有一定关系;老百姓为何不愿意捐给公立慈善机构,这与某些机构运行不透明有关;李连杰的壹基金为何遭遇挫折,仍与制度壁垒有关。因此,相关官员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着力构建制度和革除不合理的制度,以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
      富豪冯仑回应巴比冲击波时说:“中国不仅要做公益慈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更持久的公益慈善制度,建立保护财产的体系,保护每一个人创造财富的机会均等的权利。”这句话很实在,值得品味。
      (摘自2010年9月29日《华西都市报》)
      
      [感悟]
      本文视野开阔,说理客观公允,层次清晰明了,行文收放自如。文章从四个角度阐释“巴比晚宴”本身所蕴涵的意义,可谓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虽然没有挞伐的气势,也没有张扬的激情,但客观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让人不服都不行。
      
      [结语]
      
      正如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所言,目前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仍然“十分落后,而不是一般的落后”。立法跟不上现实脚步,慈善行为的“大跃进”,要命的信任危机,频频发生的“诈捐”“被捐”“赖捐”背后,暴露的是中国式慈善的困境。如何培育我们的慈善意识,以什么样的制度和文化来激发人们的自愿慈善行为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 纠结 中国 夜宴 慈善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