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_少年习惯的养成与心理暗示的关联性

    时间:2019-01-20 03:30:5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习惯左右个性的养成,以至于影响价值观的形成。习惯的养成同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与心理暗示有着极高的关联度,包括家长的暗示、老师的暗示、媒体的暗示和社会的暗示等,少年成长的轨迹是在暗示的牵引下走来的,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习惯 养成 心理暗示 关联
      
      任何一个家庭都有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期望自己的孩子优秀。究竟什么是优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有智力的标准,体能的标准,情商的标准,等等不一而足,因为标准不同,所以不同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方式和侧重点。当孩子长大成人时,可能多数家长对于长成的这个孩子因比较的原因而满意度不高,在追求最好的道路上误区不断。
      优秀,是人们对美好的追求,这是值得崇尚的,但什么是优秀,怎么样才优秀,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许多心理学家曾得出共同的结论,那就是:优秀只是一种习惯。习惯于优秀的人就是优秀的人,习惯不良的人,不会成为优秀的人。
      少年的行为习惯体现在语言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习惯左右个性的养成,以至于影响价值观的形成。
      习惯的养成从出生就已经开始了,先天遗传因素之外,主要受客观事物的影响,客观事物的影响,就像生产产品的工程师一样,在加工过程中给他刻画了使用说明书。
      第一个因素是社会环境的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宏观的,就像一个人,生长在中国就是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习惯;生长在美国就是美国人,有美国人的习惯。宏观的主要的习惯是符合国情的。让孩子出国,可能有一部分因素是要改变和吸取一下不同的习惯和处事方式。
      那么,在同一个国度里生长的人,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习惯,有不同的学习成绩,有不同的能力呢?理论上,他们有同样的教育经历,甚至是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老师,竟然差别还是很大呢?原因是个性的发展过程是不同的。可能大多数人关注物质条件,关注对老师的选择,关注家庭的环境。总之,关注物质层面的内容很多,关注精神层面的内容偏少。而习惯的形成更多的是源于精神层面,这里面的偏差不言而喻。
      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精神层面的力量权重远远大于物质因素的内容,是习惯养成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刻画人格的刻刀。成长时期接受的心理暗示是形成个性特点的主要原因。少年进入青春期,接受正面教育,直接的面对面说教效果甚微,说教的背后,是行为的暗示效果,暗示对于少年来说,是人心的,是影响价值观的。
      根据一项对照性调查显示,不同社会角色的人有着不同的少年心理经历,83%的重点大学学生在小学初期曾经从家长和老师的眼神中找到过自己是优秀者的答案,这个优秀者的概念影响着后来的学习,强化着学习能力的提高。92%的少年犯曾经在小学初期从家长和老师的眼神中发现自己是坏孩子的暗示。这个坏孩子的概念也影响着后来的学习,强化着学不好的心理,强化着放弃和厌学的欲望。作为一个成长期的少年,头脑里接近一张白纸,除了基本的感知内容外,其他的认识能力需要外界的刺激来填充,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关键看这个时期大脑这张白纸上刻画出什么样的内容。这种刻画的主要力量就是暗示。暗示的来源有多个方面,暗示是一个无形的影响力,在左右少年的习惯养成,习惯与暗示具有着较强的关联性。
      
      一、家长的暗示
      
      家长是与少年期孩子朝夕相处时间最长的角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所以,家长的行为对少年期的孩子影响最大。但是,多数家长发现,少年时期的孩子对家长的言行逆反较大,孩子越大越不听家长的管束,有的家长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厌倦。其实这个时期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开始,一种成人的愿望和成人能力的缺失之间的矛盾在促成逆反,此时孩子不是不接受教育,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接受,即:表面不接受,不接受直接说教,实质上是在观察,在接受暗示。家长的暗示此时发挥着几乎决定性的作用。
      家长的暗示有时是无意暗示,有时是有意暗示。无意暗示是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评论等等。可能不经意中被孩子观察到,在家长毫无修饰的状态下被孩子认知而形成习惯。此时,家长的人格、价值观、心胸、性格在这种无意中被复制,然后以无意的方式粘贴在孩子的大脑认知的白纸上,这就是孩子行为像家长的原因。
      一个性格暴躁的父亲,经常以打人的方式处理矛盾,虽然没有教育孩子遇事用打人的办法解决,但孩子遇事就打人,这是无意行为暗示的结果。
      家长有意暗示,不是常有的,如果家长接受了现代教育方法和必要的心理知识,就会应用有意暗示,按照孩子优秀的成长方向来实施干预,促成优秀习惯的养成。周宏先生的赏识教育就是建立在有意心理暗示的基础上形成的成功教育方式,其精髓是:孩子不是不可以批评,而是不可以看不起。
      有意暗示,就是一种建立在看得起的基础上的暗示,是对优秀习惯的强化。有意暗示有客观原则,也有主观原则,客观原则就是尊重客观实际,而不在过程上过于关注,客观原则会形成唯物主义人格,是优秀人格。主观原则是建立在个人认知基础上的行为,对错是非有主观倾向。往往主观原则会夹杂不讲理,随意和情绪化,也会夹杂抗压能力、向上精神和乐观情绪。主观原则包含积极原则、消极原则、自信原则、迷信原则、正确区分对少年期的教育就会得心应手。
      
      二、老师的暗示
      
      老师要面对班级众多的学生,几乎每个学生都想赢得老师的好感,老师的正式说教是公平的,细节的针对性行为就成了学生关注的焦点。老师的暗示藏于课后与学生打交道的细节之中。
      有的学生愿意搞怪,恶作剧,常人看来这行为很让人讨厌,其实这是一种希望被关注的诉求,老师读得懂,就会实施积极的暗示,读不懂就会言辞激烈的批评,从而形成矛盾,更有甚者,学生讨厌老师以致厌学。老师讲故事,虽然是课外活动,但老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视的和重要的。老师有时候对于同样犯错误的学生,处理的轻重不一样,会形成放大了的比较,那又是一种暗示。
      老师的暗示经常在题外,也有无意暗示和有意暗示,有客观原则,喜好原则和个性原则。
      
      三、媒体的暗示
      
      主流的影视作品以及网络游戏等虚拟生活,是社会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对于成人来说,有的时候因为一个电视剧的某个情节而改变生活方式,是大有人在的。影视作品是目前几乎充斥大多数空闲时间的主要内容,是无处不在的心理暗示,其巨大影响不可小视。
      媒体的影响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向上的善意暗示,二是为追求收视率而媚俗的不良暗示。媒体的暗示影响少年的身心,往往超乎想象。
      
      四、社会关系的暗示
      
      有一句哲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形成往往是爱屋及乌的结果,不是每个榜样都是公共认同的,每个人对榜样的界定都有个性的标准,个性标准的形成原因来源于社会关系在少年时期的暗示。
      缺陷的社会关系,诸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家庭畸形恋情,亲人犯罪,极度恐惧,超常压力等,对于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极大,对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也极大。美女爱流氓,往往是自己的父亲接近于流氓行为,帅哥骂雷锋,往往是亲人比较自私狭隘。少年和家庭社会关系在处理矛盾时的无原则性也是一种行为暗示,结果导致的狭隘自我原则也是一种习惯养成。
      对于不能改变的社会关系,教育者要关注优秀与不良的区别,用优秀榜样的暗示来抗争,主张优秀。
      少年成长的轨迹是在暗示的牵引下走来的,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关热词搜索: 关联性 养成 习惯 少年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