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浅析烘托手法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课本

    时间:2019-01-15 03:34:5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烘托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手法,如画月亮,往往用轻柔飘逸的云加以衬托,更突出月亮的朦胧、皎洁、娇美,这便是“烘云托月”之法。烘托也可用在写作上,“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样描写往往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无论写人物,还是景物,都可用烘托手法。
      写人物,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乐府民歌《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这里主要笔墨用在侧面烘托上,从行者、耕者、锄者、使君见秦罗敷的种种行为上,烘托出这个少女的绰约风姿。
      写场面,也可用烘托手法。场面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在场面活动中,周围人物对主要人物的烘托,可以对画面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使画面更加完整,更能突出场面中主要人物的形象。
      《口技》一文中,作者在正面描写了口技表演者的表演后,写到宾客(听者)的反应:“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在口技表演达到高潮时,又写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文章写宾客的神态、动作,寥寥数语,却烘托了口技表演已达到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境界。
      又如《琵琶行》,白居易对琵琶女弹奏的娴熟、技艺的精湛,有着精彩的正面描写。之后,写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周围的一切都沉浸在音乐所创设的氛围中,侧面烘托了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写景物,也可用烘托手法。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写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而远逝……”
      写鱼在水中历历可数,连鱼的情态也清晰可见,从侧面烘托出水的清澈、透明。
      更加典型的是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全诗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触觉,表现裹紧棉被还觉得冷,表明天气变化,气温下降,寒气逼人;通过视觉,表现黑夜反见到窗外明亮,是雪光映亮了夜空;通过听觉,表现厚厚的积雪压在枝头,竹枝折断声在寂静的雪夜传得很远。全诗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时间长。
      总之,恰当运用烘托,可以达到“以虚写实”、“以虚托实”的目的,可以做到费力少而效果好。但烘托毕竟只是正面描写的一个必要补充,写文章时,不能用得太多,用的太多,文章反倒显得“飘”了。

    相关热词搜索: 烘托 浅析 课本 手法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