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资产减值相关问题研究

    时间:2020-10-18 08:04:5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使得资产减值会计成为各国会计规范的热点问题。我国从1998年“四项减值准备”的出台,2001年升格为“八项减值准备”,即: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直至 2006年2月15日 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可以说,我国关于资产减值的会计规范正逐步走向完善。但是,近几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显示,资产减值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沦为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探究其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综述  

    资产减值的早期会计思想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十三世纪后,随着商业的迅速发展,意大利的一些城市空前繁荣起来,商品、货币交换,信贷业务的增加促使会计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沿用至今的借贷复式簿记。在当时的会计实务领域,人们已采用成本法和成本市价孰低法来计价存货。文献《数学大全》(帕乔利,1494)中曾提出不得高估存货的思想,证明了当时实务中已经存在按照低于成本的市价估价存货的做法。根据文献,第一个提及资产过时、毁损的会计核算方法的是法国Jacques Saary,他于1675年明确提出了成本市价孰低法,将之用于存货的陈旧、过时和毁损,并于1712年提出了他对可变现净值的理解。19世纪,在德国资产减值的会计思想还得到了法律的认可,“为了对付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投机,1884年的德国公司法还要求公司公布它的利润和提交列有资产按成本和市价孰低法计价的资产负债表”。

      

    虽然资产减值会计思想最初在欧洲大陆形成,但是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减值会计,只是稳健原则在会计上的应用。随着二战的结束,经济重心转移,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军人,同时也成为世界会计的先行者,投资者和银行等债权人要求企业编制稳健的资产负债表,资产减值会计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在SFAS NO.121发布之前,美国先后对存货减值、短期投资减值、长期投资减值、或有会计事项作出了规范,但均分散在不同的准则中,并且对持有和使用的资产的减值问题未予规范,这样的漏洞成为许多美国企业自行计提减值或注销来操纵企业盈余的众矢之的。  

    为了增强企业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抑制企业盈余操纵的行为,AICPA的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ACSEC要求FASB对资产减值问题进行专题研究。1980年,ACSEC首次向FASB递交了一份名为“对账面价值不能完全回收的长期资产的核算”的问题报告,首次对永久性标准提出了质疑。1995年发布了SFAS NO.121,准则针对长期资产、可辨认的无形资产以及相关的商誉等项目区分不同的资产类型进行规范:对于持有或将继续使用的资产,当有关事项或变化的环境预示着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无法收回时,企业应当估计资产使用和最终处理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如果这个未折现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小于账面价值,企业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资产减值;
    对于待处置的资产,应以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销售成本的差额中价值较低的一方确认。但是由于其没有提供如何具体实施资产减值准则的实际指导,也没有涉及处于处置状态下企业分布的会计处理,针对这种情况,FASB于2001年发布SFAS NO.144,要求企业对所有通过出售处置的长期资产均按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孰低计量。自此,长期资产的减值处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范体系。    

    (二) 国内文献综述  

    2000年底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允许资产减值的转回并且规定转回金额增加企业当期的利润,从而为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转回制造虚假利润开启了方便之门。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着诸多的监管,而这些监管又往往以较为单一的财务指标作为评价依据,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迎合管制,必然会利用各种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有关学者对资产减值准备通过不同的方法和视角进行了实证研究,较一致地得出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结论。  

    财政部于 2006年2月15日 颁布了一整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资产减值准则作为第8号准则被独立地写入其中。而对其它如存货、建造合同、递延所得税等资产的减值,也在相关的会计准则中体现出来。这样,我国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资产减值会计体系。  

    但资产减值新准则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将不能完全改变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进行调节企业利润的状况,因此完善资产减值准备准则的工作仍任重道远。  

    汤云为,钱逢胜在《会计理论》(上海出版社,1998)一书中主要探讨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为决策有用观、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是对资产定义的角度、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标准即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资产减值计量的主要标准为:现行成本或重置成本、现行市价、销售净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在用价值)、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从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权益投资四方面论述了资产减值的计量标准,并分析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滞后的原因。最后,从审计、披露角度提出了建议,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在于没有讨论衍生金融工具、金融资产、商誉等无形资产的资产减值确认问题,主要源于其复杂性。  

        潘秀丽在“我国资产减值规范与国际准则的比较”(财会月刊2001.12)中把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IAS No. 36有关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的规范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并没有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而是具体规定了各种资产项目应当在何种条件下确认减值损失,以及确认减值损失的具体方法。  

       黄世忠在“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会计研究,2005)中系统、深入地比较了我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与IAS No. 36,指出了在具体实务中与国际会计准则在计提基础、现金流量预测要求、首次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货币时间价值后续处理、评估值的运用、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六个方面存在的重大差异,并从技术层面、管理惯例和监管机制等角度剖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薛翠有、姜明霞在“小议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之改进新会计规范”(会计之友(下旬刊),2006)中指出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处理的改进:扩大了资产减值适用的范围;
    引入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概念;
    明确了减值计提时间,统一了计量标准;
    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不能转回,对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进行规范;
    取消了商誉的直线法摊销,改为对合并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增强了减值准备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并提出新准则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带有一定的难度;
    确定合理的折现率存在一定的困难;
    资产组或资产组合的确定缺乏统一标准。  

    王学怡在“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几点反思”(财会通讯,2008)中指出2006年颁布的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但新会计准则利润操纵空间仍然很大,并指出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实施的建议:完善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制度;
    建立和完善证券监管体系;
    进一步培育和完善信息市场、价格市场;
    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本选题以2006年2月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为中心的资产减值会计作为研究实体,通过对比分析我国新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有关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规定,针对我国旧会计体制中资产减值会计被作为调节利润的一种工具,特别是对有意的提取或不提取资产减值准备进而影响利润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及通过分析新旧相关准则中有关的资产减值会计的内容,指出新的会计准则的改进之处;最后,针对我国目前资产减值会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发展趋势,对新的资产减值准则的适应性进行剖析,提出在新的会计准则实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资产减值会计体系。  

    相关热词搜索: 资产减值 相关 研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