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论青藏铁路与西藏区域经济的发展

    时间:2020-03-01 09:53: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任何区域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和程度,都集中反映了该区域政治、经济、社会的进步。西藏自治区以农牧业为主体,农牧民占80%以上,自身积累能力严重不足,从发展上看仍属全国欠发达地区。由于地域偏僻,交通不便,在青藏铁路通车运营之前,受限于公路和航空运输运力低、运量小的制约,进出藏人员、物资运输耗时太长,成本过高,西藏的交通运输难以适应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并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为西藏的经济社会结构、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带来强劲动力,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带来了宝贵机遇。正如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庆祝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大会上指出的,青藏铁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屋脊上创造的奇迹,是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经济线、团结线、生态线、幸福线,是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造福各族群众的又一座不朽丰碑。青藏铁路通车运营,不仅降低了西藏的运输成本,促进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将对西藏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交通基础设施对西藏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交通基础设施是直接为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衡量交通条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为区域上的可通达性,以及交通运输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改变生产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是生产的中间投入,这种服务成本投入的减少都会提高生产的效益,改善劳动力的交通所费时间,促进人员、物质、信息的交流,进而引起就业环境的改善,人们的就业多集中在大城市,其原因就是便利的交通服务。不同的交通基础设施服务组织方式所营造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存在很大差异,交通基础设施服务环境好,生产效率就高,经济发展和国际国内贸易发展就快。

        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空间发展的积聚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陆大道在总结地区经济发展的“点—轴系统”的模式时,认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存在产生接触优势,引起空间不平衡和物质能量交流的频繁,导致新城镇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产业带和发展轴线,交通基础设施服务对区域产业建设和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企业相关联的区域发展会引起区域经济格局的重新定位。

        西藏和平解放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下,交通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在“九五”、“十五”期间,青藏、川藏、中尼、新藏等干线公路的整治改建,进藏干线公路和区内公路的修建,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已经成为制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青藏铁路作为我国西部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营,扩展了进藏通道,完善了我国和西藏综合的交通运输体系,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铁路通达能力的加大,必将改善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状况,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西藏农牧民占全区总人口80%以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衡量西藏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我们在与达赖集团斗争中掌握主动的根本的条件和基础。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将彻底打破青藏运输“瓶颈”的制约,青藏铁路通车对于促进西藏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稳定,早日实现2010 年农牧民人均收入进入中等行列的目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据国家行政学院朱国仁教授介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栏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牧民年人均增收可达80元。二是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将会提高西藏的城市化水平,使城镇辐射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加快人文交流、物流、信息流的传播。三是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将会增加城乡居民消费品种类,促使消费质量的提高,消费结构的优化。青藏铁路通车前,在西藏每100元只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50多元的购买能力。青藏铁路通车后,大量廉价的消费品输入西藏,高附加值的牧业产品可快速运到内地市场甚至国外市场,通过商品交换,引导农牧民向多种消费转变,逐步减轻因过度依赖于牛羊造成的生态压力。四是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必将推动西藏进一步扩大开放,沟通全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五是青藏铁路通车运营,使西藏有了连接祖国内地的便捷通道,增进了西藏各族人民与祖国的感情,增强了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观念,进一步巩固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六是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西藏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青藏铁路通车前,在拉萨市场,每吨煤炭和水泥价格高达700元—800 元,其中运输成本每吨就要600元。国家每年拨给西藏的建设费用,有近一半要用在支付高昂的运输费上。未来75%的货运量将由铁路承担,按照设计能力,青藏铁路的单向运输能力是目前西藏全区汽车运输能力的40倍;
    青藏铁路通车运营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将提高30%左右。二、青藏铁路与西藏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开发的强度不断加大,交通条件影响区域格局的变化。

        (一)青藏铁路密切西藏与祖国内地区域经济的联系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各少数民族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同时,通过实行对外开放,发挥沿边地区的区位优势,初步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封闭而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工。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西藏必将加强与西南五省区市的经济协作,融入成渝经济区,与云南、四川省联合打造茶马古道精品旅游走廊、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
    加强与西北经济区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西藏经济北向发展,加强与陇海经济带联系,共同建设陕甘青藏经济协作区。

        (二)青藏铁路与周边国家地区区域经济的协作地缘政治是通过地缘经济以及国家安全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所谓地缘经济就是国家间或地区间,根据政治、区位、历史、民族及宗教等因素,为进行经济联合和经济对抗而建立的区域性利益集团。目前世界上成立的区域经济集团将近30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分为两大阵营。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从单极向多极发展,政治、军事对抗逐步让位于经济上的合作与竞争。

        20世纪50—70年代,国家安全是我国首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之间的地理位置的关系是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联合或者竞争。我国所处的区域涉及到东亚、中亚、南亚地区。西藏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北部隔昆仑山、唐古拉山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邻,东隔金沙江和四川省相望,东南部以横断山和云南省相连,西部和南部以喜马拉雅山与克什米尔地区和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接壤。从历史上看,西藏是祖国内地进入南亚的重要通道,南亚次大陆的态势对中国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印度是中国南部最大的邻国。2006 年7月6日,中印边贸乃堆拉山口通道正式开通,重新开启我国与南亚地区的经济交往与合作的大门,为我国和西藏自治区与南亚地区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青藏铁路与西藏区域格局的定位由增长极发展到点轴布局再到网络布局,是区域经济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区域空间格局的变化。1990 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的通知》中,根据交通状况、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状况,将西藏大致分为“四块”,提出实行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分级决策,逐步建立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概括起来就是“重点发展中部,放开搞活西部,联合开发东部,藏北牧矿致富”。“八五”期间进一步对区域布局进行了细化。“九五”期间,区域布局更加明确,其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及重点是:在加强“一江两河”相对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对落后地区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通过区域规划和产业政策,确立地区经济的合作与分工。“十五”《纲要》根据西藏生产力的布局,以川藏、新藏和青藏、中尼公路为开发轴线,实施据点式开发,轴线延伸,在东西两个经济带上,建成东、中、西、北四大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经济区域,把西藏划分为“一点三线四区”,由点到线到面,点线面相结合,实现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和非均衡发展战略。“一点”,即以拉萨市为中心,建成商贸、旅游为一体的核心集散地,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其它地区的快速发展。“三线”即对沿边(边境口岸、城镇)、沿路(青藏、川藏、新藏、滇藏和中尼公路)、沿江(“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尼洋河流域、昌都“三江”流域)地带进行重点开发建设,形成沿边的开放型经济轴线,沿路的商贸流通型经济轴线,沿江的农业、矿业开发轴线,各轴线向两侧延伸,逐步形成几条特色产业带。充分发挥阿里、日喀则两地区的边境区位优势,商贸兴边,以樟木、普兰、吉隆等口岸为窗口,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贸和旅游业,实施特色追赶战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纲要》中贯穿了“壮大特色经济、调整经济结构”这条主线,确定了六大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了农牧业、矿产、旅游、建筑建材、藏医药、高原饮(食)品六大特色产业。

        “十一五”的西藏区域规划遵照区域经济增长极、点轴布局、网络布局等比较成功的理论模式,以青藏铁路和川藏、新藏、中尼公路为发展轴,点轴延伸,建立了突破行政区界限的中部、东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域。中部经济区以拉萨市、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林芝地区、那曲地区为主;
    东部经济区以昌都地区为主;
    西部经济区以阿里地区为主。根据国家区域功能划分的总体部署,针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科学编制区域规划,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落实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三、加快构建区域新格局,实现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未来西藏区域发展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前提下,采取以下措施,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一)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构建西藏区域经济新格局西藏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一是矿产资源种类达100多种。其中铬矿、铜矿、硼矿、菱镁矿、刚玉、白云母矿储量位居全国前列。铬铁矿产量占全国80%以上,储藏量居全国第一位。有关专家预测,冈底斯矿带铜远景资源量可达2000 万吨以上。二是西藏还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经国家肉食品检测中心鉴定,那曲牦牛肉、绵羊肉品质名列全国第二,获得亚太地区绿色食品质量认证,开发前景广阔。三是西藏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独特。有蓝天白云、雪峰草原、神山圣水等奇特的自然风光,还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风格独特的民族歌舞等。西藏在区域资源开发中,要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把中部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区特色农牧业产业带、特色精品旅游走廊、加工业核心区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形成核心经济区。中部地区拉萨市要积极发挥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优势,发挥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日喀则地区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积极建设南亚大通道,加强口岸建设密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山南地区要重点发展矿业、农区畜牧业和旅游业。林芝地区要重点发展旅游业、藏药材、特色高原生物产业和食品产业等特色经济。那曲地区要依托青藏铁路和藏北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有重点地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和矿产业,并在建设南亚通道和加强与西北地区经济联系方面发挥作用。东部地区(昌都)要发挥“靠西朝东,接轨东南”的优势,加强与中部经济区的联系,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密切与周边省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建设“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经济区”。西部地区(阿里)要发挥连接新疆、构建西部战略通道及边贸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择优发展矿业,建设白山羊绒产业基地,促进西部经济区的外向发展。

        (二)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区域特色经济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2006 年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西藏区域产业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农业是西藏的基础产业。农业的稳步发展事关西藏发展稳定的全局。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西藏农牧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科技实力弱。面对这样的基础和条件,第一产业上水平,要抓好“四个环节”。一要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重点加强农田、草场、水利建设,加快农村道路、人畜饮水、交通、电力和通讯建设,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实现高产稳产,改善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二要大力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积极培育壮大“专业化、有特色、实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把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连接起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不断完善农户和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千家万户的农牧民奔市场、奔小康,从而提高西藏农牧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三要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要努力在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上多做文章,如良种良法、科学施肥等。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实用技术培训规划,提倡干什么学什么,田间地头,形式多样,广泛普及,真正做到让广大农牧民学得懂、用得上,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成为科学种田、科学养畜的行家里手,在广大农牧区造就一大批土生土长的农牧民专家。四要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产业。坚持走优质高效的路子,建设藏西北绒山羊、藏东北牦牛、藏西绵羊、藏东南林下资源和藏药材、藏中优质粮油、城郊无公害蔬菜、藏猪藏鸡生产7个特色产业带,努力形成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品质优势,又具有较大的规模和经济优势的产业,使特色农牧业真正成为西藏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第一产业上水平还要实现“三个转变”,就是要从广种薄收向优质高效转变,从原始饲养向科学发展转变,从自然增长向集约经营转变。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县一特色”的模式,实现增值增效牞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牧产品。

        第二产业抓重点,符合产业建设上规模、上层次的客观规律。西藏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交通不便、人才技术匮乏等因素的制约,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已远远不能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今后在发展第二产业过程中牞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打优势仗,唱特色戏,走出一条有西藏特色的工业化发展之路,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第二产业抓重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利用、重点开发和保护资源。西藏幅员辽阔,矿产、水能、地热、太阳能、风能等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生态脆弱。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又要做到不吃“子孙饭”、不破坏环境,抓重点谋跨越、紧扣中心求发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第二产业抓重点,一是突出抓水利资源的综合开发,重点发展以水电为主的能源工业。认真做好科学规划,加快骨干电源的勘测、设计、论证和建设工作,抓好“十一五”六个重大水电项目的前期工作,抓紧筹划西电东送接续基地建设,力争早日进行实质性开发。二是有重点地发展优势矿产业。要进一步加大资源勘探力度,提高后续资源储备,重点开发有市场需求的优势矿产资源,对已探明,能够开采的、效益明显的,要果断地上,尽快形成规模产生效益。要下决心解决矿产品的深加工问题,不断提高矿产品加工深度和精度,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三是要积极发展藏医藏药产业,坚持藏医与藏药并举、生产与流通并重,加大扶持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藏医藏药产业发展路子。四是突出发展建筑建材业。抓住国家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较多,特别是西藏大力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的有利时机,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建筑建材业。

        第三产业大发展,是活跃经济、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服务群众的必然要求。西藏第三产业已有“半壁江山”之称,在促进一二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市场化、社会化和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西藏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是要向更高、更新的目标迈进。一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缩短西藏与全国、与世界的距离靠什么,要靠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没有发达的交通,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西藏。这就需要突出抓好国道省道公路的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积极进行运力结构调整,着手发展公铁联运网络,打造以拉萨为中心,以青藏铁路、干线公路、口岸为主的进出藏通道。二要大力发展旅游业。随着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和林芝机场通航,西藏旅游的黄金时期即将到来。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坚持特色精品原则,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以建设集山水风情、历史文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全国乃至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国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促进旅游业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三要改进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从体制机制入手,促进商贸、仓储、供电、供水、环卫等传统服务业增强活力,完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西藏的现代服务业刚刚起步,一张白纸,没有包袱,这既是差距也是机遇。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社会功能强的现代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方式。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中介咨询、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社区服务、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等现代服务业。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完善西藏区域功能小城镇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服务中心,是发展农牧区经济和推动全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基础。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吸纳农牧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农牧业的规模经营,提高农牧产品的商品率和商品量。最终促使高度分散和以自给自足为特点的传统农牧业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现代农牧业转变,从而促进区域功能的完善。截至2003 年底,西藏共有小城镇650个,其中建制镇142个,集镇508个,居民在城镇的人口为98.4 万人牗含农业人口牘占西藏总人口的38% 牞其中非农人口37.2% 牞占市镇总人口的37.8%,绝大多数建制镇规模和功能弱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镇化率低,农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参与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机会少。农牧民局限于家庭自我服务的传统模式里,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迅速形成第二、三产业,尽快实现农牧民收入的增加。西藏要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须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建设小城镇,第一,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精神,在小城镇发展中要突出特色,分类实施以县城型、边贸型、资源型、交通枢纽型等小城镇的发展模式。第二,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管理体制。一方面,加快培育城乡劳动力市场,强化农牧民进城的职业技能培训;
    另一方面,放开户籍管制,让一部分农牧民弃农(牧)经商、从工,减少农牧区人口,并允许其家庭在5年内继续享有原来土地、草场和牲畜的承包经营权,其子女享受“三包”政策仍保持不变。第三,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

        (四)加快发展西藏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边境贸易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西藏又迎来了中印边贸市场乃堆拉山口岸的通商。乃堆拉山口是中印之间条件相对较好的陆路贸易通道。据历史学家介绍,来自中国内地的商贾自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与中亚、西亚和南亚通商。通过乃堆拉山的贸易路线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20世纪初,这里的年交易额最高时达到上亿银元,占当时中印边境贸易总额的80%以上。1947 年印度独立后,乃堆拉山口的双边贸易飞速发展。10年后,就有超过1000 头骡子和700多人每天往返在这条道路上,印度主要进口羊毛、动物皮革、牦牛尾巴等货物,出口衣物、烟草、肥皂、劳力士手表,还有分解的汽车。乃堆拉山口的重新开放,标志着中印两国中断数十年的边境贸易的恢复。西藏首先要运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贸易;
    其次,注重培育和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发挥潜在优势;
    第三,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改革外贸经营体制;
    第四,鼓励西藏优势产品的出口;
    第五,扩大西藏服务贸易的开放领域。

        总之,区位、交通与地缘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青藏铁路影响西藏区域经济;
    另一方面,区位、交通与地缘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青藏铁路的运营必将迎来西藏区域经济的大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青藏铁路 西藏 区域经济 发展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