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新研究进展|弥漫性轴索损伤严重吗

    时间:2020-02-20 10:27: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
    弥漫性轴索损伤;
    3-淀粉样前体
    蛋白
    【中图分类号】D91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5)02—0056—02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1)是指
    头部遭受钝性外力作用后所引起的以脑白质轴索弥
    漫性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脑损伤。损伤后果严重,
    有学者认为在重型颅脑损伤中DAI占28%~42% ,死
    亡率达42%~62% 。Adams等观察到外伤性重症颅脑
    损伤患者中有13%~28%为闭合性DAI且并不伴有脑
    挫伤及明显的脑出血。Cordobes等对78例DAI病人
    的观察发现.患者死亡率为49% .植物生存状态为
    15% .重残率为14% .轻残为17% ,痊愈仅为5% 。DAI
    不但是临床上诊治的难点.也是法医学鉴定中难以解
    决的难点。[11

    、DAI动物模型
    1928年Romon利用细胞培养方法设计出一种单
    细胞轴索损伤模型即横断损伤模型(Transection mod—
    e1).其主要缺点是不能反映脑组织内神经元轴索受伤
    后发生继发性断裂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闭
    Marmarou于1994年设计出了打击头部DAI损伤的动
    物模型(Impact trauma model of DAI),该模型操作简
    单且发现有广泛DAI形成.虽然与临床上DAI病人的
    损伤分布有差异,但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而受到研究
    者的喜爱。Adelson等用此法观察新生鼠,发现脑干上
    下行纤维束均有轴索损伤并同时伴有反应性星形胶
    质细胞的聚集.病理改变与婴幼儿DAI较一致。【3j此
    外还有主要用于研究离体脑组织DAI的液压损伤模
    型、加减速损伤模型、牵拉损伤模型及瞬间旋转损伤
    模型.【2】其中最主要的是瞬间旋转损伤模型。目前对于
    DAI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力致颅脑产生旋转
    加速度.使脑内部产生剪切力,从而导致神经轴索和
    小血管损伤方面。1982年Gennarelli等用狒狒分别按
    矢状面、轴位面及冠状面在11—22ms内旋转60度的
    方法复制出类似人类DAI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的创
    伤性迁延昏迷的DAI动物模型.其中以冠状面损伤为
    重.到目前为止此方法仍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人类DAI
    损伤的动物模型。[41
    二、DAI的病理变化
    DAI好发于轴索集中区.损伤越重.其部位越趋近
    于脑深部或中线结构。尸检证实典型DAI密度分布
    顺序为胼胝体、脑干、脑白质及内囊基底节区。Marmarou
    等通过DAI大鼠模型.发现大鼠DAI损伤程度
    与作用于头部外力的大小、持续时间有关,从高度分
    别为1 m 和2 m处自由落下的450克砝码打击致成
    DAI大鼠.其基底部都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只是后者比
    前者更广泛.此外还可以有脑干及脑皮质的点状出血
    和损伤.DAI重度损伤的大鼠伤后1 h经HE染色,可
    见粉红色收缩的神经元伴胞体周围明显空隙,空隙内
    充满水肿液(神经细胞毒性脑水肿),越靠近正常皮质
    部其数量越少.电镜下神经元细胞染色质凝集,细胞
    浆呈灰色.神经核膜和细胞质膜模糊。伤后6 h可见
    DAI大鼠脑部微血管周围有明显的间隙.间隙内充满
    I作者简介1 杨晓春(1969一),男,回族,宁夏青铜峡市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在职硕士研究生。TeI:+86—27—83657674。
    I通信作者1 朱少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医病理学研究。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2期)
    水肿液(血管源性脑水肿),这种脑水肿到伤后24 h达
    到最高峰,同时也可见微血管充血淤血。伤后至少6 h
    才可见到大范围的弥散性轴索损伤,24 h以后达到最
    高峰,这也说明了DAI程度与脑水肿程度密切相关。
    镜下表现为神经轴索肿胀、断裂及轴索收缩球形成,
    尤其是在脑干的神经束、锥体束、红核脊髓束及薄束
    核和楔形核部多见,10 d后轴索收缩球尽管体积减小
    及数量减少,但仍旧可以观察到。汪秉康等利用扫描
    电镜对6例DAI死者脑组织进行观察.发现人脑皮质
    远区可见神经元树突折断,有轴索损伤断裂、髓鞘变
    性,并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及纤维蛋白渗出。同存活数
    周后,轴索及髓鞘呈多节段断裂,吞噬细胞侵入后出
    现的特征性小胶质细胞群落,但也可见弥散存在的非
    特异性星形细胞,数月后轴索远侧断端华勒氏变性、
    胶质增生、瘢痕收缩,此期DAI缺乏光镜下DAI的典
    型特征。[61Adams根据对122例DAI尸检病例观察,将
    DA1分为三级:I级:镜下检见大脑、胼胝体、脑干、小
    脑白质的轴索弥散性损伤;
    胼胝体、脑干及小脑肉眼
    观和镜检无出血、软化或撕裂。Ⅱ级:镜下见弥散性轴
    索损伤;
    胼胝体有小灶性出血、软化或撕裂等损伤。Ⅲ
    级:镜下可见弥散性轴索损伤;
    胼胝体和脑干有小灶
    性出血、撕裂或脑软化等损伤。【lJ
    三、DAI的病理学诊断
    DAI确诊主要以轴索损伤的形态学为主,在脑白
    质及脑干发现有广泛性分布的轴索收缩球是诊断
    DAI的依据。常规HE染色较难发现其存在,但是应用
    神经纤维及轴索特染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则更容
    易发现轴索收缩球。目前关于轴索收缩球的出现时间
    有不同报道,如赵孟尧等f2 1报道轴索收缩球在损伤后
    大约6 h出现.张益鹄[·1提到损伤后16 h左右出现轴
    索收缩球,本文作者等在大鼠DAI损伤实验中发现轴
    索收缩球出现时间为伤后12 h左右。当前,最广泛用
    于诊断轴突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是B—APP、NF
    (Neurofilament一68)、PG—MI和GFAP。[7-1o]近年来研究
    认为13一AP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与常规的HE染
    色或者神经丝(NF)染色相比在检测轴索损伤中具有
    高效性和高度敏感性。[11-15]Glechman等[ 21在观察婴儿
    头部外伤后视神经的损伤中发现,通过13-APP免疫组
    织化学染色,反应强烈的水肿或串珠状轴突节段可诊
    断视神经轴索损伤,而在相同区域用HE或者NF染
    色却未见轴索损伤。Mckenzie等用B—APP免疫组织
    化学染色方法诊断轴索损伤,发现其比传统银染法更
    敏感、更快捷,颅脑损伤后2h即可发现轴突损伤的免
    · 139 ·
    疫细胞化学证据。[81陈小刚等在研究中发现B—APP在
    弥漫性脑损伤早期(30min一1h)即有所增加。[131此外还
    有如IL一6、TNF、BFGF、IGF一1、TNGF及神经特异性烯
    醇酶等,都与神经轴索损伤后发生的组织碎裂、炎性
    反应或神经营养有关,可作为DAI损伤诊断的重要辅
    助指标,并且它们的表达或者活性增高与DAI的损伤
    反应过程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和时序性。
    参考文献
    [1] 张益鹄.弥散性轴索损伤[A].见:黄光照,麻永昌主编.刑事科学技术
    大全一法医病理学卷【M].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o2.265~267
    [2] 卢海涛,孙晓川,郑履平.弥散性轴索损伤模型研究进展[J]. 国外
    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3.30(3):218~221
    [3] Adelson PD,Jenkins LW,Hamilton RL,et a1. Histopathologic re—
    sponse of the immature rat with difus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Neurotrauma,2001,1 8(1 o):967-976
    [4] Gennareli TA,Thibault LE,Adams JH,et a1.Difuse axonal injury
    and traumatic coma in the primate[J].Ann Neuol,1982,12(6):564—
    567
    [5] 汪秉康,吴家马文.弥散性轴索损伤的扫描电镜观察I [J].法律与
    医学杂志,1994,1(3):100~101
    [6] 赵辉,闵建雄,刘庄朝等.弥散性轴索损伤研究进展【J].中国法医学
    杂志,2002,17(6】:
    374-376
    [7] Geddes JF,Vowles GH,Beer TW,et a1.The diagnosis of difuse axon—
    al injury:
    implications for forensic practice【J]. Neuropathol Appl
    Neurobiol,1997,23(4):339-347
    [8] Mckenzie KJ,Mclellan D1LGentleman SM,et a1.Is B—APP a maker of
    axonal damage in short surviving head injury?[J].Acta Neuropathol,
    1996,92(6):608-613
    [9] Geddes JF.What is new in the diagnosis of head injury?【J].Clin
    Pathol,1997,50(4):271-274
    [10] Medana IM,Day NP,Hien Tr,et a1.~onaJ in/ury in cerebral malari—
    a【J].Am J Pathol,2002,160(2):655-666
    [11] 李宗平,黄思庆.颅脑损伤后B—APP及其产物在脑组织中的变化
    及临床意义[J].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3,3O(1):
    30-33
    [12] Glehman AL,Evans RJ,Bell MD,et a1.Opic nerve damage in
    shaken baby syndrome:detection by bata-am yloid precursor protein
    innnunohistehemistry【J].Arch Pathol Lab Med,2000,124(2):251~
    256
    【13] 陈晓刚,廖志钢,刘敏等.大鼠脑弥漫性损伤早期B—APP变化的研
    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1,16(4):198
    [14] Ibolja C,Robert V,David N,et a1.11ll pathobiology of moderate diffuse
    traumatic brain ury as identified using a new p m∞ £al
    model of injury in rats【J].Neurobiol Dis,2004,17(1o):29-43
    【15】 Zohar 0,Schreiber S,Getslev V,et a1.Closed-head minimal tran—
    mat
    相关热词搜索: 弥漫性 研究进展 损伤 最新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